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基 │ 父親、母親和我們家庭的故事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依法解散,是政府推動還原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主要單位。然而,台灣主流的轉型正義歷史認識,始終難以面對與承認的一個歷史是,曾經有一群政治犯是受到中國革命所感召,懷抱著認同紅色祖國的情感,依此展開具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組織實踐。這群老前輩的精神與實踐,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如何在出獄及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承繼這樣的精神,在工人運動及兩岸分斷問題上持續努力?

作者劉國基,台中人。祖父白手起家、勤勞經營,蓋起「彭城堂」。父親於日據時代出生,小學公學校畢業後,曾做過書局學徒、郵差、修車廠學徒、卡車司機,最後考進日本警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台中刑務所當教化部長。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負責押送台灣囚犯至海南島勞役報國,直至光復翌年末才得返鄉,與泉州系移民後代的母親相識並結合 。

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劉國基首次親述歷史,回憶光復之際的父親母親、七〇年代的風雨飄搖以及他眼見火燒島上的白色恐怖。新國際將陸續刊登作者文章,邀您共同經歷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記憶。這篇文章,劉先生特別記述父親歷經日本殖民與大東亞戰爭前往海南島的經歷,從個人視角提供了日本在台殖民的歷史片段,以及二戰後國民黨接收後如何對待台人的問題,從具體而微的事件中,描繪出了劉先生父親對於被殖民者次人一等的批判與對底層人民的關懷。

Read more

劉國基 │ 出獄返家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依法解散,是政府推動還原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主要單位。然而,台灣主流的轉型正義歷史認識,始終難以面對與承認的一個歷史是,曾經有一群政治犯是受到中國革命所感召,懷抱著認同紅色祖國的情感,依此展開具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組織實踐。這群老前輩的精神與實踐,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如何在出獄及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承繼這樣的精神,在工人運動及兩岸分斷問題上持續努力?

作者劉國基,台中人。祖父白手起家、勤勞經營,蓋起「彭城堂」。父親於日據時代出生,小學公學校畢業後,曾做過書局學徒、郵差、修車廠學徒、卡車司機,最後考進日本警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台中刑務所當教化部長。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負責押送台灣囚犯至海南島勞役報國,直至光復翌年末才得返鄉,與泉州系移民後代的母親相識並結合 。

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劉國基首次親述歷史,回憶光復之際的父親母親、七〇年代的風雨飄搖以及他眼見火燒島上的白色恐怖。新國際將陸續刊登作者文章,邀您共同經歷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記憶。這篇文章,劉先生記錄了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獄後北上參與夏潮、如何進入台大新聞所就讀的經歷

Read more

劉國基 │ 台大新研所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依法解散,是政府推動還原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主要單位。然而,台灣主流的轉型正義歷史認識,始終難以面對與承認的一個歷史是,曾經有一群政治犯是受到中國革命所感召,懷抱著認同紅色祖國的情感,依此展開具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組織實踐。這群老前輩的精神與實踐,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如何在出獄及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承繼這樣的精神,在工人運動及兩岸分斷問題上持續努力?

作者劉國基,台中人。祖父白手起家、勤勞經營,蓋起「彭城堂」。父親於日據時代出生,小學公學校畢業後,曾做過書局學徒、郵差、修車廠學徒、卡車司機,最後考進日本警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台中刑務所當教化部長。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負責押送台灣囚犯至海南島勞役報國,直至光復翌年末才得返鄉,與泉州系移民後代的母親相識並結合 。

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劉國基首次親述歷史,回憶光復之際的父親母親、七〇年代的風雨飄搖以及他眼見火燒島上的白色恐怖。新國際將陸續刊登作者文章,邀您共同經歷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記憶。本篇文章,劉先生記述了就讀台大新聞所時,實習採訪了當時獨派與民進黨政治人物的經歷,也道出對於不同台獨立場政治人物的觀察。

Read more

劉國基 │ 北京大學燕園授課瑣憶

【編按】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依法解散,是政府推動還原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主要單位。然而,台灣主流的轉型正義歷史認識,始終難以面對與承認的一個歷史是,曾經有一群政治犯是受到中國革命所感召,依此展開具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組織實踐,並懷抱著認同紅色祖國的情感。這群老前輩的精神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如何在出獄及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承繼這樣的精神,各自在工人運動、兩岸分斷問題等持續努力。

作者劉國基,台中人。祖父白手起家、勤勞經營,蓋起「彭城堂」。父親於日據時代出生,小學公學校畢業後,曾做過書局學徒、郵差、修車廠學徒、卡車司機,最後考進日本警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台中刑務所當教化部長。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負責押送台灣囚犯至海南島勞役報國,直至光復翌年末才得返鄉,與泉州系移民後代的母親相識並結合 。

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劉國基首次親述歷史,回憶光復之際的父親母親、七〇年代的風雨飄搖以及他眼見火燒島上的白色恐怖。新國際將陸續刊登作者文章,邀您共同經歷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記憶。在〈北京大學燕園授課瑣憶〉這篇文章中,作者從他去北大任教,談起他自台灣解嚴之後訪問中國大陸和開始參與兩岸交流工作的因緣,以及作為統派而不了解當時的中國大陸而選擇前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讀的思考,也談及後續工作與到北京大學廣告系任教的經歷。

Read more

張智琦 │ 《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

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在於把一個白色恐怖案件以盡可能詳細的方式還原(這在當前白色恐怖的論述和書籍多以個別受難者的故事為中心是完全不同的範式),更在於重建了1945年至1950年這段關鍵的歷史轉軌期的社會狀況。作者陳柏謙透過整理這段期間的勞資爭議和抗爭事件,雄辯地打破了過去認為戰後至戒嚴前缺乏勞工運動的迷思,進而去追問:當時台灣的社會矛盾究竟是「省籍衝突」還是「左右之爭」,可以說為當前的轉型正義注入了難得的階級視野和反思。

Read more

鍾喬 | 長河上的渡口──敬緬姚一葦老師

這裡書寫的是:一個文藝青年,在社會開啟騷動火花的1980年代初期,從島嶼的中部負笈北上;心中想的一方是,如何繼續戲劇碩士班的求學生涯;另一方卻是,決定放下寫詩的筆,跟著反抗運動者上街頭,在身體裡,翻轉著變革威權體制的行動想像,付諸執行時,以批評時政的文字與上街參與反抗的行動。多年以後,最終,導致的反思是:對於文化冷戰下的國家/社會/文化控管,開展了以戲劇的回響,做為某一程度文化行動的轉化與變身……。

這裡不是一篇論文,而是對師長啟蒙者的深切緬懷……。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由作者提供)

Read more

【海潮智庫-反思戰爭論壇】烏克蘭現場實錄與反思:新冷戰的開端?

主持人:鍾秀梅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文學院教授)
主講人:張翠容 (戰地記者,國際政治評論人)
回應人:王顥中 (《苦勞網》採訪編輯,《冰角新聞》Podcast製作人)
時間:2022年6月18日(星期六),14h-17h
線上論壇:zoom 連線
加入 Zoom 會議:https://us02web.zoom.us/j/86798449046?pwd=RVozQ2lUa3BDdWRoek5UNGd5WGZ5dz09
會議ID:867 9984 9046
密碼:888226

主辦:海潮智庫 (Email:peacewave2022@gmail.com )
協辦: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學會、跨界文教基金會

Read more

黃紀蘇 │ 我為什麼關心臺灣

【編按】這幾年因著香港問題、疫情區隔,兩岸民間出現愈趨對立的言論,今年隨著俄烏戰爭,兩岸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類比,特別是從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來切入。本文是「臺灣左翼的兩個重要時刻」工作坊(2021年12月25 日)上的圓桌發言,作者黃紀蘇老師選擇嘗試從「心理結構」切入兩岸的問題,特別指出中國大陸想了解臺灣民眾,就應該瞭解日據時代以來的歷史對臺灣民眾內心世界的影響或塑造,並需要反省大陸現今普遍說不需要像臺灣學習的心態,重新回看自身的心靈史。黃紀蘇老師為學者、業餘劇作者,中國社科院退休職工,著有劇本《無政府主義者屬意外死亡,左派藝術家屬意中死亡》、《切.格瓦拉》、《我們走在大路上》、《貓和老鼠的故事》等。圖片來自網路和「臺灣左翼的兩個重要時刻」工作坊資料。 本文轉載自「謂無名」,感謝黃紀蘇老師授權。

Read more

Alain BROSSAt │ 「島嶼狂熱」的美麗

【編按】這是法國學者Alain Brossat於成功大學擔任玉山學者的演講主題之一,這篇文章以「島嶼」為「概念」,「島嶼」在一種既孤立又連結大陸及海洋的特性下,一方面處在自身之內的泡泡幻影,卻同時又是世界串聯的節點,這形成了「島嶼」因為海洋來延伸的主權狀態以及封閉的群體性,構成了當中的矛盾及問題。本文感謝Alain Brossat授權。圖取自維基百科「台灣」條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