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橋│國家與集體暴力下受汙名化的迫遷戶:黃春香家的近日抗爭

台灣可說是一個國不國、家不家的地方,通常大家最不熟悉的就是離自己距離最近的人。黃春香家的鄰居,甚至社會大眾就是這樣。就算黃春香及關注組怎麼說,黃春香不要政府半毛錢,黃春香不反對鐵路地下化,只要求能夠保留原梯。政府、網軍甚至造謠者,仍是會不斷汙衊黃春香貪財、說黃春香反對鐵路地下化,集合整個國家與輿論之力,對付一個小到不行的小市民。這就是台灣。

Read more

大眾葬文化行動小組-20210817新聞稿

悼念新冠疫情文化行動,要去汙名求真相。
追思亡者邀請民眾致意,不忘錯誤政策輕送生命。

本土新冠(covid-19)疫情自5月中爆發以來,累計已有821人染疫死亡。文化界人士與社會團體今(17)發起大眾葬文化行動祭,將自 8月28日下午14時起至9月5日,於 自由廣場 公開追思悼念新冠受難者。

covid-19網路墓誌銘 https://covid-19taiwan.info/

Read more

鍾喬│《戲中壁X》:以堪稱魔幻寫實的演出形式,書寫島嶼白色恐怖的共同記憶

(本文轉載自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提供)

「革命者選擇自己的死亡,是為了理想;卻為他劇本裡的主角,選擇了悲劇性的死亡。」

上述是《戲中壁X》這齣戲的核心命題;然則,這命題在戲劇中或現實裡,終究都只能是時間的長河裡,深入的探索,而不是命題的解答。

《戲中壁X》便是以此構想而誕生,而且加入一個核心的人物X。X是誰?他是寫這劇本的當代劇作家,和戲中的革命劇作家與戲劇人物,隔著一個平行或偶而交錯的時空,發生著類似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言的「共時性」對話。

Read more

南南論壇︱斯皮瓦克:何為心懷希望?

【編按】2021年7月13日,著名文學理論家、後殖民理論代表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佳亞特里.C.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受邀參加第八屆南南論壇(South-South Forum on Sustainability),作了題為「何為心懷希望?」(What it is to hope?)的講座,本文由講座錄音整理譯出,經南南論壇發起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劉健芝修訂,有刪節。整理原文刊登於澎派思想市場,感謝授權轉載。

整理|Aseem

Read more

切爾西.辛蒂.席德(Chelsea Szendi Schieder)|為什麼東京人民反對奧運會

【編按】東京奧運無顧新冠疫情召開了,大部分的觀眾投入這四年一度的盛世,除了日常多了一項日常消遣,有的受到當中的國族主義激情所召喚,又或者被運動員展露出的運動精神所感動。日本政府在2013年申奧開始,更將本屆奧運定義為「恢復和重建」的奧運會,努力創造出積極的敘事,試圖打造出日本能從2011年地震、海嘯和核洩漏三重災難中恢復的意象。然而,今年特別因為疫情爆發,且少了來觀光的觀眾,看似風光的奧運對當地的衝擊也更為顯露。奧運場館對於無家者與住戶的迫遷、因應國際運動員的到來提高新冠疫情的風險、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本人對於隔離政策的漠視與將運動員置於民眾健康安全之上的言論等等,都讓不少日本與東京居民反問:「他們在想什麼,現在舉辦這個活動?」反對奧運的抗議聲音,甚至在開幕之時,被NHK的轉播所消音。作者切爾西.辛蒂.席德(Chelsea Szendi Schieder)是日本東京青山學院大學經濟系教授,著有《男女同校革命:日本新左派中的女學生》。本文轉載自澎湃思想微信,原文刊於The Nation。

Read more

陳瑩恩│訪談鍾秀梅:八〇年代後期的台灣農民運動

【編按】本訪談選自台灣國立交通大學陳瑩恩碩士學位論文《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民運動的人民民主路線:社運工作室與農民聯盟為線索》附錄部分。受訪者鍾秀梅現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她出身台灣美濃小農家庭;大一那年父親吸入農藥身亡,她自此離開校園,開始參與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等社會改造工作;其間受夏潮影響,曾參與(前方)雜誌編輯。90年初期,回到家鄉參與文化調查工作;92年開始,她組織鄉親對抗政府和財團粗暴規劃的「美濃水庫」;97年起赴香港、澳洲進修,直至取得社會人文博士回到台灣,旋即參與教育公共化運動,訴求「反對教育商品化,落實教育公共化,反對高學費政策」。曾著《發展主義批判》、《美濃鍾、宋兩家族客家婦女研究》、《尋找社會力》等書。本訪談梳理和討論了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運人民民主路線的實踐方法與思想內涵。聚焦點在於當時的社運工作室、農民聯盟(簡稱農盟)、民主學生聯盟(簡稱民學聯)在農運歷程的行動,及作為組織與行動基礎的歷史觀。本文轉載自食物天地人,也感謝鍾秀梅老師分享。

Read more

Alain Badiou │ 巴黎公社:馬克思.毛澤東.明天

1871年,馬克思對「巴黎公社」提出一個整體上與國家問題有內在聯繫的解釋說明。對他而言,巴黎公社構成了歷史上由無產階級擔負起領導,或者管理整個社會過渡功能的第一個先例。從公社的創建到終結,馬克思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機器(state)不能單純的「奪取」(taken)或「佔有」(occupy),而是應該「打碎」(broken)。

在檢視上述這個分析時,讓我們注意它的主要缺失或許潛藏在政權的觀念,亦即:1871年3月和5月期間,任務配置(order)的問題之中。因此,「如果它能立即向凡爾賽進軍,如果它能夠掌握法蘭西銀行的金塊」……這些對公社缺乏決策能力的臆斷,就成了難以移易的批評常識。在我看來,這些「如果」都沒有具體的內容。實際上,當時公社既沒有足以正確處理它們的方法,也幾乎沒有可以確定達到那些目的手段。

Read more

劉健芝│劉健芝談斯皮瓦克:什麼是「庶民研究」?

【編按】劉健芝老師和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是多年的好友,劉老師於2005年和許兆麟老師合作編譯《庶民研究》一書。2021年7月13日,晚上22:00,「南南論壇」邀請了《庶民能發聲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著名文本的作者、印度思想家佳亞特里.C.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講座,「南南論壇」發起人、嶺南大學教授劉健芝應《澎湃新聞.思想市場》之邀撰寫本文,梳理斯皮瓦克的思想脈絡。本文轉載自全球大學Global U,首發於澎湃思想市場,感謝劉健芝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