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誌》從1968年元月創刊到1987年停刊,其中歷經幾度轉折,無
Read more分類: 洞見世界

鍾秀梅|重中之重:關於《大學雜誌》中的台灣三農問題討論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鍾秀梅。1969年《大學雜誌》舉辦的台灣農村經濟座談會,討論了五大議題:雙重經濟、農村勞動力外移、工農價格失衡、工業與農業用地問題,以及台灣農村未來發展。與會者多為留美農經專家,如李登輝、許文富等。座談會提出農業現代化、機械化、土地重劃等政策建議。與會者強調工業化不能損害農民利益,但當時白色恐怖下,社會主義合作化方案未受重視,導致「綠色革命」成為發展主流。
二十年後,政府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衝擊本土農業,引發農民抗議,顯示當年座談會的預測與建言,未能完全落實或改變農村困境。
Read more
李亞橋|大學雜誌:知識分子的求索與社會前進的道路
本文作者李亞橋為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博士後研究員。文章提出《大學雜誌》創刊於1968年,經歷台灣歷史的變遷,見證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與社會運動中發揮影響力。雜誌繼承了1950年代《自由中國》和《文星》的自由主義傳統,並促進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在初期,《大學雜誌》強調知識分子的責任,提出政治諍言,並在國內外政治變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和民族主義潮流中,知識分子透過該刊表達愛國立場,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
《大學雜誌》受到殷海光思想的影響,倡導現代化與科學方法,並繼承自由主義思想。其對於民主與自由的追求,不僅突破了戒嚴時期的政治限制,也為台灣的政治改革鋪路。雜誌的發展反映了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並促進了台灣的民主化,最終為1987年解嚴奠定了基礎。這些歷史過程顯示,《大學雜誌》在台灣及華人世界民主化進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濟州現代史之旅5:2024和平之海國際和平營
2024年8月30日-9月2日 濟州現代史之旅地圖 前面提到,濟州歷經
Read more
孫歌 | 讀竹內好傳:「從過失中學習」
本文作者為中國著名思想史學者孫歌,文章係孫歌老師對鶴見俊輔先生著作《掙扎中的決斷:竹內好傳》之評述。儘管持無政府主義思想立場的鶴見俊輔與竹內好的思想路徑並不相同,但鶴見卻成為竹內好的深刻理解者。在鶴見看來,竹內好表面上鮮明的民族主義特徵必須與他特有的世界主義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解釋。同時鶴見還抓住了《大東亞戰爭與吾等的決意》這個關鍵文本,揭示了錯誤對於竹內好思想形成的意義。
孫歌老師認為:鶴見在「從竹內好的過失中學習」這個表述中試圖傳達的,是對於知識界通行的靜態化和固定化地判斷「正確」與「錯誤」這種積習的批判。而只有承認思考的局部性這一宿命的思想者,才真的有能力從錯誤中汲取真實的營養,也只有在此意義上,對過失的檢討才會提供通向真理的線索。
Read more
安海正|台灣真的能像以色列一樣嗎?
【編按】本文作者為在台灣生活的巴勒斯坦人,從自身經歷批判台灣崇拜以色列
Read more
吳哲良|昨日韓國,明日台灣?民進黨內心是警總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教師,文章獲作者授權刊於新國際。文章藉由探討意大利哲學家阿岡本及德國法學家卡爾·施密特的「例外狀態」理論在台灣政治中的應用及影響。施密特提出「敵我劃分」是國家主權的核心,主權者能藉例外狀態創生法律,並以戰爭法權統合人民。此思想被某些「以獨為裁」的台灣學者及政黨借用,用以批判戒嚴時期,又作為建構國族政治的工具,形成一種「整型正義」與「政治動員武器」。
作者批評民進黨在國家安全名義下,可能滑向濫用例外狀態權力的風險,類似韓國戒嚴時期的恐怖處境。此模式將敵我劃分擴大至政治異端,形成「政治裹挾的人民」,以情感操弄及外部地緣政治支持維繫內部統治。他提醒,當例外狀態的決斷被朋黨與媒體操控,恐將帶來民間壓制、軍警服從與在野反撲無力的局面,最終可能複製南韓戒嚴的教訓,成為台灣的明日噩夢。
Read more
濟州現代史之旅2:《順伊三寸》的歷史現場北村里與朝天萬歲公園
【編按】「濟州現代史之旅」為新國際的全新欄目,由作者巴戈授權,刊登其於
Read more
李亞橋|「從河到海、反抗同在」:側記台灣聲援巴勒斯坦遊行及國際政治局勢觀察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李亞橋,新國際獲作者授權
Read more
濟州現代史之旅1:阿爾特羅飛行場與「西卵峰豫備檢束受害者紀念碑」
【編按】「濟州現代史之旅」為新國際的全新欄目,由作者巴戈授權,刊登其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