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芝|福島核災十二週年:攜手並肩伸張生態與社會正義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作者劉健芝老師授權轉載。作者劉健芝老師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生態文化部主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全球大學創始成員,全球和平婦女協會理事,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委員會成員。編著書籍十多部,文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多年來,我嘗試與同學一起梳理現代主義、「科學至上」的暴力歷史,勾連形形式式的社會不公和生態不義,拒絕站在主流精英的角度來看世界,而是有意識地關懷邊緣社群的存活條件,聆聽其文化哲理。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感情用事」不是羞恥的,反之,情感的衝擊,觸動倫理關懷,突破所謂「理性」的框框,不僅可以帶來對事物更為深刻的認知,也讓我們開拓各種可能性,以培育感知、思辨、自主、行動的能力,迎接開放的生命歷程。

Read more

【論壇影像】台灣海峽將發生戰爭?WILL THERE BE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將近一年以來,美國主導北約在烏克蘭進行代理人戰爭,與此同時,美國與其同夥也讓台灣與東亞籠罩在戰爭危機的陰影之中。一方面,西方媒體以「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散佈反中情緒,另一方面美國、英國、北約夥同日本、南韓直接干預兩岸事務。西方媒體和許多政客喜歡將兩岸關係類比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但是無論是歷史上、政治上,兩岸關係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都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與台灣人,以及亞洲的人民,都正在抵抗在東亞發生另一個代理人戰爭。這次論壇就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北約的全球角色、西方經濟衰退與不斷攀升的軍國主義等等問題,展開對談!

Read more

許准│工會的衰落:美國俄州鐵路脫軌事件早有伏筆?

【編按】2023年2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一列運有危險化學品的火車發生脫軌,引發廣泛關注。有分析認為,火車脫軌背後,還隱藏著美國工會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就在2022年年底,美國發生了規模最大的鐵路工人罷工事件,超過70%的鐵路工人對目前的薪資不滿意,要求增加25%的工資和額外假期。拜登政府不僅拒絕鐵路工人的提議,還在簽署法案,禁止鐵路工人罷工。這場抗爭背後,是私有化的公共服務、老舊的施設、缺失的檢修造成美國鐵路事故頻發。根據聯邦鐵路管理辦公室的數據,2012-2022年美國鐵路事故總共有109,963起,其中脫軌12,441次。這背後,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新自由主義興起及戰後左翼政治衰退,美國工會力量不斷減弱,逐漸失去促使資產階級讓步的籌碼。2018年,美國最高法院否定強制性分攤工會費用的原則,導致工會的政治空間被極大壓縮。為保住會員數量、維持經費運轉,工會更加偏向「正統」,在政治上日趨保守。

本文作者對當代美國工會的整體政治面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工會的政治衰退是美國進步力量的政治挑戰之一,如果沒有工會和工人運動作為基礎,進步力量將迅速保守化。不過工會的去政治化是一個長期趨勢,未來甚至可能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一個工具。而越是如此,工會就越與美國勞動者的利益分割開來,進而愈加衰落。作者認為,或許只能寄望於類似當年反越戰的廣泛社會運動的出現,從中產生更獨立和徹底的工人階級政治,美國工會才能超越20世紀傳統,真正走向21世紀。

作者許准為紐約城市大學教授,本文轉載自文化縱橫公眾號,原文原載《文化縱橫》2022年第6期,原題為《為什麼美國工會的鬥爭空間越來越狹窄?》。

Read more

敦陽│盧旺達的「綠色圈地」:生態資源資本化,邊緣人口失去進入權

【編按】1994年,盧旺達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以貧苦農民為主的胡圖族和代表貴族精英的圖西族對抗,造成100萬人喪生[1]。結果,圖西族奪取政權,卡加梅就任總統。之後,政府積極推動發展項目,試圖以經濟發展來解決貧苦問題。其中,生態旅遊是增長較快的部門。但我們看到,政府在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的同時,打著「環保主義」的旗號,指責原住民是生態破壞者,把他們從森林緩衝區中驅趕出去,但政府同時卻授予英國公司49年的採伐特許權。另外,所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目的只是為了富裕的白人能更親近大猩猩。文章指出,國家公園的這種發展方式,可被稱作「綠色掠奪」(green grabbing),其本質是一種侵占公地的圈地運動。為了對抗精英主導的發展模式,原住民不屈不饒地進行了集體抗爭。本文轉載自2023-02-05食物天地人,原文標題為〈原創|綠色掠奪:紐格威國家森林公園的案例〉,首發於「晨星評論」。圖片來源:Picmap。

Read more

雅各賓 | 跨國資本是世界盃最終的贏家

【編按】世界盃落幕了,梅西最終得到了冠軍。然而在運動員般激勵人心的神話背後,這次卡達的世界盃,或類似的世界性比賽的舉辦,也隱含了許多的代價、犧牲,以及剝削,除了媒體上曾報導的性/別爭議,其實也包括了仍延續了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勞動剝削。本文是澎湃思想週報整理了《雅各賓》(Jacobin)兩篇文章,包括了作者Majeed Malhas巴勒斯坦裔的加拿大專欄作家,以〈跨國資本是世界盃最終的贏家〉剖析了圍繞世界杯的各種評論,特別指出了當西方評論以一種「文明衝突」的全球政治想像在批評這次世界盃時,也別忘了類似的體育活動背後,實際上仍是跨國資本如何導致了當中的剝削與災難,以及思考第三世界團結的可能。而另一個作者Paul Fogarty來自愛爾蘭,也指出了跨國公司主導了世界盃,模糊不清的口號作為現代足球的通用語言,掩蓋了經營足球並從中獲利的那些道德上有問題的人。
本文整理轉載自澎湃思想週報: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303519
原文連結:
Majeed Malhas:https://jacobin.com/2022/12/world-cup-qatar-transnational-capital-neoliberalism-ultimate-winner
Paul Fogarty:https://jacobin.com/2022/12/european-football-commodification-superrich-gulf-states-world-cup-corruption
照片:Goran Stanzl/PIXSELL

Read more

人民食物主權 │ 魯拉當選,一路向左!拉美前方會是社會主義嗎?

【編按】巴西時間2022年10月30日,巴西迎來了第二輪大選投票,左翼總統魯拉以50.88%的微弱優勢領先右翼前總統博索那羅,多贏得兩百萬張選票。選票結果顯示,更多的富裕地區支持博索納羅,而貧困地區對魯拉的呼聲更高。魯拉在之前的辯論中指責現任總統博索納羅撒謊、腐敗,應對新冠疫情不力,導致超過68萬巴西人死於新冠,還漠視亞馬遜雨林的環境問題和糧食危機。2019年8月,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火,博索納羅放任火災擴大,罔顧全球環境氣候危機。

此外,巴西長期以來一直位於世界的飢餓地圖之上。直到2003-2010年魯拉擔任總統,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政策,才解決了巴西的飢餓問題。但2018年博索納羅上任以來,一系列新自由主義農業政策的實施,剝奪了原住民的土地資源,再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社會動盪,導致系列情況繼續惡化。由此,世界糧食出口第二大國的巴西,再次重返世界飢餓地圖,3,300萬巴西人民正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狀況。這些悲劇背後的政治經濟原因是什麼?在左右之間,巴西經歷了哪些動盪?

人民食物主權網絡邀請了四位巴西進步學者,為我們描繪巴西的政治、社會和歷史圖景。本文是對四位友人討論內容的翻譯和整理。本文轉載自2022-10-31《人民食物主權》,感謝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Read more

周雨霏丨在「臨界狀態」中尋找東亞的主體性

【編按】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肆虐之始,大多數國家採取限制出行、減少經濟活動的手段,試圖抑制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然而長期持續一種「非正常」狀態,也很快讓人們感到筋疲力盡,政策都指向儘快恢復正常。但是,也正是這樣的「非正常」,往往打開了一些重新思考既有社會關係、提出創造性作法的契機,而急於恢復「正常」反而關閉了討論的空間。本文作者以日本及孫歌「臨界狀態」的概念,特別是體現在沖繩復歸日本及朝鮮半島(例如在日朝鮮人)的問題上,來思考這種「非正常」、「臨界狀態」打開的複雜性,並提出了反思東亞主體的可能方向。今年是沖繩返回日本五十年,台灣一些論述常以沖繩-日本關係來類比兩岸,可是社會卻又悼念著遭刺殺的日本右翼安倍,因為其親台的態度。另一方面,針對疫情,台灣已安排開放邊境與鬆綁的管制,朝「正常化」的方向。或許,藉著這篇文章作者閱讀孫歌提出的「臨界狀態」,我們對台灣的疫情作法,以及台灣與日本、東亞和兩岸關係等等的問題,可以有什麼不同的反思與想像。作者周雨霏大阪大學畢業,社會學博士,現為日本帝京大學講師,研究領域為日本社會科學思想史。本文原刊於《讀書》2020年第9期,轉載自「謂無名」公眾號,感謝授權。

Read more

盧荻│論日本經濟的衰落:在全球分化中失落三十年

【編按】日本曾是「崛起」的奇蹟,它於1970年成功躍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85年,為解決美國財政赤字和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的問題,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個國家簽訂了《廣場協議》。然而,這個協定對日本造成的後果是經濟收縮,再加上日本政府錯誤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泡沫經濟的產生。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進入了「失落的三十年」。現在的中國經濟與三十年前的日本經濟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而中國面臨的似乎是遠比日本更嚴峻的挑戰。本文原載於《明報》2022年9月9日,完整版刊登於保馬,感謝盧荻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伊凡.提莫費耶夫│美國如何成為主導國際秩序的「軟帝國」

「在20世紀,美國確實能夠塑造一個很特殊的國際社會環境,也稱得上是『軟帝國』(soft empire)。這『軟帝國』的核心,包含了某種武力脅迫的性質,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上的。在戰爭中,美國(及其同盟)打敗且佔領了敵對的主要國家,像意大利、德國和日本。後來的事實證明,這讓美國變得愈發強勢,在經濟、技術和金融上成為霸權的存在。美國成為了戰後日本和西歐重建的最大協力者,也讓後者能在日後成為世界主要的經濟體。……經濟制裁,可以被視為現今「軟帝國」至關重要的權力技術。美國是應用這項技術的佼佼者,……在今天以美元結算的全球化環境裡,美國金融部門能監控世界各地的交易,並限制那些與華府政治利益衝突的地方。……正如伊朗、委內瑞拉與俄羅斯經驗所示,對出口過一系列的經濟封鎖及制裁,可造成嚴重的損失。」

作者伊凡.提莫費耶夫Ivan Timofeev為俄羅斯外交政策專家,智庫「瓦爾代俱樂部」專案(Valdai Club Programme)主任,原標題「北京和莫斯科可帶頭對抗西方對世界的支配」(Beijing and Moscow can lead resistance against West dictating to rest of world)。本文由林月謙翻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Louis Dalrymple (1866-1905), artist, Puck magazine, publisher Keppler & Schwarzmann, original copyright holder)

Read more

kuo│洪部長之死──首爾暴雨下的勞動者

2022年8月8日,因首爾暴雨引發淹水,1戶在冠岳區住在半地下房的人家(3名),因而溺斃死亡,家中唯一的生還者,是因病在醫院治療的母親。其中1名罹難者,經民主勞總服務業聯盟證實,是其轄下BlueBell Korea工會的總務部長、免稅店勞動者──洪部長。

洪部長之死,凸顯出在氣候變化,以及疫情持續的現況下,災害以及負擔仍是轉嫁給勞動者。從勞動環境到居住形式,一場暴雨揭露了嚴重不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嚴重不平等的勞動者處境。

(本文感謝KUO整理提供相關報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