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大為:從兩岸三地,來重新理解「威脅」與「中國」

    【編按】2024年4月23日,成功大學「通識領袖論壇」課堂有幸邀請傅大為老師來成大格致廳演講。如主持人王秀雲老師所說,近年來整個世界及亞洲局勢日趨緊張、戰火燎原,身處東亞的我們都不希望戰爭發生。但如何才能讓緊張的關係得以緩解?怎樣才能讓戰爭不發生?又,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理解中國、重新理解台灣內部?傅老師從這些問題開始談起,跟我們分享一些關於兩岸的心得。傅大為老師為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同時也是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發起人之一。本文為演講側記,由孫訥整理撰寫,並經傅大為老師審訂。

  • 【左翼論壇】馬克思206歲誕辰紀念

    主辦團體:平行空間、左翼聯盟、新國際

    時間:2024年5月5日(星期日),14:00到晚上
    地點:平行空間(新北市永和區忠孝街3號)。

    (論壇採實體+線上)

    Zoom 連線:
    會議ID:848 7296 3421
    密碼:319028

  • Naomi Klein │《夢想集中營》揭示對暴行(包括加薩)視而不見的危險後果

    ……《夢想集中營》的獲獎則發生在一個截然不同的情境。納粹暴行的教訓究竟該是什麼?相關辯論此刻正激烈展開:猶太大屠殺應該排他性被視為純粹是猶太人的災難?還是該被視為是更普世的教訓、因此所有被鎖定要被消滅的族群都同等重要?猶太大屠殺是歐洲歷史獨一無二的一次斷裂?還是是重溫過往技術、邏輯、錯誤種族理論的殖民主義種族滅絕的回歸?所謂的「永不再犯」(Never Again)是對所有人都適用?還是只有對猶太人不可以再犯?並且因此以色列這個國家碰不得?

    這些有關普世主義、專屬創傷、例外主義以及可比較性的論戰,也正是南非向國際法院(ICJ)控告以色列種族滅絕的里程碑案件最關鍵的核心,而這些論戰此刻也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猶太社區、教堂及家庭。在那精彩刺激的一分鐘裡,在自我審查彌漫到令人窒息的此刻,葛雷澤則無所畏懼地對上述每一個問題都踩穩了明確的立場。……

    譯自:The Zone of Interest is about the danger of ignoring atrocities – including in Gaza
    翻譯:孫訥,校對:盧倩儀

吳俊宏│《綠島歸來文集》自序

【編按】《綠島歸來文集》收錄了老同學吳俊宏前輩出獄後斷斷續續寫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主要是圍繞著與台灣統獨議題相關的思考。第一單元記述了吳俊宏前輩個人的白色恐怖經歷,另一部分也表述對當前台灣針對白色恐怖的平反(轉型正義)工作的看法。第二單元主題為「苦命中國的崛起之路」,從温鐵軍老師團隊的研究重新理解中國。第三單元是談台灣的統獨與民主,而第四單位則討論帝國主義與左翼。本書將由人間出版,再次感謝作者吳俊宏前輩提供轉載。

Read more

朱凌毅|無用的兩岸關係

【編按】即便中國大陸疫情趨緩,「小明」們仍舊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外籍配偶,至今無法回台。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發生後,在臺求學與工作的陸港澳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以及過年回鄉省親的大陸配偶立即面臨,因為防疫特殊處置而無法返臺、或被迫滯留第三地的窘境。同時,也有在大陸工作的台商和台商因此無法返回工作崗位,甚至在兩岸對奕的緊張態勢中蒙受不必要的指摘。雖然疫情尚未過去,防疫的邊界管制亦未消除,但相關措施已然對他們造成傷害,也讓兩岸關係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尤其4月9日中國大陸教育部宣佈暫停陸生來台升學就學的試點工作,不僅加劇兩岸關係的惡化,更實質地影響了「陸生」的權益,乃至未來兩岸高教的地景。是故,《文化研究》學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舉辦了「新冠肺炎下的兩岸移動」論壇,並希望藉著舉辦一系列的文章,向受到影響的朋友們表示關心和致意,並且展開對「陸生」、「陸配」以及其他兩岸身份的討論。同時,也希望透過不同視角的觀察,思考兩岸移動的未來。本文為該論壇系列文章之一,前一篇為:孫賀︱何以解怨:一個「前陸生」的「後陆生」體悟。本文作者為朱凌毅,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跨兩岸的移動。本文原刊於2020年6月11日《文化研究》學刊網頁,感謝《文化研究》學刊與作者朱凌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郭航江│韓戰70周年:被遺忘的人民歷史。

「韓戰70年過去,真相是甚麼,真相是否得以被正視?當70年來到,幾乎依然很難直視當時候人民如身處在戰爭的漩渦裡的處境,以及帝國主義圍剿清共的堅壁清野軍事政策及1945年後的新殖民體制問題。也難以去深究其人民在其霸權宰制下的抵抗,以及人民在其歷史結構下的批判與鬥爭,韓國左翼運動的歷史經驗及記憶。……隨著時間流逝,倖存者的年齡、歷史證言及真相,與責任問責都在不斷如同賽跑般緊急。資料零碎,歷史史料一樣也有缺乏的問題。 這同時也攸關主流語境下的轉型正義的侷限在何處。」

Read more

D. G. 凱利|黑色毛主義:紅色中國與黑人革命(中篇)

【編按】本文為D. G. 凱利|黑色毛主義:紅色中國與黑人革命(上篇)的中篇。於東亞,社會對美國黑人運動的認知一般離不開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演說。然而,美國黑人解放鬥爭既並不能被簡化為幾位運動領袖或是幾場遊行抗議,也並不僅是局限美國以內的「平權運動」。美國黑人運動一直與第三世界解放息息相關;而其中,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革命更深受上世紀美國黑人運動者注目,毛主義從而一躍成為美國黑人解放鬥爭中其中一脈強大的傳統。於本文,美國黑人運動史學者D. G. 凱利將回顧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對黑人激進運動的影響。本文譯自《亞非:美國非裔與亞裔之革命政治及文化連帶》(Afro Asia: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一書中“Black Like Mao: Red China & Black Revolution”一章。作者羅賓.D.G.凱利(Robin D. G. Kelley)任教於紐約大學歷史及非洲研究學部。本文轉載自《逆瀾》(CounterWave),感謝《逆瀾》提供。

Read more

陳秀蓮│選擇的條件──談電視劇「無主之子」

「列夫特文化拍攝的電視劇「無主之子」將在周日(6/28)在民視無線台播出,這應該是近年來,唯一一部以移工為主題登上無線電視台的電視劇。一年前該劇編劇在前期資料收集及田野調查時,來TIWA做過訪問,一年後看到成品其實很感動的,感動的點在於,該劇貼近事實,不煽情不說教,也未給出一個美好的答案。以移工作為故事主角的文化生產近年來算是邊緣議題裡的主流,從劇情片、紀錄片、小劇場甚至主流廣告,都大幅使用移工作為主題,但無主之子提出了不同的觀看視角,一個移工「看」台灣的視角。」

Read more

王顥中 │ 反骨男孩「塗黑臉」?淺談跨文化交流的的基本問題意識

「反骨男孩Wackyboys的影片,是否涉及歧視?……他們的確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但是這距離美國本土語境下的歧視,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台灣當然也有種族歧視的結構,不必多說,太多英語補習班,寧願聘請一開口就有濃厚歐洲口音的白人當英文老師,也不願意聘請母語就是英語的黑人……。然而,當美國黑人社群已經明確釋出訊息,指認出這樣的作品可能聯繫的種族歧視歷史傷痕,填補了原先可能稀缺的知識,這時候如果還繼續堅持作品,才會觸及道德的問題。……〔同時〕美國人也必須反思一件事情:什麼地方的禁忌,才有條件成為一種普世的禁忌,通常反映了全球尺度的不平等問題。」

Read more

黃德北│從全球化下的移工看《無主之子》

【編按】民視《無主之子》改編自真實社會現象與事件,藉由無國籍孤兒(移工之子)的故事來呈現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以貼近底層的視角,呈現「無國籍的新台灣之子」的生命歷程。《無主之子》試映與座談會於6/16(二)於台北影業舉辦,與談者之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黃德北教授也透過此片,指出台灣移工制度的問題以及《無主之子》電視劇的意義。《無主之子》將於6/28 起,每週日晚間十點,共計上中下三集,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原文刊於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

鍾喬 │「疫情不會歧視人,而資本會歧視人」:透過合作,住宅如何共生?

【編按】疫情蔓延一方面更加凸顯了資本主義的問題與國家疆界的圍籬,但另一方面也強制中斷日常的運作,讓人類暫停下來思索不同於資本主義運作生活方式的可能。疫情趨緩下,我們要再次回到過去的模式,還是思索其他的可能?台中的「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透過住宅合作的嘗試來探索共生的可能,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本文原刊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提供轉載。

Read more

鍾喬│《無主之子》:聚焦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反映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連帶關係

「《無主之子》是一部描述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的影片。父親為越南移工,最早身分是海上漁工,因備受歧視與欺瞞之苦,失手在海上動了撈魚鏟子,砍向漁船雇主,成了逃跑越勞;她認識的漁市販賣魚貨的女子,後來成為他非正式狀態下的妻子,雙雙步上逃跑鄉間,在地下工廠及裝貨生產線上勞動的男女工,並且生下一子,即自始至終失落身分的《無主之子》。……透過這部影片,這位移工的飄盪年少,多少意味著發展價值觀浸漫下的台灣,較多是民間相對人道對待貧困中無望的移工,讓他們在溺斃前一刻,攀到一根浮木。(影片中的建築商夫婦即是典型案例)。然則,在國家檢視的系統控制中,卻必須排除任何認同的差異性。這是這部影片的民眾性與美學性,在與社會生產關係發生碰撞時,所激出的火花。」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