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論壇】「改革」如何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之解析

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8日在北京閉幕,會中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這篇長達兩萬兩千字的《決定》中有些台灣社會比較陌生的語詞,譬如「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全過程人民民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我們請兩岸議題專家楊開煌老師給我們最深入、最到位的解釋。

Read more

李陀 | 重新思考社會主義和改革的複雜性

80年代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體制之下,歷經不斷的改革,發展為工業大國,並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注入了新內容。但是,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各界又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李陀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的視野下進行思考。

Read more

蔡翔 | 1980年代是我們的「來處」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保馬」授權轉載,該文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翔老師新著《1980年代:小說六記》導論。文章指出,1980年代是充滿變革與轉型的時代,其顯著特點便是「退後一步」。這一「退後」並非簡單的倒退,而是對過往激進政治實驗的審慎反思,從而確立了「改革」的基調。貧窮成為改革的驅動力,確保了前進方向指向未來而非沈溺於過往。西方的影響與本土的覺醒交織,引發了文學領域從社會現代化向人的現代化的轉變。1980年代,作為過渡的時代,其斷裂與創造性並存,為後來的時代提供了多元選擇的可能。儘管市場成為後續衝突的核心,但1980年代仍是我們的「來處」,其中「小我」的崛起標誌著歷史「大變局」的開啟。回望這一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其深遠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Read more

蘇哲安│反戰、反侵略與反債

(作者為里昂第三大學教授,感謝授權轉載,圖片取自作者臉書)

以戰爭實現轉型一事乃為債務帝國脫險自保唯一的選項。這是多麼虛無的事情,也是完全超出「台灣」範圍的趨勢。在如此殘酷的格局中,台灣無論「中立反戰」或「備戰反侵略」的各種立場,其實都包含著些許鄉愿抵賴的成分。畢竟,美國寡頭政權打的是自身的保衛戰,不是台灣的保衛戰。

正因此,或者說,在理論上正因此,想要整合「反戰」與「反侵略」兩種似乎是對立、甚至敵對的立場,其實並不是不可能。前提在於轉型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礎之上集思廣益討論出可行的對策與配套論述。

Read more

王顥中 │ 統派獨派都無法置身事外,反戰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如果統派獨派當中都存在「反戰派」,接著就要問,這兩群人能對話嗎?能交流嗎?能合作嗎?能稍稍挪動自身的民族主義本位嗎?呂秀蓮的記者會上可以出現和統派的聲音嗎?統派的抗議隊伍中又有沒有可能包容一幅可能是綠色也可能是彩虹色的台灣旗幟?如果以上的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這將不僅是反戰運動的出路,也會是反戰思想的出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是,假使兩岸發生戰爭,無論你統派獨派都無法置身事外,反戰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此刻的我們仍然活在死結當中,郭力昕、馮建三等學者所發起的反戰連署,是今年我看過繼《霍格華茲的傳承》之後,第二個都還沒正式發表就遭到公開抵制的文本。

不過,《霍格華茲的傳承》在正式推出後非常暢銷。我希望這份連署也是。//

(標題為新國際所加,本文轉貼自王顥中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arlos Latuff – http://latuff2.deviantart.com/art/War-2-2783294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509068)

Read more

老田 | 社會正義在「狂飆」式發展中瓦解——《請好人舉手》讀後感

【編按】近期中國正熱門的電視劇《狂飆》是一齣刑偵掃黑犯罪劇,講述的是2000年以來20年的黑社會進化史,而作為其「前史」的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形態,則開啟了21世紀初期的狂飆故事。與《狂飆》的故事背景相似,於2021年過世、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有深入觀察的作家曹征路,也曾寫過短篇小說《好人請舉手》,講述的也是90年代國企改革,群眾退出社會秩序的維護後,社會關係發生的巨大變化。《請好人舉手》通過中學生洪亮的視角描述了在下崗潮背景下,家人和朋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放棄了對社會正義追求的故事。透過這兩個文本的閱讀,本文作者老田提出,當熟人社會被拆解,群眾不再參與社會秩序的維護之後,公檢法機構和人員迅速膨脹,而基層治安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他認為,基層社會治安和正義的維護過程,不能夠完全依賴公檢法這樣的高大上機構的專業化服務,任何時候都不能夠缺少群眾的自覺參與。在台灣,雖然政治民主化促進了各種司法改革與人權訴求,群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公眾事務,但隨著都市化消費社會的影響,常常這些政治參與所依據的是專業化服務的邏輯,政治與法律僅是侷限在個人利益上的選票和專業法條意見,重視的是服務好不好,反而忽略了整體社會改變的視野,削弱了人的政治參與能力。這篇文章提醒了,如何思考群眾不將自己依託於專業化的政治市場,而是能提升自覺的參與並重奪自己作為社會的主體,是思考社會改變與政治重要的問題。本文原標題:轉型時期基層社會秩序生產邏輯的瓦解及其初步體驗:《請好人舉手》的讀後感​​​​,轉載自食物天地人。

Read more

張郁 │ 普世價值與民族情感之外,何明修教授誤會了什麼?

//臺大何明修教授1月17日在ThinkChina發表了一篇短文《Why did the Taiwanese support China’s A4 revolution?》,試圖將台灣支持中國白紙運動的行動放在台灣認同的框架下進行解讀。然而,這樣的解讀是一場誤會,也同時是一種掩蓋。……

……我想強調,困境是共同困境,並不是中國的困境或香港的困境。這些困境包括自由權利的退潮、民主政治的衰退、勞工權力的衰退、大型資本的擴張。這些問題若僅局限於一時一地的理解框架,很可能演變成「護國神山萬歲」、「支持資本家剝削他國工人」或是「沒有民主真可憐」的反動論述。而這種理解的困境與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團結,對於台灣來說尤為困難,因為台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事實上是全球少數享受到資本積累好處的半邊陲國家。這個好處得益於冷戰框架,得益於台灣的戰略位置,當然也得益於當年背井離鄉辛苦打拼的基層勞工。但如果現在人人都從這個結構中獲得了好處,那又如何反思此一好處背後所代表的全球結構性不公?//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翻攝推特「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Read more

李亞橋│台灣青年的時代藍調:台海危機下兵役議題的一些討論

//役男延為一年役期,畢竟仍是國家強制決定的,在粗糙的政策與民意調查的基礎上做出這項決定,欠缺深思熟慮。本文縮限為「服役」問題,主要是基於執政者將此議題過度簡化為同意與否,更為迫切的軍事與台海危機問題仍在眼前。此外,兵役問題現今只是民進黨政府面對台海危機時的一個政治手段,在女性政治人物提出修改「兵役法」的問題時,卻沒有更多的討論空間。其他還有台灣與美國的軍購與借款問題、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如何協商等,這些都更為複雜。如果民進黨政府真的有心「和平保台」,更應該仔細處理這些國內外的政治課題。//

(照片來源: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7206)

Read more

蘇哲安│「白紙革命」的國際論述:論中國的特異性與西方「假旁觀者」的不在場證明

(作者蘇哲安為法國巴黎十大《跨領域多語研究中心》研究員,感謝作者供稿)

//……最近這場中國「白紙革命」相關的國際輿論中不斷地被複製傳播。對於白紙的解讀,眾多評論者口徑一致,將其立即化約為「文本」,並且針對假設性的「文本」展開閱讀。就「文本」的具體內容而言,論者的看法也大致一樣,並分為兩種訊息。從牆內反抗這點出發,論者一律賦予「反對威權」的基本意義,進而將其解讀為一次表達「民主轉型」的訴求。甚至有海外華人,在「民主轉型」之餘還賦予涵蓋西藏、新疆、香港與臺灣等地「民族自決」的延申意義[2]。換言之,空白的紙張在「文本化」的強勢論述下儼然成為現代性「普世轉型」的範本。這樣一來,「白紙」頓時失去了意象與媒介的特異性與不確定性,並被「普世轉型」既有想像收編,成為十分熟悉、甚至是刻板的「政治腳本」。……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回歸白紙作為媒介與意象的本質,追尋一切「文本化」與「政治翻譯」動作發生之前的特異性與不確定性,以便還原當代「中國」走出一條無法預期,無法化約為固定腳本的道路。……//

//……[歷史學者亞當.圖茲(Adam Tooze)] 較為理性的地方,在於他至少可以承認,中國當局所面臨的選項均不理想,甚至相當困難。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的「假二元選項」就是發生在中國清零政策的「生命政治」與美國任由肆虐政策的「死亡政治」之間被劃上道德等同關係,進而取消即使包含烏魯木齊大火在內死亡人數差距十分驚人的懸殊狀態。……

……積極阻止全球跨國「正向生命政治」因應措施的勢力,正是西方國家與財團的複合體,而並非中美之間的什麼「假二元」。//

Read more

魏玓│白紙革命與媒體識讀:轉分享換頭貼前先想想,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感謝作者授權。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圖片來源:截取自「公民日報」citizensdailycn@IG)

//……過去兩、三天的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使用者,其中包含不少理應有上述媒體識讀能力的朋友,更不用說那些曾經研究過不實資訊或提供過教戰守則的專家學者,都急著轉傳相關資訊,其中有許多看不出消息來源,或難以辨認發言身分與背景的訊息、影像、聲明,甚至是具體行動的呼籲。……

……讓我們再度回到面對「白紙革命」的問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台灣人不可能不關心,但恐怕得真正的關心。要能夠真正的關心,固然需要面對不實資訊的「教戰守則」,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反思自己的「立場」和「目的」。這不是說我們不能有立場,而是應該想想,是不是因為立場,所以限制了我對事情更完整的了解?是不是因為立場,所以我過急的採取了行動?

當然,我完全理解,對一般人來說,時時反思立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對學者專家來說,理應做到)。這時不妨換個角度,從「目的」來思考:如果我對這件事情的認識,或我採取了任何行動,是為了看到中國真正往正向變化,為了中國大陸一般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不負責任的表態,那麼就應該可以意識到:我一時自認理所當然、熱血正義的言語與動作,換來的可能是對岸人民必須長久承擔的苦難。我們或許也就可以因此更加謹慎,保持警覺,同時帶著真誠的祝福與負責的態度,關注中國大陸近期的社會變化,並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