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Critical Legal Thinking

香港,社會鬥爭與資本主義圈地運動

【編按】面對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快速流動帶來的矛盾,訴諸主權國家疆界與加強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劃界,往往成為上至政府小至個人最樸素直覺的防衛模式,香港從「反送中」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下香港防疫措施的混亂,既反應了中港關係的複雜與當中的矛盾,疾病的監控防衛也將這樣的劃界變得可見。本文作者蘇哲安(Jon Solomon)現為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於台灣與香港研究與教書,批判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正草案」運動如何繼承了殖民-帝國現代性的問題,並指出其如何再次強化主權的劃界,在此之下,所謂「自由」下所隱含的一種本質上具有人種優越感(speciestic)的未來想像,悖反地又將自身「封鎖進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再生產所必需的那些圈封的國家或區域,遭受前所未有的奴役」。當代社會運動以左翼民粹主義強調擴大連結並作為回應右翼民粹,但該文也提醒了,所謂擴大連結的基礎往往又落回既有世界秩序的劃界區分,而疫情爆發,也考驗著如何超克主權劃界常常成為簡便的回應問題方式(例如,歐洲出現的種族歧視、防疫管制上常針對國籍而非旅遊接觸史的問題)。原文發表於Critical Legal Thinking。感謝作者提供中文精簡翻譯版。

Read more

我就是你的防疫漏洞

【編按】因應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台灣政府採取即時的防疫措施,並特別限制中國籍人士來台,邏輯是因為中國(特別是湖北省)是疫區,必須限制或監控來自疫區的人士避免傳染擴大。然而,這樣的措施往往也容易混淆了地域與國籍身分,例如,有中國湖北旅遊或接觸史的台商或非中國籍旅客不會被限制入境台灣或僅需自主管理,但是相對地,陸生被要求暫緩來台或後續必須集中隔離管理(先不論陸生來台居住的差異與目前集中隔離管理等問題),當中也有少數陸生在第三地旅遊卻後續因疫情爆發後而沒有回過大陸,但因為該措施而被禁止回台滯留海外,後續可能還要集中隔離。這樣的錯置假定了國家身分別等同於地域旅遊與接觸史,而非完全科學地以實際旅遊接觸史作為基礎(但是病毒是不分國籍的),本文作者即指出了這當中差別待遇的問題,並認為這更容易造成防疫的漏洞與資源的浪費(例如沒有相關旅遊接觸史的陸生需要浪費資源隔離)。文末作者呼籲台灣當局:「不要根據國籍而差別對待」,而是「更精準的篩選和評估,把資源調配給真正有需要返台人士」。本文同步登於2020年2月2日風傳媒觀點投書。

Read more

[新聞採訪通知]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聯署聲明

對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我們深切關注,祈願在大陸的台商和眷屬以及所有大陸同胞早日度過難關,對於在第一線抗疫的醫護人員,我們更要致上最高的敬意。

我們呼籲台灣人民共體時艱,除了做好防疫準備之外,也能夠藉此機會表達我們的關心與善意,發揮大愛大悲之情懷,分擔苦難,助人助己,給予大陸人民必要的幫助。

我們也呼籲執政當局能夠敬畏果報,勿出惡言,勿彰敵意,為兩岸之間必要物資之輸運以及防疫人員之來往,開啟方便之門,以助防疫工作之合作與進展。

Read more

王紹光:中國公共衛生的危機與轉機

【編按】武漢肺炎確診人數上升,成為全球防疫的重點,也再次喚醒與提醒2003年SARS的記憶與缺失。本文寫在2003年,將SARS危機放到中國更大的歷史與政治經濟背景下加以考察,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後對經濟增長的迷信與對市場的迷信,導致在公共衛生領域同時出現政府失職和市場失靈,進而使得衛生防疫體系的癱瘓,地區間、城鄉間、社會階層間的衛生不平等,以及醫療體系效率的下降。這樣的制度性背景下,使得非典對經濟和社會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本文轉載自2020年1月22日《察網》,原載於《比較》第七期。

Read more
基層作業員盧在蘭的心聲

生產關係的關廠現形記:我看韓劇《清日電子李小姐》

《清日電子李小姐》(청일전자 미쓰리),為韓國tvN於2019年9月25日起播出的16集水木連續劇。這齣戲一開場,我們就看見本劇主角,任職於清日電子會計組的李善心小姐在大街上飛奔,她急著要趕到銀行匯出一筆帳,匯出之後,還要為同事跑腿帶一堆咖啡回辦公室。相對於其他同事大多有部長、次長或代理等職稱,李善心是辦公室最菜的新人,她被當小妹使喚,不但沒有職稱,甚至不被稱呼名字,她就只是李小姐而已。

Read more

來自香港的左翼聲音:甘浩望訪談

【編按】甘浩望神父(Franco Mella)是香港社會運動的知名人物。他年少時進入修院,並受差遣到香港傳道,在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參與香港的社會運動,如油麻地艇戶、無證兒童的居留權、以至爭取釋放社民聯成員劉山青等。電影《千言萬語》以及《甘浩望巡禮之年》都是講述他的故事。在去年的11月底,甘浩望在高雄和台南接續進行了很精彩的演講,分享了他從米蘭到香港的豐富人生歷程。他說這是首次來到台灣,在此之前,也只是在香港接觸過一些台灣左派,如陳映真。在演講以後,我們與他進行了一場訪問,關於他早年為何來到香港和中國,對於過去以及現在的中國有怎樣的情感,以致如何看待今天的香港運動。

Read more

去歷史化的邏輯:拒絕殖民史、漠視冷戰史、避談帝國主義

本文是對《闖》這種帶有「地方研究」色彩,刻意淡化「殖民歷史」、「冷戰遺害」和「帝國主義」三大歷史結構影響的批判。並且認為《The Divided God》是採取最低度反美立場之下,重複了眾多與現實背離的對中國「帝國主義」的指責,延續香港人賤視大陸的冷戰仇緒,並且生硬尷尬地將此次運動吹捧為「歷史的未來」。

Read more

今日中國的非洲:初步觀察(下)

當然,這些高曝光度的影視產品並不代表「中國的非洲」之全貌。以上的討論也不只是為了批評中國傳媒的非洲再現陷於東方主義的框架。相反的,這僅僅構成了一個考察的起點,要求我們思考中國對於非洲的知識與想像究竟來自哪裡,又如何受到主體意識的中介?中國的非洲故事又如何反映中非關係以及中國人腦子裡的非洲?

Read more

戴錦華:新技術革命正在製造結構性棄民,我們需要重新界定身體,保衛社會

【編按】又邁向新的一年,回顧過去一世紀,20世紀是技術和媒介迅速發展的世紀,工業生產促發了地球面貌、城市規模、世俗生活的巨大改變,現代文明走向了空前的物質與信息文明的高峰,人類的身體與意識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與挑戰。世界在身體上繁衍與氾濫。進入21世紀,隨著媒介、新技術、生物學的加劇發展,圖像/符號、賽博格化、精神疾病以及種種信息幻覺包圍現實與身心,人類的未來面臨著更加的不確定性。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2019年11月11日身身不息。身身不息(BODY ON&ON)是一家以身體為本體的當代文化藝術策劃/製作機構,以身體研究、藝術創新、國際交流為維度,致力於探索身體的時代能量,藝術的社會價值。本文屬「身體訪問計畫」,由身身不息聯合鳳凰網文化、單讀、見地、像外共同發起的「身體訪問計劃第一季——身體與表演」,聚焦21世紀時空背景,以身體作為出發點與歸宿之所,探討身體作為主體的要義;探討身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動態脈絡;探討當代社會信息幻覺與社交媒體背後的表演性與展示性;探討表演與劇場如何闡釋身體記憶、遺民群落與技術所演化著的新世界。感謝身身不息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