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Cook | 財團媒體運作的方式

在這篇文章中,Jonathan Cook 探討了西方新聞媒體的真實角色和運作方式。Cook 指出:所謂的「自由媒體」實際上是財團和政府控制的工具,目的是馴化和操縱大眾,而非如一般認為的那樣提供公共服務或是多元資訊的競爭平台。作者引用杭士基與赫曼的「政治宣傳模式」來說明,媒體利用誤導、不報導及謊言來操控受眾,並強調西方媒體偏向於掩飾政府和財團的利益。文章舉例說明媒體在報導加薩與烏克蘭事件時,對不同國家和群體採取了顯著的雙重標準,強調這種不平衡的報導方式服務於特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Read more

李陀 | 重新思考社會主義和改革的複雜性

80年代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體制之下,歷經不斷的改革,發展為工業大國,並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注入了新內容。但是,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各界又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李陀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放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的視野下進行思考。

Read more

蔡翔 | 1980年代是我們的「來處」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保馬」授權轉載,該文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翔老師新著《1980年代:小說六記》導論。文章指出,1980年代是充滿變革與轉型的時代,其顯著特點便是「退後一步」。這一「退後」並非簡單的倒退,而是對過往激進政治實驗的審慎反思,從而確立了「改革」的基調。貧窮成為改革的驅動力,確保了前進方向指向未來而非沈溺於過往。西方的影響與本土的覺醒交織,引發了文學領域從社會現代化向人的現代化的轉變。1980年代,作為過渡的時代,其斷裂與創造性並存,為後來的時代提供了多元選擇的可能。儘管市場成為後續衝突的核心,但1980年代仍是我們的「來處」,其中「小我」的崛起標誌著歷史「大變局」的開啟。回望這一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其深遠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Read more

【洞見世界】論壇:向左轉?向右轉? 英、法國會大選結果之解析

英國的「工黨」為何能在闊別14年後重新執政?法國大選第一輪極右翼選票大幅擴長,而泛左翼倉促結盟組成的「新人民陣線」卻又在在第二輪勝出?看待左右政治勢力如是對峙與波動,要如何看待?英、法兩國的政治變遷,對世界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對目前台灣左翼運動的發展又有什麼啟示?

Read more

巴迪歐評阿爾都塞 | 歷史唯物主義的(再)開啟  

【編者按】阿蘭·巴迪歐認為,20世紀法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勢表現為三種類型馬克思主義的混合:基要馬克思主義、總體馬克思主義和類比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作品的理論價值在於為我們指出了「庸俗馬克思主義」如何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以「消除差異」的方式建立自身的理論場域。巴迪歐認為,阿爾都塞通過重新賦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從而強調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從阿爾都塞所處的理論與政治形勢出發,巴迪歐對阿爾都塞的著作所具有的理論價值進行思考,並試圖分析阿爾都塞的理論干預從哪些方面進行。

Read more

劉國基 │ 我的50、60年代

【編者按】這篇文章回顧作者在台灣50至60年代的成長經歷。幼兒時期,他在大肚鄉的磺溪書院幼稚園度過,對一位優雅的趙姓女老師印象深刻;小學階段,他在大肚國校永順分校就讀,並回憶了教師們嚴格的教學風格和體罰。同時,他也描述了鄉村生活中的趣事,如聽老人講述山中故事和體驗鄉村的簡單樂趣。進入台中市立第一初級中學後,他開始對學校以外的世界產生興趣,並參與了校刊《青靈》月刊的創辦。文章中還提到台灣在這段期間的政治事件,如228事件和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的發表,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氛圍和作者的成長背景。

Read more

JOHN PERRY │ 喬治亞、尼加拉瓜仿效美國法律立法,慘遭制裁

【譯者按】喬治亞和尼加拉瓜的政治人物,皆曾因立法限制境外勢力影響而遭美國制裁。他們立法的靈感來自美國《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ARA),旨在要求接受外國資助的個人和組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喬治亞的執政黨「喬治亞之夢」自2020年來已從美國策劃的政變中倖免於難,而尼加拉瓜左派桑定民族解放陣線也在2018年平息了政變。這兩個國家雖然脈絡不一樣,但他們都發現,許多境外資助的非政府組織(NGO)涉入叛亂,因而採取措施限制這些NGO。這些NGO宣稱推動民主、良善治理和公民意識,但實際上常是親西方的政治宣傳工具。

美國及其盟友不允許非西方國家擁有類似的立法權力,因為這會揭露他們的「特洛伊木馬」策略,即通過境外資金干預內政,甚至策動政權更迭。兩國政府試圖通過立法保護主權,限制外國勢力影響,這在西方國家是常見的做法。喬治亞和尼加拉瓜的案例顯示,美國的雙重標準:他們自己使用類似法律來保護主權,但卻對其他國家的相同立法進行打壓,並將其描繪成「俄羅斯法律」,以掩蓋自身的干涉行為。

本文作者為獨立撰稿人佩里(John Perry),他居於尼加拉瓜城市馬薩亞,著作見於西半球事務委員會、倫敦書評等平台。本文由孫訥翻譯、盧倩儀校對。

Read more

Alan MacLeod │ 美國介選與政變:委內瑞拉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Mint Press記者Alan MacLeod,他是格拉斯哥大學媒體小組成員,曾著有《來自委內瑞拉的壞消息:二十年來的假新聞與不實報導》。在這篇文章中,Alan MacLeod向我們分析接下來7月28日委內瑞拉總統大選會發生些什麼,美國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企圖阻止馬杜洛三度連任,並全力支持反對派候選人龔薩雷茲,以及他背後的馬查多。此外,該文章亦提到這次委內瑞拉大選與以色列有何關聯,假如馬查多及龔薩雷茲勝選,委內瑞拉和以色列將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Read more
台中大肚溪

劉國基 │ 我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

【編按】這篇文章憶述了劉國基先生在1950年代台中縣大肚鄉永順村的故事。藉著與媽媽的對話,引發起對「故鄉」的思念,進而詳述了台灣鄉村在五十年代的生活點滴。在文章中,有許多反應當時社會狀況的小插曲,比如官員因疏忽而記錯生日、「八七水災」給村莊帶來的巨大影響、還有美援時代供應的奶粉牛奶。這些回憶都反映著那個年代的艱難與溫暖。

作者劉國基出生於1953年,高中時代因主編「台中一中校刊社」結識了大量文友,透過「美國新聞處」及舊書攤瀏覽了大量「禁書」、新聞雜誌,因此結識書友王曉波等人,後因涉案「戴華光案」遭逮捕關押,入獄九年八個月,出獄後即任夏潮聯誼會主任秘書,籌組中國統一聯盟,來年任中國統一聯盟首任祕書長。1992年考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在《遠見》雜誌任高級編輯,1995年獲金鼎獎最佳雜誌報道獎,1996年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 ,獲博士學位後,長居大陸工作,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等職務,近期因健康原因返台。

整篇文章充滿了濃厚的懷舊情懷,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勾勒出一幅豐富的台灣鄉村生活畫面,值得讀者們一探究竟。

Read more

周世瑀︱台灣、「種族滅絕軸心」與納粹大屠殺失憶

【譯按】蔡英文致詞採用官方網站的譯文。至於文中所提列寧著作,係參考中國人民出版社的《列寧選集》。本文譯自:Taiwan, the “Axis of Genocide” and Holocaust amnesia,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由孫訥翻譯。

「2024年4月17日,中華民國(以下簡稱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台北舉行的國際納粹大屠殺紀念日活動時應邀致詞。

已於5月20日卸任的蔡英文,在紀念日時表示:「我們每年在此齊聚,緬懷納粹大屠殺的罹難者,及所有因為這場悲劇而遭受難以想像痛苦的人們。」她誓言要「對抗歧視和偏見」,並接著強調:「在追求正義與真相的過程中,我們可向以色列和德國學習:以色列致力保存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的歷史紀錄,及學習德國勇於面對歷史。」

她並說道:「世界必須持續對抗反猶太主義及專制政權侵略,我們也看到烏克蘭遭受侵略、以色列受到哈瑪斯和恐怖主義攻擊,造成可怕的影響。這就是為何我們強調國際社群合作的重要性,以保護我們努力爭取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和平。」

蔡英文的發言既蔑視巴勒斯坦人的死亡和苦難,更為當今德國當權者、錫安主義組織,以及「民主」帝國主義強權(特別是美國和英國)在納粹大屠殺中的共謀開脫。

要理解蔡英文的致詞為何與納粹大屠殺所帶來的教訓毫無關係,也就是指「永不對任何人犯下這樁罪行」(Never Again for anyone)或警告現今正在進行的種族滅絕,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錫安主義與納粹的共謀,並揭露德國所謂「面對歷史」的真相,所謂「面對歷史」實際上是壓抑過去納粹和現在帝國主義的真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