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大為:從兩岸三地,來重新理解「威脅」與「中國」

    【編按】2024年4月23日,成功大學「通識領袖論壇」課堂有幸邀請傅大為老師來成大格致廳演講。如主持人王秀雲老師所說,近年來整個世界及亞洲局勢日趨緊張、戰火燎原,身處東亞的我們都不希望戰爭發生。但如何才能讓緊張的關係得以緩解?怎樣才能讓戰爭不發生?又,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理解中國、重新理解台灣內部?傅老師從這些問題開始談起,跟我們分享一些關於兩岸的心得。傅大為老師為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同時也是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發起人之一。本文為演講側記,由孫訥整理撰寫,並經傅大為老師審訂。

  • 【左翼論壇】馬克思206歲誕辰紀念

    主辦團體:平行空間、左翼聯盟、新國際

    時間:2024年5月5日(星期日),14:00到晚上
    地點:平行空間(新北市永和區忠孝街3號)。

    (論壇採實體+線上)

    Zoom 連線:
    會議ID:848 7296 3421
    密碼:319028

  • Naomi Klein │《夢想集中營》揭示對暴行(包括加薩)視而不見的危險後果

    ……《夢想集中營》的獲獎則發生在一個截然不同的情境。納粹暴行的教訓究竟該是什麼?相關辯論此刻正激烈展開:猶太大屠殺應該排他性被視為純粹是猶太人的災難?還是該被視為是更普世的教訓、因此所有被鎖定要被消滅的族群都同等重要?猶太大屠殺是歐洲歷史獨一無二的一次斷裂?還是是重溫過往技術、邏輯、錯誤種族理論的殖民主義種族滅絕的回歸?所謂的「永不再犯」(Never Again)是對所有人都適用?還是只有對猶太人不可以再犯?並且因此以色列這個國家碰不得?

    這些有關普世主義、專屬創傷、例外主義以及可比較性的論戰,也正是南非向國際法院(ICJ)控告以色列種族滅絕的里程碑案件最關鍵的核心,而這些論戰此刻也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猶太社區、教堂及家庭。在那精彩刺激的一分鐘裡,在自我審查彌漫到令人窒息的此刻,葛雷澤則無所畏懼地對上述每一個問題都踩穩了明確的立場。……

    譯自:The Zone of Interest is about the danger of ignoring atrocities – including in Gaza
    翻譯:孫訥,校對:盧倩儀

黃文源 │ 再論陳逸松─駁〈王克雄:陳逸松的兩面性〉

2022年5月8日《風傳媒》出現一篇由「二二八事件」蒙難者王育霖哲嗣──王克雄所著〈陳逸松的兩面性〉,批評陳逸松的兩面性,然本文作者認為評論仍依據史實,並反駁王文,肯定陳逸松為朋友、為社會、為國家所付出勞心與勞力,歷史應該給他一個更公允的討論空間。

本文轉載自風傳媒,感謝作者授權轉載。作者為野薑花公民協會前理事、成大台文所博士班肄業》。圖為1936年,陳逸松在太平町的法律事務所。(來源;批判與再造)。

Read more

周雨霏丨在「臨界狀態」中尋找東亞的主體性

【編按】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肆虐之始,大多數國家採取限制出行、減少經濟活動的手段,試圖抑制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然而長期持續一種「非正常」狀態,也很快讓人們感到筋疲力盡,政策都指向儘快恢復正常。但是,也正是這樣的「非正常」,往往打開了一些重新思考既有社會關係、提出創造性作法的契機,而急於恢復「正常」反而關閉了討論的空間。本文作者以日本及孫歌「臨界狀態」的概念,特別是體現在沖繩復歸日本及朝鮮半島(例如在日朝鮮人)的問題上,來思考這種「非正常」、「臨界狀態」打開的複雜性,並提出了反思東亞主體的可能方向。今年是沖繩返回日本五十年,台灣一些論述常以沖繩-日本關係來類比兩岸,可是社會卻又悼念著遭刺殺的日本右翼安倍,因為其親台的態度。另一方面,針對疫情,台灣已安排開放邊境與鬆綁的管制,朝「正常化」的方向。或許,藉著這篇文章作者閱讀孫歌提出的「臨界狀態」,我們對台灣的疫情作法,以及台灣與日本、東亞和兩岸關係等等的問題,可以有什麼不同的反思與想像。作者周雨霏大阪大學畢業,社會學博士,現為日本帝京大學講師,研究領域為日本社會科學思想史。本文原刊於《讀書》2020年第9期,轉載自「謂無名」公眾號,感謝授權。

Read more

盧荻│論日本經濟的衰落:在全球分化中失落三十年

【編按】日本曾是「崛起」的奇蹟,它於1970年成功躍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85年,為解決美國財政赤字和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的問題,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個國家簽訂了《廣場協議》。然而,這個協定對日本造成的後果是經濟收縮,再加上日本政府錯誤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泡沫經濟的產生。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進入了「失落的三十年」。現在的中國經濟與三十年前的日本經濟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而中國面臨的似乎是遠比日本更嚴峻的挑戰。本文原載於《明報》2022年9月9日,完整版刊登於保馬,感謝盧荻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洪凌 │ 「寶貝」的生命政治公式:防疫國族主義的鱷魚眼淚

六月中旬陸續有嬰幼兒併發腦炎迅速死去的新冠確診個案,然令人訝異的是,過去倡議保護小孩的聲音卻選擇捍衛防疫政策的不容質疑,而政府同時聲稱染疫「兒童」為「寶貝」。「兒童」作為「寶貝」,一方面既是象徵國家未來,在官員的眼淚下,仍是「『附帶性損害』(collateral damage)的生命政治犧牲物料」:

「“The Child”在有必要的時候──說穿了就是為『國族-領導階層』的『正確政策』強力辯護的意識形態操作之下──一方面是字面上的『寶貝』,物種傳承的絕對要件,另一方面,在政治語言的言下之意,可被視為體現『附帶性損害』(collateral damage)的生命政治犧牲物料,雖然比其餘的犧牲物料得到更多一些的唏噓與鱷魚眼淚修辭。」

(感謝作者供稿,圖片來源:由 Guiri R. Reyes from Praia do Rosa, BRASIL! – Cocodrilo,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72113)

Read more

伊凡.提莫費耶夫│美國如何成為主導國際秩序的「軟帝國」

「在20世紀,美國確實能夠塑造一個很特殊的國際社會環境,也稱得上是『軟帝國』(soft empire)。這『軟帝國』的核心,包含了某種武力脅迫的性質,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上的。在戰爭中,美國(及其同盟)打敗且佔領了敵對的主要國家,像意大利、德國和日本。後來的事實證明,這讓美國變得愈發強勢,在經濟、技術和金融上成為霸權的存在。美國成為了戰後日本和西歐重建的最大協力者,也讓後者能在日後成為世界主要的經濟體。……經濟制裁,可以被視為現今「軟帝國」至關重要的權力技術。美國是應用這項技術的佼佼者,……在今天以美元結算的全球化環境裡,美國金融部門能監控世界各地的交易,並限制那些與華府政治利益衝突的地方。……正如伊朗、委內瑞拉與俄羅斯經驗所示,對出口過一系列的經濟封鎖及制裁,可造成嚴重的損失。」

作者伊凡.提莫費耶夫Ivan Timofeev為俄羅斯外交政策專家,智庫「瓦爾代俱樂部」專案(Valdai Club Programme)主任,原標題「北京和莫斯科可帶頭對抗西方對世界的支配」(Beijing and Moscow can lead resistance against West dictating to rest of world)。本文由林月謙翻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Louis Dalrymple (1866-1905), artist, Puck magazine, publisher Keppler & Schwarzmann, original copyright holder)

Read more

kuo│洪部長之死──首爾暴雨下的勞動者

2022年8月8日,因首爾暴雨引發淹水,1戶在冠岳區住在半地下房的人家(3名),因而溺斃死亡,家中唯一的生還者,是因病在醫院治療的母親。其中1名罹難者,經民主勞總服務業聯盟證實,是其轄下BlueBell Korea工會的總務部長、免稅店勞動者──洪部長。

洪部長之死,凸顯出在氣候變化,以及疫情持續的現況下,災害以及負擔仍是轉嫁給勞動者。從勞動環境到居住形式,一場暴雨揭露了嚴重不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嚴重不平等的勞動者處境。

(本文感謝KUO整理提供相關報導)

Read more

劉國基 │ 我們的70年代:王曉波、我的青年時期

這篇文章,劉先生從認識王曉波談起七十年代他遇見的文人與思想家,以及王曉波先生年輕時的事蹟,更讓我們從劉先生與王先生交往的青春記事,看到七十年代的時局變化,以及當時對社會不滿、有志於社會的青年們如何在當時做出回應。
————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依法解散,是政府推動還原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主要單位。然而,台灣主流的轉型正義歷史認識,始終難以面對與承認的一個歷史是,曾經有一群政治犯是受到中國革命所感召,懷抱著認同紅色祖國的情感,依此展開具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組織實踐。這群老前輩的精神與實踐,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如何在出獄及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承繼這樣的精神,在工人運動及兩岸分斷問題上持續努力?

作者劉國基,台中人。祖父白手起家、勤勞經營,蓋起「彭城堂」。父親於日據時代出生,小學公學校畢業後,曾做過書局學徒、郵差、修車廠學徒、卡車司機,最後考進日本警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台中刑務所當教化部長。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負責押送台灣囚犯至海南島勞役報國,直至光復翌年末才得返鄉,與泉州系移民後代的母親相識並結合 。

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劉國基首次親述歷史,回憶光復之際的父親母親、七〇年代的風雨飄搖以及他眼見火燒島上的白色恐怖。新國際將陸續刊登作者文章,邀您共同經歷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記憶。

Read more

【反思戰爭】文化行動系列:戰爭與難民──在邊界的流離觀點

時間: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下午14h-17h
線上參與:加入 Zoom 會議
https://us02web.zoom.us/j/87674677405?pwd=ZWNsZG9xQzQ3MlQ5VHFUcUxaWHdGUT09
會議 ID:876 7467 7405
密碼:561292

主辦:海潮智庫
協辦: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跨界文教基金會、台社學會
聯絡人:蕭先生 (電話 0925119261,Email : peacewave2022@gmail.com)

Read more

劉國基 │ 父親、母親和我們家庭的故事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依法解散,是政府推動還原白色恐怖歷史真相的主要單位。然而,台灣主流的轉型正義歷史認識,始終難以面對與承認的一個歷史是,曾經有一群政治犯是受到中國革命所感召,懷抱著認同紅色祖國的情感,依此展開具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組織實踐。這群老前輩的精神與實踐,也影響了一代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如何在出獄及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承繼這樣的精神,在工人運動及兩岸分斷問題上持續努力?

作者劉國基,台中人。祖父白手起家、勤勞經營,蓋起「彭城堂」。父親於日據時代出生,小學公學校畢業後,曾做過書局學徒、郵差、修車廠學徒、卡車司機,最後考進日本警察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台中刑務所當教化部長。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負責押送台灣囚犯至海南島勞役報國,直至光復翌年末才得返鄉,與泉州系移民後代的母親相識並結合 。

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劉國基首次親述歷史,回憶光復之際的父親母親、七〇年代的風雨飄搖以及他眼見火燒島上的白色恐怖。新國際將陸續刊登作者文章,邀您共同經歷屬於這片土地的台灣記憶。這篇文章,劉先生特別記述父親歷經日本殖民與大東亞戰爭前往海南島的經歷,從個人視角提供了日本在台殖民的歷史片段,以及二戰後國民黨接收後如何對待台人的問題,從具體而微的事件中,描繪出了劉先生父親對於被殖民者次人一等的批判與對底層人民的關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