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in Badiou │ 巴黎公社:馬克思.毛澤東.明天

1871年,馬克思對「巴黎公社」提出一個整體上與國家問題有內在聯繫的解釋說明。對他而言,巴黎公社構成了歷史上由無產階級擔負起領導,或者管理整個社會過渡功能的第一個先例。從公社的創建到終結,馬克思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機器(state)不能單純的「奪取」(taken)或「佔有」(occupy),而是應該「打碎」(broken)。

在檢視上述這個分析時,讓我們注意它的主要缺失或許潛藏在政權的觀念,亦即:1871年3月和5月期間,任務配置(order)的問題之中。因此,「如果它能立即向凡爾賽進軍,如果它能夠掌握法蘭西銀行的金塊」……這些對公社缺乏決策能力的臆斷,就成了難以移易的批評常識。在我看來,這些「如果」都沒有具體的內容。實際上,當時公社既沒有足以正確處理它們的方法,也幾乎沒有可以確定達到那些目的手段。

Read more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週年】列寧|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9日〕以後)

【編按】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週年。恩格斯,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哲學家、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家中開辦工廠,他總是在馬克思經濟上有困難時幫助他。對與恩格斯之間的友誼,馬克思作了高度的評價,1866年2月20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們之間的這種友誼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對任何關係都沒有作過這麼高的評價。」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崇高友誼,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這兩位偉人的偉大友誼告訴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礎之上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牢不可破的。

列寧用這篇文章[1]追念了恩格斯艱苦卓絕的一生。一個工廠主的子弟,怎麼樣在親眼目睹英國工人貧困悲慘的境遇後,走向了社會主義。恩格斯看到「無產階級不只是一個受苦的階級,正是它所處的那種低賤的經濟地位,無可遏止地推動它前進,迫使它去爭取本身的最終解放。而戰鬥中的無產階級是能夠自己幫助自己的。」列寧最終回到了俄國的革命鬥爭,他指出現在俄國革命最大的任務是取得政治自由,「無產階級要爭取經濟上的解放,就必須爭得一定的政治權利。」他說恩格斯也渴望著俄國實現政治自由,「俄國的革命者因恩格斯的逝世而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本文轉載自保馬,原文出自《列寧全集》(第二卷),謹以此文紀念恩格斯誕辰200週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