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悲情城市》大概早有成篇累牘的分析,我只是說一些粗淺的觀察和感受。這次片商包裝成「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重新上映,結果引發一些錯誤期待,許多人或許希望看到一個強化台灣人身分認同的片,殊不知它帶來的是綿長的、有待咀嚼消化的省思。但對我而言,某個意義上,這個宣傳語又是正確的,這部片確實是屬於台灣人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史詩,而且遠遠超越了其他同類型的史詩電影。
圖片來源:Wikipedia悲情城市劇照
Read more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關於《悲情城市》大概早有成篇累牘的分析,我只是說一些粗淺的觀察和感受。這次片商包裝成「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重新上映,結果引發一些錯誤期待,許多人或許希望看到一個強化台灣人身分認同的片,殊不知它帶來的是綿長的、有待咀嚼消化的省思。但對我而言,某個意義上,這個宣傳語又是正確的,這部片確實是屬於台灣人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史詩,而且遠遠超越了其他同類型的史詩電影。
圖片來源:Wikipedia悲情城市劇照
Read more這裡書寫的是:一個文藝青年,在社會開啟騷動火花的1980年代初期,從島嶼的中部負笈北上;心中想的一方是,如何繼續戲劇碩士班的求學生涯;另一方卻是,決定放下寫詩的筆,跟著反抗運動者上街頭,在身體裡,翻轉著變革威權體制的行動想像,付諸執行時,以批評時政的文字與上街參與反抗的行動。多年以後,最終,導致的反思是:對於文化冷戰下的國家/社會/文化控管,開展了以戲劇的回響,做為某一程度文化行動的轉化與變身……。
這裡不是一篇論文,而是對師長啟蒙者的深切緬懷……。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由作者提供)
Read more洪瑞麟從黑暗中引入光、在坑道中採掘光,以光來彰顯勞動的神聖。他堅信,當我們穿透外衣之後,方能看見,耐苦、冒險、勇敢、素樸、率直、莊嚴,這些才是礦工們的本體,用洪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就是「將痛苦昇華為如此明淨的美感」(洪瑞麟1979)。而這樣的看穿與昇華、洪瑞麟礦工畫作如此對於勞動與勞動者的禮讚,皆是透過光的作用來達成。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供稿)
Read more【編按】這首詩的作者,以「制裁令」為題,諷刺美國動輒以「民主」為名制裁他國,從古巴、伊朗、中國到俄羅斯,然而美國卻正是帶來戰亂的主要根源。
Read more三月花開,燦爛鮮血迸裂,
未融的淨白雪地,倉皇雜沓的足跡,
坦克沉重結群,押送緩緩後退的路樹,
枯寒枝枒上,覆蓋著奶奶紫豔的頭巾,
剛剛爬上來的鮮嫩綠芽,在爆破聲中顫抖。
……
(【編按】這首詩發表於「阿能沙龍:『耕耘春天』詩會」。詩會於3月19日週六下午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
Read more(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
《我親愛的朋友們》2016年在韓國播出時,趙南柱的暢銷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尚未出版,可這齣電視劇就像預告一般,率先揭示了稍後金智英的橫空出世。看過《我親愛的朋友們》就會知道,這根本是金智英的長輩們的故事。以下我就用自己的方式,來說說其中幾名長輩的故事。
Read more【編按】該詩轉載自鍾喬老師臉書。10/29至11/01四天,在大潭藻礁,身體行為藝術家曾啓明、瓦旦塢瑪、江源祥、王墨林,進行了身體藝術演出,為藻礁發聲。此詩為這場海邊行為藝術所作。
Read more【編按】《魷魚游戲》吸引了全球的關注,除了節奏明快的戲劇張力,更將新自由主義的殘酷競爭,化為由韓國童年遊戲改成的奇觀式生存遊戲。本文對照了「大逃殺」系列,特別指出《魷魚游戲》裡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無論你是誰,都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大家機會平等,當中更融入了投票制度,讓玩家在知情狀況下,能以一人一票決定去留,「自由選擇」選擇留下或退出遊戲。就在看似「人人機會平等」、「票票等值」下,生存從來就考驗著這種虛擬的孤立式的個人主義式自由,所謂平等只是抽象的形式平等,無視人之間像是體能、經驗的不平等。尤其,當玩家登出遊戲後,現實的絕望比遊戲的死亡卻更令人無法承受,他們再次主動自願進入遊戲中,凸顯了新自由主義的暴力並非僅透過暴力脅迫,更多是剝奪選擇後利用虛擬的成功幻想與弱弱相殘,讓人「主動選擇」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新自由主義的虛擬「平等」與「自由」。本文轉載自2021-10-17澎湃新聞,感謝授權轉載。
Read more(WANG Meiqin 王美欽,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rt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USA)
Mass Burial is a contemporary reenactment of the historic public protest honoring the death of Jiang Weishui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s chief organizer Youngie Wuo promises this 9-day cultural action to be the most remarkable art event in Taiwan this year. Surely, it can be seen as a daring and illuminating example of Taiwan’s artivism (art + activism) that I have learnt during my past six-months’ field work in the island.
Read more(本文轉載自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提供)
「革命者選擇自己的死亡,是為了理想;卻為他劇本裡的主角,選擇了悲劇性的死亡。」
上述是《戲中壁X》這齣戲的核心命題;然則,這命題在戲劇中或現實裡,終究都只能是時間的長河裡,深入的探索,而不是命題的解答。
《戲中壁X》便是以此構想而誕生,而且加入一個核心的人物X。X是誰?他是寫這劇本的當代劇作家,和戲中的革命劇作家與戲劇人物,隔著一個平行或偶而交錯的時空,發生著類似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言的「共時性」對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