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顥中 │ 統派獨派都無法置身事外,反戰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現在台灣人回擊「反戰論述」的標準說詞是:兩岸的衝突是源自中共先威脅台灣、中共是侵略方,台灣的備戰只是對中共文攻武嚇的被動回應。這個說法從台灣本位的視角來看是言之成理,畢竟中共飛彈對台、軍機擾台都是事實。

但從北京的視角出發 — — 它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作為一個美洲國家,卻在亞洲設有兩條島鏈圍堵自己,一下子美日韓聯合軍演,一下子又美菲聯合軍演的。在「亞洲北約」成形、美國軍事威脅日增的情境下,中共加強對作為島鏈組成的台灣進行「文攻武嚇」,也不過是對西方挑釁者的回應而已。撇開二十世紀八國聯軍的歷史記憶不談,光是當代美國在亞洲的軍事佈局,就足以構成中共持續強化軍備的原因。

台灣輿論目前主流的說法是:「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事實上,有關這一點,兩岸官民間其實有著高度共識,而且要比九二共識更穩固。北京領導群開口閉口說是和平崛起,為何國防軍事預算還年年增高?箇中原因可以讓陳建仁替習近平回答,同樣都是因為「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要問北朝鮮為何堅持發展核武,其實也是同一個理由。)

從台灣本位角度出發,為了因應中共威脅而希望強化自身軍備,具有其合理性;可是從中共的角度出發,面對美國的軍事佈局威脅,它必須做出回應,同樣有其合理性。雙方的行為,從各自的本位出發皆屬合理,卻因此造成衝突必然升高。從這個角度看,並非反戰思想缺乏出路,恰好相反,是如果不反戰,思想上我們立刻就會碰上這樣一個死結。

中研院的王智明老師Andy Wang日前寫了篇文章,把反戰思想的核心歸結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對抗。我認為,現代戰爭是以民族國家為發動單位,反戰運動的出路,必須也只能是超越或跨越民族國家自身本位的視野,它必然和民族主義具有某種緊張關係,也因此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統派當中有沒有「反戰派」,當然有,高舉「和平統一」旗幟的和統派就是。台灣人或許覺得「和平統一」聽來刺耳,但在兩岸衝突升高的時刻,以及「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的官方定調下,堅持「和平」作為統一路徑的主張,在對岸提出同樣需要道德勇氣。

獨派當中有沒有「反戰派」,當然也有,現在不大受綠營待見的呂秀蓮,長期主張的「第三條路」可謂一例,簡言之就是支持台灣獨立,但是既不親美也不親中,讓台灣作為中美間的「緩衝區」,成為一個中立國。

持這類觀點的倡議者傾向認為,在烏俄戰爭之前,莫斯科也希望烏克蘭能成為俄羅斯與北約國家之間的「緩衝區」,但因為烏克蘭希望加入北約,單方面押寶西方,引發俄羅斯的安全關切,因而無法避免戰爭。而台灣如果不選邊,扮演好中美間「緩衝區」的中立國角色,在中美衝突升高的國際格局中,未來或許可以折衝出較好的發展。

當然,俄羅斯起碼在口頭上從未表示要併吞烏克蘭,而對岸則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自然不會樂見你憑空蹦出一個「中立而不親美的台灣國」。但是國際政治還是要講求現實,在現階段中共也沒辦法立刻推行兩岸統一的現實條件下,一個中立的台灣,與一個親美的台灣,孰優孰劣並不難分辨。

如果統派獨派當中都存在「反戰派」,接著就要問,這兩群人能對話嗎?能交流嗎?能合作嗎?能稍稍挪動自身的民族主義本位嗎?呂秀蓮的記者會上可以出現和統派的聲音嗎?統派的抗議隊伍中又有沒有可能包容一幅可能是綠色也可能是彩虹色的台灣旗幟?如果以上的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這將不僅是反戰運動的出路,也會是反戰思想的出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是,假使兩岸發生戰爭,無論你統派獨派都無法置身事外,反戰必然是跨越統獨的。

此刻的我們仍然活在死結當中,郭力昕、馮建三等學者所發起的反戰連署,是今年我看過繼《霍格華茲的傳承》之後,第二個都還沒正式發表就遭到公開抵制的文本。

不過,《霍格華茲的傳承》在正式推出後非常暢銷。我希望這份連署也是。

(標題為新國際所加,本文轉貼自王顥中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arlos Latuff – http://latuff2.deviantart.com/art/War-2-2783294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50906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