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戈│論上海疫情:這一次,我們真的別無選擇嗎?

【編按】近日台灣Omicron本土感染案例不斷上升,原先嚴格的清零政策也逐漸出現放寬的聲音。究竟該緊該鬆?如何拿捏?中國管控疫情採「動態清零」策略,有效地阻止疫情擴散,但近日上海疫情防控出現種種問題,基層防疫工作混亂,民生也出現問題,而無症狀感染者數量仍居高不下,「動態清零」政策因而受到批評,民間也出現「與新冠共存」的聲音,因為他們認為Omicron傳播力強但致死率低,沒有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清零。本文作者則以美國、韓國、香港為例,指出高疫苗接種率是減少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若因此放任病毒擴散,會對少數未接種者或體質較弱者造成危險,並認為雖然疫情防控的一些措施或許造成人們生活的不便,甚至還有個別極端情況發生,但這並非是「動態清零」這一政策本身造成的,恰恰相反,正是「動態清零」保障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健康,而這些統計學意義上的無面目人口卻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作者認為,主要目標仍應堅持清零,並在此前提下改進防疫工作中的某些具體措施,糾正以清零為唯一考核標準的目標責任制,以避免其導致的罔顧疫情以外的民生需求和基本權利訴求的官僚主義傾向。本文轉載自保馬,原標題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疫情防控政策?〉,刊登於《文化縱橫》,為文化縱橫新媒體「政策觀察」特稿。

Read more

Nancy S Jecker & Derrick KS Au │ 「清零」政策是否忽略了健康不公?

【編按】近日台灣Omicron本土感染案例不斷上升,原先嚴格的清零政策也逐漸出現放寬的聲音,一來是因為疫苗覆蓋率提高,以及感染速度快加上輕症化,二來也是考量大規模的嚴格限制是否再度影響逐漸復甦的經濟活動。但是同時,又如何考量民眾的性命安全?英美一開始採取的群體免疫措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相對地如台灣、中國等採行清零策略,控制住疫情的擴散。但隨著輕症化與傳染速度快速增大,英美社會逐漸恢復常態,而台灣採取的政策,常會引來是否過度侵犯個人權利的疑慮或排除了(或以排除了)社會弱勢群體(如移工),又或者探病上的限制,而上海這次的封城也引發了問題,包含一些急性發病者(如哮喘發作)因為封城得不到妥善即時的醫療。究竟面對Omicron,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新國際轉載相關討論文章作為參考。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節譯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命倫理與人文系Nancy S Jecker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命倫理學中心Derrick KS Au教授於2022年在《醫學倫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倫理學論文。他們用「消除」策略和「減緩」策略來指代世界上不同國家和社會採取的新冠治理方法,分析了這些策略背後不同的社會文化支撐和倫理學依據,並最終從「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這個角度探討了一個更長期的應對傳染病的策略,即實現個體健康公平和整體人口健康的雙重目標。原文為Jecker, NS, & Au, DKS (2022).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 48, 169–172. doi:10.1136/medethics-2021-107763。感謝當代文化研究網授權翻譯轉載。

Read more

莊沐楊 │ 俄烏衝突,加速全球糧食危機!

【編按】過去兩年的新冠疫情,加上普遍的民粹主義政治浪潮,雖然讓整個全球化進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業已根深蒂固的某種世界體係並未就此土崩瓦解,反而是讓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持續波及多國。俄烏之間尚未完結的戰爭也把負面效應帶向全球多地——無論是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就已經隱憂漸顯,還是在疫情之下被進一步催生出來,由於參戰雙方都是小麥出口大國,一場全球糧食危機似乎已經近在眼前。本文轉載自《人文食物主權》,全文原載於「澎湃思想市場」公眾號。

Read more

林深靖 │ 見鬼的春天

三月花開,燦爛鮮血迸裂,
未融的淨白雪地,倉皇雜沓的足跡,
坦克沉重結群,押送緩緩後退的路樹,
枯寒枝枒上,覆蓋著奶奶紫豔的頭巾,
剛剛爬上來的鮮嫩綠芽,在爆破聲中顫抖。
……

(【編按】這首詩發表於「阿能沙龍:『耕耘春天』詩會」。詩會於3月19日週六下午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

Read more

劉世鼎│我們需要新的語言去描述俄烏戰爭

【編按】俄國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引爆的不只是兩國之間的衝突,也激化了原本早已存在於歐亞之間、美國與敵對國家之間、不同政治立場群眾之間的對立。持不同立場者各自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同情的一方,試圖召喚自己所認同的政治主體。歷史地看,超越民族主義的社會主義遺產的流失是俄烏悲劇的根源,烏克蘭「把蘇聯看作是痛苦、恐懼的創傷經驗」;俄羅斯把「蘇聯的解體」當作「創傷、不安及依戀懷舊的來源」。我們如何找到新的語言,去描述這場戰爭並總結當中的歷史?尤其當情緒對於群眾態度、國與國之間的行為起到重要作用時,我們又如何理解地緣政治下的歷史情感。本文嘗試從歷史與情緒政治的角度,分析俄烏政治主體的歷史構成,從中思考這場戰爭的根本與和平的可能。本文澳門大學傳播系劉世鼎教授近年關注情緒政治議題,包括〈和解的障礙:中國內地與香港情感結構的比較分析〉一文,透過《十年》與《戰狼》兩部電影,分析中港矛盾的情感。本文轉載自2022-03-06 Pourmarx保馬,感謝劉世鼎教授授權轉載。

Read more

大衛.哈維 │ 評烏克蘭時局

【編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爆發的全面戰爭標誌著世界秩序的深刻轉折,知名地理學家大衛.哈維於2022年2月27日在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AG)召開線上年會上,發表關於烏克蘭時局的演講。譯文轉載自2022-03-03擼串地理,感謝授權。他指出,「屈服於資本主義公司之間和權力集團之間競爭的強制性法律是未來災難的導火索」,並呼籲「世界各地的人民都需要維護他們參與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權利,新秩序的基礎是和平、合作與協作,而不是競爭、脅迫和激烈的衝突。」

Read more

蓑笠翁│烏克蘭寡頭政治簡史

【編按】近期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烏克蘭希望儘快加入歐盟,也與俄羅斯展開談判。普丁以歷史的因素作為此次發動戰爭的合法性之一,而台灣輿論以「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將之類比為兩岸關係,然而這樣的類比,忽略了資本主義的競爭如何牽動了地緣政治的格局,進而形成了現今烏克蘭的困境。這篇文章從歷史唯物分析,嘗試分析烏克蘭寡頭政治如何形成的歷史,探究當今問題的經濟根源。本文轉載自2022/02/28食物天地人,原刊登於激流網2022。

Read more

【台社論壇】開放福島食品,是福還是輻?──我們如何理解核災、食品安全,以及自由貿易

📣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9MrFrKdqEKdLvy3R7
📣 時間:2022年3月6日(日)14:00~16:00
ZOOM會議室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3151913818?pwd=M0c5NUxqWmlEZklqUzVNK1ZQTytwUT09
會議室ID:831 5191 3818(需密碼)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名額有限,報名請早,以方便主辦單位統計**如有問題可洽:taishe.assembly@gmail.com,台社學會王宇婕秘書*

Read more

崔之元│從元宇宙電視劇和地緣經濟學看烏克蘭危機

【編按】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邊境彼此都在增兵,戰爭一觸即發。美國相關評論及部分台灣輿論,以「鄰國大國威脅論」將中台關係類比為俄烏關係。然而,烏克蘭的歷史和當前內政非常複雜,這樣的類比除了只是加深兩岸既有的政治敵對情感以外,對於兩岸問題以及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的理解,並無助益。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崔之元教授的這篇文章,從現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015年開始演的電視連續劇「人民公僕」第一季出發,並從地緣經濟學和地緣政治學的交叉點視角,來試圖理解烏克蘭當前艱難的政治經濟選擇。根據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的民調,2013年11月烏克蘭危機「Maidan 2.0」爆發前, 39%的民眾支持烏克蘭成為「歐盟聯繫國」,而37%的民眾支持烏克蘭加入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可見親歐和親俄的民眾在數量上大致相當。這是歷史形成的客觀存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但烏克蘭如何定位自身的國際角色,則是當前面臨的重大政治選擇。1949年北約成立時,瑞典選擇不加入,一直保持中立國地位至今。而和瑞典的歷史經驗相類似的挪威則選擇加入北約。因此,烏克蘭能否擺脫做大國競爭棋子的命運,關鍵還在自身選擇。對於極端複雜的烏克蘭危機,新國際希望透過崔老師的分析,除了重新引介烏克蘭問題,也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台灣各方進一步的討論。本文轉載自實驗主義治理第439期,感謝崔老師授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