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杰姆遜】齊澤克|超越凡塵

在這篇文章中,齊澤克嘗試通過多個維度來展現杰姆遜(台譯:詹明信,為尊重譯者下統一稱為杰姆遜)的思想取向和理論貢獻,表達了他對這位同路人的深切懷念與崇高敬意。從杰姆遜對「認知圖繪」缺失的抵抗,到對「二元邏輯」和「陰謀論」的深刻剖析;從他對「另類現代性」的批判,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對抗的獨特理解;再到他通過拉康解讀馬克思、將神學觀念引入馬克思主義分析等。可以說,杰姆遜始終保持著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反思,其中的深刻性和複雜性是那些簡單化的身體理論、身份政治所缺乏的。

Read more

鍾喬、鄭文琦、吳其育|返回「歷史斷面」:與鍾喬談文化冷戰、後殖民與「墾殖」

本文原刊於白浪雜誌《墾殖世》計劃專欄,獲作者授權轉載。該專欄初衷是叩問「帝國」和「工業基礎設施」如何創造新生態條件,引發人類世的家園生態議題。訪問導演的動機,一來是受訪者鍾喬長期從事劇場工作,具有獨特劇場美學和左翼土地意識,參與九二一受災戶成立的石崗媽媽劇團地方社區的培力(empowerment)工作。然而,我們也發現某些容易遭到環境衝擊的淺山地帶往往與其所關注的客家族群在歷史文本中,傾向移住、開墾的領域範圍有關。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聆聽鍾喬的意見,是否能從複合性的視野提供一些具有歷史向度的觀點,讓我們思考移民、土地、文學或劇場藝術如何交互闡連(articulate)。

Read more

布洛薩|聞起來是世界大戰世界的濃烈味道……

本文由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前成功大學玉山學者布洛薩所撰,譯者為韓旻奇(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原文發表於 28/07/24 法國喜樂姑丈村(Silcuzin)2024 夏日大學。

布洛薩引用了克拉克的著作《夢遊者》探討當前局勢與一戰爆發的相似性。克拉克的書描述了一戰的複雜背景和決策者的無力感,指出各國的利己行為最終導致了全面戰爭。布洛薩認為,當前的國際局勢,特別是在南中國海、台灣問題上,和1914年賽拉耶佛危機時期非常相似,主要國家之間的競爭可能再次引發大規模衝突。他強調,當今世界的各方勢力在面對彼此的軍事行動時,無法避免陷入軍備競賽和「安全兩難」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局勢升溫。

Read more

傅大為|一路向前行——2023台灣反戰聲明的緣起、迴響、與探問未來

本文原刊於風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至新國際。文章探討這一年多以來,發展工作網路發展的路徑。自2023年3月20日發表反戰聲明以來,該聲明經過多方討論和批評,特別是對美國操控台灣的批判,引發社會關注和學術界的支持。隨後,反戰工作網絡逐步擴展,推動多場研討會和出版活動,並與國際左翼團體合作,為台灣反戰運動帶來新的視角和連結。儘管反戰力量仍然微弱,該運動在台灣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及巴勒斯坦問題等議題。

Read more

Ben Norton|世界已被美國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給殖民:歡迎來到新封建主義

文章比較美國大型高科技公司與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地主,認為這些科技壟斷企業控制了全球的數位基礎設施,並向依賴它們的企業和消費者收取高額租金。以亞馬遜為例,其向平台上的賣家抽取超過50%的收入,並利用「黃金購物車」設定價格;蘋果則對應用程式商店的所有交易收取30%的佣金,這些壟斷行為類似新封建主義。這些壟斷企業不僅控制了個別市場,還支配了數位經濟的整體架構,並扼殺了競爭。

Read more

林兆榮、黃維基、梁明德|鐵路作為方法:屬於鋼鐵與煤炭的鄉愁

本文採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哲學博士梁明德。文章探討了香港交通迷群體的成長歷程,並以鐵路作為焦點,描繪了鐵路愛好者的故事。作者從小在父母的支持下發展了對鐵路的濃厚興趣,即使90年代的香港缺乏鐵路愛好者的社群環境。他的鐵路知識系統化始於台灣旅程中的書籍購買,這奠定了他日後對鐵路的廣泛研究。此外他的母親也對他的英語發展和政治意識起了啟蒙作用,使他在分析鐵路相關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時,有著深刻的見解。

Read more

陳崇真|尋找他們的墓碑

文章曾獲第四屆金沙書院散文獎佳作,內容描述作者2022年參與白色恐怖紀錄片製作時,幫政治受難人趙英魁在六張犁棄葬區尋找難友墓碑,過程中回憶起自己在眷村成長的經歷,並在後來發現趙英魁感念已逝難友的背後原因,跨越生死與歲月的情誼,令人動容。作者在文中表示,眷村爺爺奶奶們的故事,趙英魁與犧牲難友們的故事,在他身上相互交迭。

Read more

鍾喬|《告別——到南方去》的召喚

在2023年,鍾喬受邀前往釜山「空間劇場」進行與切‧格瓦拉有關的讀劇工作坊,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次經歷成為《告別:到南方去》的創作契機。該劇將於2024年9月於釜山演出,隨後也將在台北登場,邀請觀眾一起思索南方這一象徵著變革與新生的旅程。本文由鍾喬所撰,講述了這次創作背後的一些概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