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開放時代》2023年第6期,新國際獲授

蔡志杰 │ 金智英的長輩們:我看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
《我親愛的朋友們》2016年在韓國播出時,趙南柱的暢銷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尚未出版,可這齣電視劇就像預告一般,率先揭示了稍後金智英的橫空出世。看過《我親愛的朋友們》就會知道,這根本是金智英的長輩們的故事。以下我就用自己的方式,來說說其中幾名長輩的故事。
Read more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
《我親愛的朋友們》2016年在韓國播出時,趙南柱的暢銷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尚未出版,可這齣電視劇就像預告一般,率先揭示了稍後金智英的橫空出世。看過《我親愛的朋友們》就會知道,這根本是金智英的長輩們的故事。以下我就用自己的方式,來說說其中幾名長輩的故事。
Read more【編按】2021年12月28日18點,作家、深圳大學教授曹征路老師與世長辭,享年72歲。
曹征路老師1949年9月生於上海,當過農民,當過兵,做過工人和機關幹部。他是大陸新世紀「底層文學」思潮的代表作家,著有《那兒》《霓虹》《問蒼茫》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曹征路老師始終保持著工人階級立場,挺立著知識分子的脊梁。
在得知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曹老師說,「我心情如常,沒有多少改變。對於死亡,我沒有恐懼,相反還有點嚮往。人生的任務我已經做到這個樣子了,對得起良心,所以沒有遺憾。」在生命盡頭,無憾、無懼、更無愧,世間得幾人?
今天這篇舊文,是曹老師的親身經歷,也是不同於傷痕文學的另一種知青回憶。本文以及曹老師的諸多其他作品,都為我們重新理解那個紅色年代打開了新的視角。
當傷痕文學敘述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理所應當地將知青下鄉講述為「受苦」、「受委屈」,曹老師卻發出另一種追問:「如果不到農村親身體驗,怎麼能理解農民?如果不理解農民,怎麼能理解革命?我們這些城里人讀書人,憑什麼就認為自己比他們高一等?憑什麼受到優待還認為是受罪?」實際上,否定知青的不是知青經曆本身,而是改革後的高考制度,這個高考制度只注重本本知識,把知青在農村的一切實踐貢獻歸零。
謹以此文,緬懷曹征路老師!
以下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高度一萬五千米,原標題為〈文革中真實的學工學農故事〉 ,本文轉載自食物天地人微信公眾號,由食物天地人侯解責編。
Read more(本文原發表於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刊物《工議》第七十四期,2021年12月出刊,作者蔡志杰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一群家庭經濟狀況及學業表現不佳的青年,試圖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來開展自己的職涯人生、衝破經濟困頓的牢籠,但勞動條件的低劣,卻使得許多人在半途就離隊另覓途徑,而維持在隊伍中的人,也不保證能夠真正習得一技之長。教育及就業體制的安排,從一開始就預設了,甚麼樣家庭出身的青年該去建教班,該去製造業生產線與服務業現場,從事最為基本但也最不被認為有價值的直接生產與服務工作。建教人生一如大社會人生,都是金字塔式的設定,建教合作中的權力與利益結構,只不過是大社會的權力與利益結構之縮影。」
Read more2021年1218台島四大公投的結果既在意料中,也有出乎意外者,其中關乎食安的反對萊豬進口,及搶救7600年藻礁的失敗是最引人心痛也是最引人深思的。
……
公投結束了,「也許我們的工作才要開始……」
讓我們都認真嚴肅的想想今後工作的具體內容,方法,目標。
「請硬朗的戰鬥下去吧!」(陳映真,〈山路〉)
Read more(原標題為我反對【重啟核四】,我參加【秋鬥行腳】之五,轉載自作者臉書)
最後談談引發批判秋鬥熱潮的一篇粉專文。秋鬥粉專在11月發布貼文,所配梗圖指民進黨反核電卻不反核武,所以秋鬥反對這種假反核,但內文又沒有說明真反核(反對核武)反不反對核四重啟。民進黨是不是假反核?這對我說來不重要,或說不是關鍵,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因為民進黨反核才反核的,不論民進黨是真是假,我也繼續反核四。我覺得只要強力「護藻礁」,同時「反核四」,就是最能讓民進黨和好環團們難堪的戰略!贊成「重啟核四」反而是幫助民進黨打擊「護藻礁」最鋒利的刀刃。
Read more(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原標題為〈我反對「重啟核四」,我參加「秋鬥行腳」之四〉)
秋鬥反萊豬、護藻礁,但在公投綁大選和重啟核四上,採開放的態度。那和主張四個同意的國民黨結盟,或和三個同意的時代力量結盟,有沒有違背秋鬥立場?我個人支持蘇偉碩醫師在一個私下場合提到的打麻將「四筒」原則,只要支持一個同意的團體都應該結盟,而不是因為少一個同意而排斥。從反對民進黨一黨獨大來說,要收集完整四個同意,才有力量;但從反萊豬、護藻礁立場,也不必排斥我這種反對重啟核四的成員,也不必排斥主張重啟核四的力量。我們的工作應該是在相同立場的結盟中,進行不同立場的說服。就像我昨晚在自由廣場和一位黃士修支持者進行了簡短對話。
Read more時間:12/16(四)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
在最關鍵的時刻,在「反萊豬 護藻礁」公投的決定性時刻。【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將以電影導演侯孝賢的一則紀錄影像,再度呼籲全國公民基於「藻礁在, 台灣在;藻礁亡,台灣亡」的訴求,在公投當日,呼籲大家為珍愛藻礁投下【同意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域】的一票。
Read more一個文化工作者,為什麼會關心藻礁生態永續的議題呢?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島嶼,在這從海洋中升起的土地上,孕育無窮無盡的自然生態;一棵神木的年輪,向我們展示數千年的歲月;一條溪流的淙淙流淌,孕育無限生命的天光。然而,總有天平的兩端,在失衡的中斷裂了方位。靠向發展的一端,總是以勝利者的姿態,赤裸著傲慢的身軀,讓被壓倒的另一方無法喘息。這一方恰恰是在發展下被犧牲的環境、生態與弱者,島嶼無法自外於發展的犧牲體系循環中,甚且更為惡化。
Read more她美的超越人為造作的各種圖騰、符號!獨特的殼狀珊瑚藻,花了7600年造的家。給海洋各式生物在此繁衍。台灣人再有海鮮可以吃!
但,最骯髒的石化燃料,卻要在此蓋人工港口。棧橋、防波堤,就要蓋在她身上。
Read more「我們怎麼也想不通,國家重大建設怎會出現所謂的「唯一且無替代方案」的規劃?尤其能源轉型的路徑絕非單一,絕對是可以多元調整的。一般民眾要辦個活動也會考慮天候或其他狀況,至少要有個雨天備案什麼的,為什麼國家重大政策,竟然以「因為觀塘工業區已經通過環評,才趕得上大潭8號機2022年7月運轉的時程」為理由,就要一路顢頇的硬闖?尤其可議的是,觀塘海域還是開發單位中油前董事長曾公開發表不適合做天然氣接收站的地方。
……
事實上,2014年中油委託泰興工程顧問公司做的三接可行性研究,白紙黑字寫著替代方案是:「台北港」」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