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知】保護海洋生態,捍衛漁民生計── 抗議日本核災輻射汙水排放入海,民間先行

時間:2021年5月4日(星期二),下午14h
地點:立法院群賢樓前(台北市濟南路)
出席:
林月英 (「護漁愛海公民戰線」召集人、蘇澳漁會前總幹事)
曾太山 (拖網協會理事長)
楊德信 (漁民權益協會前理事長)
段心儀 (安心消費公民連線)
詹澈 (詩人、釣魚台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顏坤泉 (「勞動者當家」發起人、左翼聯盟召集人)
主辦:護漁愛海公民戰線
新聞聯絡人:蕭政緯 手機:0925119261

Read more

Jane McAlevey|勞動條件如此惡劣,亞馬遜工會運動為何失敗?

快速便利的要求也造成新的勞動剝削。這篇文章不僅指出了如Amazon這樣大的網購平台的問題,也反思當中勞工組織工會所面對的困難。五一勞動節連假,僅以此文紀念。本文譯文轉載自2021/4/23澎湃思想市場,感謝澎湃思想市場授權,原文刊載於The Nation,April 9, 2021(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activism/bessemer-alabama-amazon-union/tnamp/)

Read more

武藤一羊│活著的廢墟:福島核電站──從原子彈爆炸談起(二)

「「保障國家安全的原子能」的公理,是日本暫不保有核武裝,但要奉行足以實現核武裝的技術及產業潛在能力的方針。這是日本國防安全政策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
被稱做公理真是很絕妙。公理是不需要證明的真理,已經被抹殺了要求證明的權利。在這其中,原子能與軍事在戰後日本以獨特方式結合的事實被抽取出來,那就是不以核武器的形式出現的做為軍事要素的原子能發電。但在面向普通民眾時卻是以能源政策的面目被提出來的。三一一以後的東電、 政界、財界以及媒體之中核電維護推動派的核電擁護論,基本上100%都以如果沒有核電、電力需求能否被滿足、能源是否夠用等威脅論構成。這一手法僅僅打開了遮蓋原子能體制實質的簾子的一部分,僅僅將能源的面目露出來給公眾看。從這個角度看,「國家安全保障」的本來面目就看不到了。」

此為系列文第二篇,原文刊於《人間思想》第2期頁32-78。感謝《人間思想》授權轉載。

Read more

武藤一羊│活著的廢墟:福島核電站──從原子彈爆炸談起(一)

【編案】福島核電廠核子事故發生至今已逾10年,除了海嘯的災難,核電廠事故也帶來了高輻射的污染。今年3月10日,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公布報告指出,發現福島第一核電廠出現嚴重核汙染區域,並使廢爐拆除計劃受到影響,且部分機組排出包含易燃的的氫氣,有可能再次引發爆炸。然而,核電廠事故的高輻射污染尚未解決,日本政府於4月15日就定案將「核廢水」排放入海,主因是核電廠腹地內的儲水槽數量已逼近極限。該政策引起質疑,包括廢水是否能有效過濾,以及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為何。當國際社會仍舊對日本食安存在疑慮時,日本漁民也反對該政策可能使得日本漁業雪上加霜。除了探討核能與該政策對於生態環境與海洋漁業的影響,這樣的政策對於東亞與全球的政治帶來了什麼影響?這樣的政策又是在什麼樣的體制下形成,亦即日本核能體制是如何在二戰廣島原爆、冷戰體制美援下建立起來,形成了當今日本政府與社會對於核能與東亞政治的理解?本文作者武藤一羊(1931-)先生,是亞洲批判圈、運動界與思想界備受尊重的前輩,深刻地反省了日本的核能體制,替前述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理解。本文分次刊載,此為第一篇,原文刊於《人間思想》第2期頁32-78。感謝《人間思想》授權轉載。

Read more

花果山│讀拉吉.帕特爾《糧食戰爭》:控制糧食就控制了所有人

【編按】無論是核食、美牛與美豬的瘦肉精問題、鳳梨爭議,都體現了食物與日常食物的選擇,涉及了更深層次的權力問題與國際地緣政治。在《糧食戰爭:市場、權力與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爭》一書以食物領域內的選擇為起點,回顧了世界食物體系的歷史,討論了推動食物體系形成的不同因素和主體。作者讓我們意識到,對不同食物體系的選擇,意味著選擇了不同形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食物問題不只是有關食物的問題,它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權力問題,想要建立一個平等健康的食物體系,不只是關於有機農業,而是要反抗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平等與剝削,要反抗這些不平等,我們需要收回我們的食物主權!原文刊於《食物天地人》微信公眾號,感謝授權轉載!

Read more

汪毅霖|告別貧困,當代經濟現實與凱恩斯的失算

【編按】凱恩斯曾堅信:隨著科技革新和資本積累,他的子孫後代將在一百年後徹底擺脫貧困。然而,百年之期的即將到來卻印證了凱恩斯的失算,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無論是技術專家還是自發秩序堅守者都只關注一國的經濟發展,而並沒有考慮到擺脫絕對貧困後,相對貧困所帶來的更大問題。在科技進步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中造成了新的貧困,普通人為了達到以往相同的社會性生活內容,需要花更多的錢來買足夠的商品。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可能在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國家內部的各個階層之間造成更大的鴻溝,解決貧困問題絕不應該僅僅聚焦於經濟發展或科技進步,而是需要加入對更加廣泛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考察,否則便易於陷入馬克思所批判的「庸俗」。汪毅霖老師的文章〈告別貧困,當代經濟現實與凱恩斯的失算〉原載於《讀書》2021年3期新刊,本文轉載自保馬!

Read more

張慧瑜|《棉花》的故事與中國崛起的另一面

【編按】近段時間以來,例如BCI、H&M、NIKE等一些國際組織及品牌抵制新疆棉花,而新疆棉花產業也被質疑涉及「強迫勞動」,是中方違反新疆人權的新事例。同時間,此舉也引發中方官方、民間的抵觸,批評西方係借人權問題打壓中國棉花,其背後是「棉花」市場地位的爭奪。在台灣,新疆棉花的爭議卻僅被簡化為兩岸統獨政治爭論的一個事例。然而,究竟棉花產業在中國是什麼樣的圖像?與中國經濟崛起與消費是什麼關係?新疆棉作為作為全球紡織與成衣業的主要原料之一,這次新疆棉爭議對於全球市場有何意涵?國際品牌下全球分工中的「中國製造」在此意味著什麼?

2014年周浩導演的《棉花》,曾獲得第5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講述了當下中國與棉花種植、採摘、紡織、銷售等各個生產環節的棉花工人的故事。本文作者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慧瑜老師,進一步從該紀錄片延伸,點出了棉花產業中,中國經濟崛起和消費主義景觀背後生產者與勞動者的身影,讓中國製造背後的產業工人,尤其是女工顯影。這更觸及這三十年中國發展的大問題:究竟誰才是中國製造、中國崛起的主體。本文原刊於《讀書》2016年9期新刊,轉載自公眾號「讀書雜誌」,本文轉載自保馬。

Read more

王智明 │ 一九九〇年代後的釣運:兩岸保釣的交流與合流

(本文原載於《人間思想》第一期(2012年夏季號)頁58-75,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一般咸認,1971 年4 月10 日的華府大遊行是保衛釣魚台運動的高峰,在那之後釣運就逐漸消沉,進而分裂為統一運動、革新保台與台灣獨立等不同 的政治勢力與家國想像。在1971年秋天的安娜堡國是會議上,左右分裂大勢抵定後,即令還有部分留美學生在1974年推動保沙運動,海外的保釣大潮的確已成「昨日之怒」,釣魚台問題也在中日雙方同意擱置爭議後而沉寂下來。然而,釣運並沒有就此消聲匿跡。保衛釣魚台的實質目標雖未達成,卻也不算失敗。中台日三方政府後續在釣魚台問題上堅持主權與實質擱置的作法, 使得釣魚台持續成為中台日民族主義的施力點,並最終在1990年以來一連串的事件中形成更大且更直接的衝擊,其意義與影響有待探索。因此,本文嘗 試整理與分析一九九〇年代以降的保釣運動:一方面描述釣運與釣魚台問題在兩岸三地的具體狀況;另一方面試圖對三地不同的反應與作法提出解釋與 分析。最後,面對今年(2011 年)3 月東日本大地震與南海主權爭議浮現的新情勢,本文嘗試從一個「批判區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 ──而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思考保釣運動的意義與未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