敦陽│盧旺達的「綠色圈地」:生態資源資本化,邊緣人口失去進入權

【編按】1994年,盧旺達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以貧苦農民為主的胡圖族和代表貴族精英的圖西族對抗,造成100萬人喪生[1]。結果,圖西族奪取政權,卡加梅就任總統。之後,政府積極推動發展項目,試圖以經濟發展來解決貧苦問題。其中,生態旅遊是增長較快的部門。但我們看到,政府在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的同時,打著「環保主義」的旗號,指責原住民是生態破壞者,把他們從森林緩衝區中驅趕出去,但政府同時卻授予英國公司49年的採伐特許權。另外,所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目的只是為了富裕的白人能更親近大猩猩。文章指出,國家公園的這種發展方式,可被稱作「綠色掠奪」(green grabbing),其本質是一種侵占公地的圈地運動。為了對抗精英主導的發展模式,原住民不屈不饒地進行了集體抗爭。本文轉載自2023-02-05食物天地人,原文標題為〈原創|綠色掠奪:紐格威國家森林公園的案例〉,首發於「晨星評論」。圖片來源:Picmap。

Read more

丘延亮│自序: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

(本文感謝作者丘老師授權轉載)

//「春天」(Spring)作為一個政治用語,最早是指一八四八年在歐洲各國所爆發的革命,被稱為 Spring of Nations,也稱的「人民之春光時刻」(Springtime of the People)。一八四八年後,「春天」(Spring)這個政治用語被多次被冠在描述文化抗爭的史誌上面 : 嘗有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一九六七至七一O年代的「克羅埃西亞之春」、一九七O年代末期的「北京之春」、二O一O年底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語: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至今猶見春風吹又生的捲土重來之勢。我在書寫的追憶過程中體認到,親歷著六O年代台北的我們這一群人,也正是處在鎮壓前的文化春天之中。為要交代那時代社會、以及當年我們置身其中的歷史質地與形構,我決定以「台北之春」之名揚旌那個時代,視直面「台北之春」的種種為吾輩振衣再戰的召喚!//

Read more

【論壇】台灣海峽將發生戰爭?Will There be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Will There be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a virtual panel discuss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Manifesto Group)
Date: 2023/02/11 (Saturday)
Time: EST 9:00 a.m., Beijing: 10:00p.m., UK: 2:00p.m., France: 3:00p.m.
Venue: ZOOM & YouTube Live

將近一年以來,美國主導北約在烏克蘭進行代理人戰爭,與此同時,美國與其同夥也讓台灣與東亞籠罩在戰爭危機的陰影之中。一方面,西方媒體以「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散佈反中情緒,另一方面美國、英國、北約夥同日本、南韓直接干預兩岸事務。西方媒體和許多政客喜歡將兩岸關係類比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但是無論是歷史上、政治上,兩岸關係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與台灣人,以及亞洲的人民,都正在抵抗在東亞發生另一個代理人戰爭。這次論壇就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北約的全球角色、西方經濟衰退與不斷攀升的軍國主義等等問題,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與談,歡迎參加!

Read more

張郁 │ 普世價值與民族情感之外,何明修教授誤會了什麼?

//臺大何明修教授1月17日在ThinkChina發表了一篇短文《Why did the Taiwanese support China’s A4 revolution?》,試圖將台灣支持中國白紙運動的行動放在台灣認同的框架下進行解讀。然而,這樣的解讀是一場誤會,也同時是一種掩蓋。……

……我想強調,困境是共同困境,並不是中國的困境或香港的困境。這些困境包括自由權利的退潮、民主政治的衰退、勞工權力的衰退、大型資本的擴張。這些問題若僅局限於一時一地的理解框架,很可能演變成「護國神山萬歲」、「支持資本家剝削他國工人」或是「沒有民主真可憐」的反動論述。而這種理解的困境與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團結,對於台灣來說尤為困難,因為台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事實上是全球少數享受到資本積累好處的半邊陲國家。這個好處得益於冷戰框架,得益於台灣的戰略位置,當然也得益於當年背井離鄉辛苦打拼的基層勞工。但如果現在人人都從這個結構中獲得了好處,那又如何反思此一好處背後所代表的全球結構性不公?//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翻攝推特「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Read more

李亞橋│台灣青年的時代藍調:台海危機下兵役議題的一些討論

//役男延為一年役期,畢竟仍是國家強制決定的,在粗糙的政策與民意調查的基礎上做出這項決定,欠缺深思熟慮。本文縮限為「服役」問題,主要是基於執政者將此議題過度簡化為同意與否,更為迫切的軍事與台海危機問題仍在眼前。此外,兵役問題現今只是民進黨政府面對台海危機時的一個政治手段,在女性政治人物提出修改「兵役法」的問題時,卻沒有更多的討論空間。其他還有台灣與美國的軍購與借款問題、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如何協商等,這些都更為複雜。如果民進黨政府真的有心「和平保台」,更應該仔細處理這些國內外的政治課題。//

(照片來源: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7206)

Read more

雅各賓 | 跨國資本是世界盃最終的贏家

【編按】世界盃落幕了,梅西最終得到了冠軍。然而在運動員般激勵人心的神話背後,這次卡達的世界盃,或類似的世界性比賽的舉辦,也隱含了許多的代價、犧牲,以及剝削,除了媒體上曾報導的性/別爭議,其實也包括了仍延續了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勞動剝削。本文是澎湃思想週報整理了《雅各賓》(Jacobin)兩篇文章,包括了作者Majeed Malhas巴勒斯坦裔的加拿大專欄作家,以〈跨國資本是世界盃最終的贏家〉剖析了圍繞世界杯的各種評論,特別指出了當西方評論以一種「文明衝突」的全球政治想像在批評這次世界盃時,也別忘了類似的體育活動背後,實際上仍是跨國資本如何導致了當中的剝削與災難,以及思考第三世界團結的可能。而另一個作者Paul Fogarty來自愛爾蘭,也指出了跨國公司主導了世界盃,模糊不清的口號作為現代足球的通用語言,掩蓋了經營足球並從中獲利的那些道德上有問題的人。
本文整理轉載自澎湃思想週報: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303519
原文連結:
Majeed Malhas:https://jacobin.com/2022/12/world-cup-qatar-transnational-capital-neoliberalism-ultimate-winner
Paul Fogarty:https://jacobin.com/2022/12/european-football-commodification-superrich-gulf-states-world-cup-corruption
照片:Goran Stanzl/PIXSELL

Read more

蘇哲安│「白紙革命」的國際論述:論中國的特異性與西方「假旁觀者」的不在場證明

(作者蘇哲安為法國巴黎十大《跨領域多語研究中心》研究員,感謝作者供稿)

//……最近這場中國「白紙革命」相關的國際輿論中不斷地被複製傳播。對於白紙的解讀,眾多評論者口徑一致,將其立即化約為「文本」,並且針對假設性的「文本」展開閱讀。就「文本」的具體內容而言,論者的看法也大致一樣,並分為兩種訊息。從牆內反抗這點出發,論者一律賦予「反對威權」的基本意義,進而將其解讀為一次表達「民主轉型」的訴求。甚至有海外華人,在「民主轉型」之餘還賦予涵蓋西藏、新疆、香港與臺灣等地「民族自決」的延申意義[2]。換言之,空白的紙張在「文本化」的強勢論述下儼然成為現代性「普世轉型」的範本。這樣一來,「白紙」頓時失去了意象與媒介的特異性與不確定性,並被「普世轉型」既有想像收編,成為十分熟悉、甚至是刻板的「政治腳本」。……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回歸白紙作為媒介與意象的本質,追尋一切「文本化」與「政治翻譯」動作發生之前的特異性與不確定性,以便還原當代「中國」走出一條無法預期,無法化約為固定腳本的道路。……//

//……[歷史學者亞當.圖茲(Adam Tooze)] 較為理性的地方,在於他至少可以承認,中國當局所面臨的選項均不理想,甚至相當困難。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的「假二元選項」就是發生在中國清零政策的「生命政治」與美國任由肆虐政策的「死亡政治」之間被劃上道德等同關係,進而取消即使包含烏魯木齊大火在內死亡人數差距十分驚人的懸殊狀態。……

……積極阻止全球跨國「正向生命政治」因應措施的勢力,正是西方國家與財團的複合體,而並非中美之間的什麼「假二元」。//

Read more

魏玓│白紙革命與媒體識讀:轉分享換頭貼前先想想,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感謝作者授權。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圖片來源:截取自「公民日報」citizensdailycn@IG)

//……過去兩、三天的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使用者,其中包含不少理應有上述媒體識讀能力的朋友,更不用說那些曾經研究過不實資訊或提供過教戰守則的專家學者,都急著轉傳相關資訊,其中有許多看不出消息來源,或難以辨認發言身分與背景的訊息、影像、聲明,甚至是具體行動的呼籲。……

……讓我們再度回到面對「白紙革命」的問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台灣人不可能不關心,但恐怕得真正的關心。要能夠真正的關心,固然需要面對不實資訊的「教戰守則」,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反思自己的「立場」和「目的」。這不是說我們不能有立場,而是應該想想,是不是因為立場,所以限制了我對事情更完整的了解?是不是因為立場,所以我過急的採取了行動?

當然,我完全理解,對一般人來說,時時反思立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對學者專家來說,理應做到)。這時不妨換個角度,從「目的」來思考:如果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或我採取了任何行動,是為了看到中國真正往正向變化,為了中國大陸一般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不負責任的表態,那麼就應該可以意識到:我一時自認理所當然、熱血正義的言語與動作,換來的可能是對岸人民必須長久承擔的苦難。我們或許也就可以因此更加謹慎,保持警覺,同時帶著真誠的祝福與負責的態度,關注中國大陸近期的社會變化,並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Read more

【台社論壇】兩岸思考、實踐視野的交匯與辯證——《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扎根與遠望》新書論壇

時間:2022年12月3日(六)13:30-18:1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5yRfSUF8FYpV4sVd7
Zoom會議室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7481201910?pwd=MzFEbCtQWktqZDh2eCtHZmxnM2c4dz09
會議 ID:874 8120 1910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台灣史讀書會、新國際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名額有限,報名請早,以方便主辦單位統計*

Read more

張方遠│不要玷污了白紙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文章原載Facebook專頁「方遠北杯講看麥」,圖片來源:推特)

//……西方和台灣媒體運用自己那局限到可笑的認知,膝蓋反應式的把所有行動都看成單一化和平面化。事實上真的願意關心的人,不難看出各地形式不同,有悼念烏魯木齊的集會,有反對核酸的,也有反對居委會無理封控的,當然那些口號喊過頂的也是有的。

除了那些被刻意放大的「下台」運動之外,大陸群眾的能動性並沒有被理應承擔起所謂「理中客」的外在媒體呈現出來。比如能看到,有居民組織起來到派出所去,用《民法典》實實在在的法律規定,去向警察做「普法」的工作,在警察的陪同下再去和居委會爭取取消不合理的要求。也能看到,有居民直接找上居委會,提出中央下發的二十條、消防法以及種種法律,成功解開了不應該出現且影響安全的鐵絲網。還能看到,北京清華大學抗議起來後,校方選擇的做法是與學生對話,召開座談會,最後找到雙方都認可的方案。座談會的紀要還被整理出來發上了微信公眾號,已有10萬+的閱讀量。

還有一些的變化,聲量不見得那麼大,但確實在發生。比如武漢多個區域在陸續提前解封小區,一些中央級的官媒指明核酸檢測產業鏈的亂象,還有提出了「精準免檢」也是「精準防控」的看法。最新看到的是,重慶渝北區開始試點,暫緩轉運方艙,允許符合條件的居家隔離。今晚在朋友圈刷屏的是,是浙江宣傳部門發出的文章〈「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跟人民對話的態度和方式,頗為受到肯定。

舉這些例子不是要說中國大陸的防疫政策完全沒有可受檢視之處,而是想說這些變化的結果,恰恰體現出中國大陸政治運作裡面的「民主性」。它不是台灣西方熟悉的代議式民主──那種投票形式重於一切的民主──也不一定要用官方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但不能說大陸就沒有「民主性」,而是有著屬於其在地脈絡的官民互動模式,政策上的進一步退多步,有時候也跟網上民意取向有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