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 │「疫情不會歧視人,而資本會歧視人」:透過合作,住宅如何共生?

【編按】疫情蔓延一方面更加凸顯了資本主義的問題與國家疆界的圍籬,但另一方面也強制中斷日常的運作,讓人類暫停下來思索不同於資本主義運作生活方式的可能。疫情趨緩下,我們要再次回到過去的模式,還是思索其他的可能?台中的「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透過住宅合作的嘗試來探索共生的可能,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本文原刊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提供轉載。

Read more

鍾喬│《無主之子》:聚焦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反映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連帶關係

「《無主之子》是一部描述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的影片。父親為越南移工,最早身分是海上漁工,因備受歧視與欺瞞之苦,失手在海上動了撈魚鏟子,砍向漁船雇主,成了逃跑越勞;她認識的漁市販賣魚貨的女子,後來成為他非正式狀態下的妻子,雙雙步上逃跑鄉間,在地下工廠及裝貨生產線上勞動的男女工,並且生下一子,即自始至終失落身分的《無主之子》。……透過這部影片,這位移工的飄盪年少,多少意味著發展價值觀浸漫下的台灣,較多是民間相對人道對待貧困中無望的移工,讓他們在溺斃前一刻,攀到一根浮木。(影片中的建築商夫婦即是典型案例)。然則,在國家檢視的系統控制中,卻必須排除任何認同的差異性。這是這部影片的民眾性與美學性,在與社會生產關係發生碰撞時,所激出的火花。」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D. G. 凱利|黑色毛主義:紅色中國與黑人革命(上篇)

【編按】於東亞,社會對美國黑人運動的認知一般離不開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演說。然而,美國黑人解放鬥爭既並不能被簡化為幾位運動領袖或是幾場遊行抗議,也並不僅是局限美國以內的「平權運動」。美國黑人運動一直與第三世界解放息息相關;而其中,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革命更深受上世紀美國黑人運動者注目,毛主義從而一躍成為美國黑人解放鬥爭中其中一脈強大的傳統。於本文,美國黑人運動史學者D. G. 凱利將回顧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對黑人激進運動的影響。本文譯自《亞非:美國非裔與亞裔之革命政治及文化連帶》(Afro Asia: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一書中“Black Like Mao: Red China & Black Revolution”一章。作者羅賓.D.G.凱利(Robin D. G. Kelley)任教於紐約大學歷史及非洲研究學部。本文轉載自《逆瀾》(CounterWave),感謝《逆瀾》提供。

Read more

黃子明│「斷路器」無法阻斷的選舉慾望

【編按】新加坡一度是新冠疫情防疫的模範,但隨著移工疫情爆發而破功。本文作者指出了控制疫情如何與政黨大選掛勾,而作為新加坡重要支撐的客工又如何被剝削與在疫情時如何被排除在外,凸顯了新加坡的政治與經濟問題。本文轉載自「Covid 19-跨界南島評論」,感謝授權轉載。作者黃子明為新加坡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德國文化遺產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新加坡文化史以及多元文化社會,著有《優影振天聲:牛車水百年文化歷程》一書。

Read more

吳他│「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對美國疫情的回應

【編按】5月25日,明尼蘇達州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跪壓7分鐘致死,直接引發該地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騷亂,抗議示威持續升級,已從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蔓延至全美接近20州。示威背後長期有著非裔美國人長期歷史以來面對不正義的憤怒。四月下旬RAMPANT網站邀請美國反種族主義運動者,共同參與一場關於疫情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圓桌討論,分析何以少數族裔的生命在新冠疫情之下顯得分外脆弱。由於過去歷史裡的深重壓迫和現今政策上的冷淡漠視,黑人的基本權益在全球性流行病的肆虐之下更為風雨飄搖。因結構性矛盾不得不承擔低薪工作的少數族裔無法承受不工作的損失,也沒有在家遠程工作和實現社會距離的特權;「種族隔離的嚴重程度」和「新冠致死率」之間的正相關十分觸目驚心,作者呼籲重新高揚「種族正義」。值得強調的是,少數族裔運動需要尋求更為廣泛的聯合,通過廣大被殖民者的緊密團結,為了社會中所有脆弱的群體而戰,才能最大限度地喚起政治能量。本文原載於「澎湃思想市場」公眾號,本文及圖片轉載自2020年6月1日保馬。

Read more

【活動宣傳】⽂藝與社會實踐──電影《無主之⼦》座談會

■ 主辦單位:列夫特⽂化,台灣電影⽂化資產保存協會,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
■ 時間:2020 年6 ⽉16 ⽇(⼆) 16:40-18:00
■ 地點:台北影業(台北市內湖區堤頂⼤道⼀段221 號4 樓播映廳)
■ 主持人:台灣電影⽂化資產保存協會顧問 王蘋
■ 與談⼈:
⼀、《無主之⼦》的創作理念——總製作⼈ ⿈志翔,導演/編劇 簡學彬
⼆、從逃逸外勞到無國籍孤兒──台灣國際勞⼯協會 陳秀蓮
三、全球化下的移⼯──世新⼤學社發所所⻑ ⿈德北
四、⽂藝實踐與社會改造——《新國際》召集⼈ 林深靖,差事劇團 鍾喬
■ 備註:
1. 現場備有茶⽔、點⼼。
2. 防疫期間請戴⼝罩,配合現場⼈員量體溫進場。

Read more

張翠容│黑歷史

【編按】Mikkel Bolt Rasmussen〈川普反革命:新自由主義的漫長危機與經濟問題法西斯化〉一文曾深刻地分析川普當選所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種族主義、經濟問題法西斯化如何共謀,既反應資本主義的危機,也指出為何危機帶來的是川普的右翼力量。近日美國一名非裔男子因白人警察過度執法而致死,在美國各地掀起抗議,種族矛盾繼前次Black Lives Matter之後再次爆發,背後是美國少數族裔與非裔族裔面對的歧視問題,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中,相對貧窮的非裔社區因為缺乏資源而受到巨大的衝擊。本文同樣地點出此次抗議與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社群面對的階級不公平與種族不正義,並指出即使黑奴和隔離政策取消了,但其後美國的社會政策仍充滿歧視性,這是美國的「黑歷史」。作者張翠容為知名記者,本文轉自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崔之元 │ 寬宏大量與信任——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實用主義語義學闡發

【編按】馬克思曾說,「精神現象學是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但自黑格爾1806年在拿破崙攻佔耶拿前夜完稿「精神現象學」的200多年來至今,人們對此書的了解和研究仍很不深入。近30年來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引起非職業哲學家的興趣,可能和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一書中借用科耶夫1930年代在巴黎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講座中的資料有關。不過,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科耶夫的「歷史的終結」非常不同,這也許和科耶夫1926年在海德堡大學的博士論文(他當時的導師和阿倫特是同一個教授—雅思貝爾斯)2018年才出版英譯本有關。科耶夫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俄羅斯東正教哲學家Solovyov的「歷史的終結」的思想。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的Robert Pippin教授認為,作為1920年18歲時從蘇聯叛逃(但後來在二戰中又成為蘇聯間諜)的科耶夫,為黑格爾研究帶來了獨特的東正教視角 (科耶夫的舅舅是俄國著名現代派畫家康定斯基),這對理解科耶夫的思想和政治活動(他1945年後成為法國經濟部的顧問,對歐共體的建立貢獻很大)很有價值,但如果我們想全面了解黑格爾的思想及其可能的當代意義,只注意科耶夫的黑格爾解讀就非常不夠了。本文為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院研究員崔之元對匹茲堡大學布蘭頓教授2019年研究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新書的評介。哈貝馬斯認為,布蘭頓對理論哲學的貢獻,類似於羅爾斯對政治哲學的貢獻。但我們對布蘭頓的研究還在初步階段。感謝作者崔老師授權新國際轉載。

Read more

小魚 │ 學生看台北車站大廳的公共空間

我是世新大學的小魚。作為學生,我在5月18日看到台鐵永久禁止大廳人們使用的新聞,非常錯愕,因為台北具有指標性的公共空間要消失了。我反對以「秩序」、「觀瞻」這種簡單化對於空間的想像。我也想譴責台鐵,明明昨天人能坐進去,但今天卻維持站立警察肅殺、拒絕的氛圍不讓移工入內休息。

我想在此談一談台北車站大廳作為一個特殊的的公共空間,對於我,對於我這樣的學生族群的意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