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從保釣到滋根 ── 介紹「滋根」在大陸偏鄉的工作以及今日中國的樣貌

在美國的老保釣們從1980年代末投入中國大陸的扶貧、助學工作,迄今已有36個年頭。滋根基於「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宗旨,除了在中國貧困地區一百多個村寨支持女童上學之外,其工作已惠及三千多所學校,受益人數超過126萬人。於今,滋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ESCO )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ESD) 項目的主要合作組織之一。

如此龐鉅而艱困的扶貧、助學、可持續發展倡議工作究竟是如何推動的?有多少曲折?有多少動人的篇章?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剛從大陸參與滋根工作的李乃平和邱燕在回返美國之前,途經台灣,我們特別邀請他們到平行空間與老朋友相聚,同時也介紹他們長期投入的滋根工作,以及他們眼中所見的今日中國城鄉面貌。

Read more

林孝庭|冷戰前期國民黨當局在東南亞地區的秘密工作——以新、馬、印尼為中心

冷戰時期國民黨當局在東南亞的秘密活動,與蔣介石的軍人性格及蔣經國所主導的情報工作密不可分。1949年後國民黨退守台灣島一隅,蔣介石缺乏廣大腹地以利其「反攻大陸」。以有限的力量與資源秘密支持「反共」鄰邦,或者設法在亞太地區布建「反共」網絡,稍可紓解想要回到大陸的兩蔣父子胸中的抑鬱苦悶,並藉以維繫國民黨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Read more

盧荻 | 普世價值與「普世價值政治」

盧荻老師指出,無論是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普世價值,或是更高一層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本身是值得和應該追求的目標。從負面角度看,僅以價值審視和要求現實,進而要依靠世界霸權將之付諸行動那就是普世價值政治,其結果往往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而社會主義者要有比資產階級普世價值更高的追求,不能停留在對資產階級普世主義簡單的批判。

Read more

龍紹瑞 | 代序:六十五歲感想

今年7月《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正式出版,並於8月17日在平行空間舉行了新書發佈會。本文為該書的代序,獲作者授權轉載。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了自己六十五歲的人生感想。他提到從兒童時期起,就感到台灣社會的普遍觀念是:對美國崇拜,對中國自卑。在對歷史有進一步認識後,作者了解到中國近代的復興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並實事求是地肯定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對民族復興的貢獻。最後,龍紹瑞批判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並對民進黨的親美媚日政策表示不滿。他相信中國的復興將改變全球格局,並呼籲中國人勇於承擔歷史使命。

Read more

趙剛 | 《主體狀態》自序

今年7月,趙剛教授出版了《主體狀態——雜文散論於歷史、文學與社會理論之間》一書,書中彙集了他多年來的學術與思想歷程。在書中,作者認為:真正的普世性應在多方文明對話中誕生,而非西方霸權的產物。書中探討了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知識責任,以及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和第三世界,為學術與政治上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Read more

Michael Roberts丨中共「三中全會」

本文作者為英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羅伯茨(Michael Roberts)。在中共「三中全會」後,中共領導人希望透過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性突破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並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支柱,推動經濟發展。作者認為,西方媒體與主流經濟學家卻不看好中國經濟,仍為中國持續陷入經濟困境。因此他以一系列的資訊圖表反駁這些觀點,更指出中國不僅碳排放強度降低,而且真正的經濟進步,是為人民生活帶來實質改善。

Read more

【探索中國論壇】「改革」如何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之解析

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8日在北京閉幕,會中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這篇長達兩萬兩千字的《決定》中有些台灣社會比較陌生的語詞,譬如「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全過程人民民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我們請兩岸議題專家楊開煌老師給我們最深入、最到位的解釋。

Read more

李陀 | 重新思考社會主義和改革的複雜性

80年代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體制之下,歷經不斷的改革,發展為工業大國,並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注入了新內容。但是,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各界又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李陀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的視野下進行思考。

Read more

蔡翔 | 1980年代是我們的「來處」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保馬」授權轉載,該文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翔老師新著《1980年代:小說六記》導論。文章指出,1980年代是充滿變革與轉型的時代,其顯著特點便是「退後一步」。這一「退後」並非簡單的倒退,而是對過往激進政治實驗的審慎反思,從而確立了「改革」的基調。貧窮成為改革的驅動力,確保了前進方向指向未來而非沈溺於過往。西方的影響與本土的覺醒交織,引發了文學領域從社會現代化向人的現代化的轉變。1980年代,作為過渡的時代,其斷裂與創造性並存,為後來的時代提供了多元選擇的可能。儘管市場成為後續衝突的核心,但1980年代仍是我們的「來處」,其中「小我」的崛起標誌著歷史「大變局」的開啟。回望這一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其深遠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