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G7於廣島召開,在這個人類歷史上因戰爭而第一個原子彈投下的地點,美國也與日韓確立了「核保護傘」。然而,諷刺的是,當美國重申東亞區域和平穩定的論調,卻不斷重述了冷戰的語言,未反省其仍是核武大國,更未曾對原子彈造成廣島的傷亡提出正式的道歉。這首詩是指出G7的偽善,其「和平」之下是以美國利益為首的財團與軍事集團的利益交換,並未真正對促進和平作出努力。再次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
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編按】G7於廣島召開,在這個人類歷史上因戰爭而第一個原子彈投下的地點,美國也與日韓確立了「核保護傘」。然而,諷刺的是,當美國重申東亞區域和平穩定的論調,卻不斷重述了冷戰的語言,未反省其仍是核武大國,更未曾對原子彈造成廣島的傷亡提出正式的道歉。這首詩是指出G7的偽善,其「和平」之下是以美國利益為首的財團與軍事集團的利益交換,並未真正對促進和平作出努力。再次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編按】近年日本政府提出「台灣有事」,依此合理化提高軍事支出的論述基礎,同時沖繩「去美軍基地」的訴求卻一再被擱置,當地人民持續承受了長期軍事化的壓力與種種問題。沖繩的反戰團體因而也提出反戰和平的訴求,希望透過和平的方式「不讓台灣有事」。歷史中,沖繩與日本的矛盾為何?本文作者富山一郎為同志社大學教授,研究沖繩問題,曾著有包括《近代日本社会と「沖縄人」 「日本人」になるということ》(日本経済評論社,1990)、《戦場の記憶》(日本経済評論社,1995)、《暴力の予感 伊波普猷における危機の問題》(岩波書店,2002)、《流着の思想 「沖縄問題」の系譜学》(インパクト出版会,2013)、《始まりの知 ファノンの臨床》(法政大学出版局,2018)。這篇文章以沖繩人的邊際流動史為考察對象,梳理發生在大阪、南洋地區和沖繩本地的生活改善運動以及沖繩人的戰爭記憶,思考在成為「日本人」這一過程中,沖繩人在主權國家內部及殖民地的雙重位置和內外雙重性——帝國內部被統治並應被「剔除」的「沖繩人」和與殖民地南洋「島民」相區別的統治者「日本人」,並指出這種雙重性不僅建立在近代日本社會市民民族歸屬感的矛盾狀態上,亦與日本帝國主義的南進路線纏繞共生。邊界的不確定性導致沖繩人既是在成為「日本人」過程中暴露出的自我中的他者,也成為暴力統治下的他者。這不僅造成了意識中的殖民地空間與實際統治之間的割裂,更反映了後殖民時期殖民主義暴力的全新延續形式——和平國家內部日常生活的暴力,在此意義上引發的系列種族分化和精神創傷等社會問題,更具有現實討論意義。原譯文刊登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圖片源於網絡,首頁圖片為「『沖繩歸復運動』與『反對軍事基地』運動」,本文轉載自謂無名,感謝授權。
Read more「矛盾和衝突最後不幸導致戰爭,不代表備戰的必要,更不表示戰爭的必然。它只是反映戰爭爆發之前的和平努力及運動失敗的無奈。而備戰不僅無法避戰,毋寧是和平終將以失敗告終的預警。在和平仍有機會實現的努力中,備戰恰恰是可能顛覆和平運動,時空錯亂的逆流。現在的俄烏戰爭終究全面爆發,不是俄烏鼓動備戰的蠢人太少,而是兩國堅持理性和平的智者不多;不是烏克蘭求戰的勇氣不夠,而是推動和平的志士的努力不足。所以,台灣如果不幸在某種程度上促發了兩岸的軍事衝突,那絕非只因對岸已有人迫不急待,或台灣沒有人推動備戰,而是兩岸和平努力及願望的全盤挫敗!」
*作者是律師/前教授。兩岸問題研究者。著有 《兩岸新視野》(印刻 2022)。哈佛法學院法學博士。
(本文轉載自風傳媒,圖片為2017年漢光演習,來自中華民國總統府│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Read more【編按】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長起來的學術團體,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影響深遠,學問傳承延續至今。與之形成對應的日本市民社會派雖然也曾在戰後日本的社會科學界盛極一時,卻未能像法蘭克福學派一樣開枝散葉,其原因何在?本文的作者山之內靖試圖從「日本的哈貝馬斯」——大河內一男與哈貝馬斯的學問發展的異同中來回答這一問題。大河內一男的社會政策研究中雖然蘊含著批判官僚體制獨善性、精神主義的合理性,但其研究目的在於對總力戰體制的證成。戰後,大河內一男的學術大多為其戰時研究的重複甚或後退。對於總力戰體制的深入研究雖然使得他具備了部分超越哈貝馬斯的可能性,但戰時遺產的兩義性使得他喪失了進一步發展出社會批判理論的可能。本文登於謂無名,感謝授權轉載。本文原載伊豫谷登士翁、成田龍一、岩崎稔編,山之內靖著《總力戰體制》(『総力戦體制』,東京:筑摩書房,2015 ),譯文由李梁譯,收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Read more這幾年,日本民間社會廣泛地流行簡單的民族主義思潮。它完全基於冷戰時代的思維,就是忘卻歷史、忽略鄰邦關係的基礎上,感情用事地處理問題。從學術的觀點批判這種民族主義思潮非常容易,但從學術界的立場有效觸動他們的情感卻很艱難。於是,後冷戰日本的學術思想界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方面他們要更加真實地研究曾經被忘卻了的日本歷史,同時通過歷史研究也要參與現實問題。毫無疑問,更重要、更艱難的是現實問題。日本學術思想界為了尋找有效影響日本人民的感情思維的途徑,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思路。日本知識分子正在走著也許沒有終點,但必須走下去的道路。
(本文轉載自謂無名微信公眾號,原文收於賀照田編《學術思想評論》第12輯(未出版)。感謝作者及刊物授權轉載。首頁圖片為「要求提高工資的日本勞動者們」,《國家地理》1946年6月號,圖片源於網絡。)
Read more(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作者劉健芝老師授權轉載。作者劉健芝老師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生態文化部主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全球大學創始成員,全球和平婦女協會理事,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委員會成員。編著書籍十多部,文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多年來,我嘗試與同學一起梳理現代主義、「科學至上」的暴力歷史,勾連形形式式的社會不公和生態不義,拒絕站在主流精英的角度來看世界,而是有意識地關懷邊緣社群的存活條件,聆聽其文化哲理。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感情用事」不是羞恥的,反之,情感的衝擊,觸動倫理關懷,突破所謂「理性」的框框,不僅可以帶來對事物更為深刻的認知,也讓我們開拓各種可能性,以培育感知、思辨、自主、行動的能力,迎接開放的生命歷程。
Read more將近一年以來,美國主導北約在烏克蘭進行代理人戰爭,與此同時,美國與其同夥也讓台灣與東亞籠罩在戰爭危機的陰影之中。一方面,西方媒體以「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散佈反中情緒,另一方面美國、英國、北約夥同日本、南韓直接干預兩岸事務。西方媒體和許多政客喜歡將兩岸關係類比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但是無論是歷史上、政治上,兩岸關係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與台灣人,以及亞洲的人民,都正在抵抗在東亞發生另一個代理人戰爭。這次論壇就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北約的全球角色、西方經濟衰退與不斷攀升的軍國主義等等問題,展開對談!
Read more【編按】2023年2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一列運有危險化學品的火車發生脫軌,引發廣泛關注。有分析認為,火車脫軌背後,還隱藏著美國工會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就在2022年年底,美國發生了規模最大的鐵路工人罷工事件,超過70%的鐵路工人對目前的薪資不滿意,要求增加25%的工資和額外假期。拜登政府不僅拒絕鐵路工人的提議,還在簽署法案,禁止鐵路工人罷工。這場抗爭背後,是私有化的公共服務、老舊的施設、缺失的檢修造成美國鐵路事故頻發。根據聯邦鐵路管理辦公室的數據,2012-2022年美國鐵路事故總共有109,963起,其中脫軌12,441次。這背後,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新自由主義興起及戰後左翼政治衰退,美國工會力量不斷減弱,逐漸失去促使資產階級讓步的籌碼。2018年,美國最高法院否定強制性分攤工會費用的原則,導致工會的政治空間被極大壓縮。為保住會員數量、維持經費運轉,工會更加偏向「正統」,在政治上日趨保守。
本文作者對當代美國工會的整體政治面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工會的政治衰退是美國進步力量的政治挑戰之一,如果沒有工會和工人運動作為基礎,進步力量將迅速保守化。不過工會的去政治化是一個長期趨勢,未來甚至可能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一個工具。而越是如此,工會就越與美國勞動者的利益分割開來,進而愈加衰落。作者認為,或許只能寄望於類似當年反越戰的廣泛社會運動的出現,從中產生更獨立和徹底的工人階級政治,美國工會才能超越20世紀傳統,真正走向21世紀。
作者許准為紐約城市大學教授,本文轉載自文化縱橫公眾號,原文原載《文化縱橫》2022年第6期,原題為《為什麼美國工會的鬥爭空間越來越狹窄?》。
Read more【編按】1994年,盧旺達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以貧苦農民為主的胡圖族和代表貴族精英的圖西族對抗,造成100萬人喪生[1]。結果,圖西族奪取政權,卡加梅就任總統。之後,政府積極推動發展項目,試圖以經濟發展來解決貧苦問題。其中,生態旅遊是增長較快的部門。但我們看到,政府在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的同時,打著「環保主義」的旗號,指責原住民是生態破壞者,把他們從森林緩衝區中驅趕出去,但政府同時卻授予英國公司49年的採伐特許權。另外,所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目的只是為了富裕的白人能更親近大猩猩。文章指出,國家公園的這種發展方式,可被稱作「綠色掠奪」(green grabbing),其本質是一種侵占公地的圈地運動。為了對抗精英主導的發展模式,原住民不屈不饒地進行了集體抗爭。本文轉載自2023-02-05食物天地人,原文標題為〈原創|綠色掠奪:紐格威國家森林公園的案例〉,首發於「晨星評論」。圖片來源:Picmap。
Read more【編按】世界盃落幕了,梅西最終得到了冠軍。然而在運動員般激勵人心的神話背後,這次卡達的世界盃,或類似的世界性比賽的舉辦,也隱含了許多的代價、犧牲,以及剝削,除了媒體上曾報導的性/別爭議,其實也包括了仍延續了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勞動剝削。本文是澎湃思想週報整理了《雅各賓》(Jacobin)兩篇文章,包括了作者Majeed Malhas巴勒斯坦裔的加拿大專欄作家,以〈跨國資本是世界盃最終的贏家〉剖析了圍繞世界杯的各種評論,特別指出了當西方評論以一種「文明衝突」的全球政治想像在批評這次世界盃時,也別忘了類似的體育活動背後,實際上仍是跨國資本如何導致了當中的剝削與災難,以及思考第三世界團結的可能。而另一個作者Paul Fogarty來自愛爾蘭,也指出了跨國公司主導了世界盃,模糊不清的口號作為現代足球的通用語言,掩蓋了經營足球並從中獲利的那些道德上有問題的人。
本文整理轉載自澎湃思想週報: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303519
原文連結:
Majeed Malhas:https://jacobin.com/2022/12/world-cup-qatar-transnational-capital-neoliberalism-ultimate-winner
Paul Fogarty:https://jacobin.com/2022/12/european-football-commodification-superrich-gulf-states-world-cup-corruption
照片:Goran Stanzl/PIX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