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知】兩岸視訊:記取歷史傷痕,守護兩岸和平

「南京大屠殺」的戰爭罪行是人類歷史上慘酷的傷痕,日本當局雖然迄今仍堅不認罪,血跡斑斑的史料,不管是口述、文字證言、影片紀錄,都在歷史塵埃中紛紛浮現。

可是,許多人不知道,近年來重要的發現,如德國西門子公司員工拉貝(John H. D. Rabe)所留下的《拉貝日記》,如美國牧師馬吉(John Magee)所留下的血案影片《馬吉的證言》都是台灣早年留洋的學生所發現。記者會上,我們將公布這些鐵證影像,並邀來當事人……

時值台灣光復75周年,日軍1895年入台後自北而南的清鄉屠戮同樣是人類歷史上傷痛的一頁,我們如何看待兩岸人民的歷史記憶?

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 台北-南京視訊交流會

銘記民族抗戰史 共護和平謀未來

時間:2020年10月18日(週日),上午9h30-12h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4樓(台北市濟南路2-1號)
新聞聯絡人:凌子婷 手機:0936164770

Read more

許仁豪│諸眾與群魂《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

「最後,終究必須回到最初的提問:「你認識范天寒嗎?」但這一次演員卻再也無法具體說出,范天寒到底留下了什麼。最後的最後,演員馮文星回顧起了自己小時候一段被控偷竊的不堪回憶,在回憶的最後,他懷疑起來,自己到底是否真的偷了東西?謊言與真理,歷史與記憶,都成了存在與虛無之間的持續拉扯。然而,演出並沒有停在空椅子的虛無之座上,而是演員諸眾的再次登場,他們整齊劃一擺動身體,像是歷史舞台上不忍離去的屍身,微微顫動,向舞台更深之處,艱難地移動了一步,這舞台上的一小步卻承載著,主創團隊逼近歷史創傷核心的集體全身心努力。在這逼近的過程裡,演員自我真實在場,以己身生命脆弱不堪之一面,毫無保留地迎向歷史幽靈的回訪。步移燈滅,那轉瞬之間,亡靈轉身,演員的諸眾之身,化成了左翼歷史無法離去的群魂。」

(本文原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作者許仁豪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感謝鍾喬老師提供)

Read more

陳正熙│不可承受之輕《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

「既然要將劇場的物質性,完全暴露在觀眾眼前,或許可以考慮更為激進的做法,更進一步打破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區隔,讓觀眾更能沈浸在悠揚而憂傷的歌聲、明暗不定而恍恍惚的光影、和閃爍於山林之間的幢幢人影之間,進入更深一層的記憶,更聽清楚地下黨人、工運人士、基層民眾的熱切低語,反思自身此刻的處境,嘗試拒絕當代社會功績主義的制約,重新肯認理想主義(社會主義)對人性的價值,追求更高層次的自由意志。

導演王瑋廉說:「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向歷史靠近一點,唯一能做的,只是藉著歷史向我們自身靠近一點。」但依我個人之見,我們其實是可以往歷史靠近的—至少在劇場當中,同時也可以更貼近自身的生命底蘊,最終,更深刻地感知歷史在我們身體裡的開展與滲透。

《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2020年版,如此印證。」

(本文原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作者陳正熙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感謝鍾喬老師提供)

Read more

丘延亮|民主經驗在台灣與香港的對照

【編按】曾居於香港的丘老師深入台港的社會運動並有深刻的觀察。這篇文章中,他從六個面向作為台港民主經驗對照的參考。相較於現行媒體主流淺薄的台港政治比較與基於「中國」的港台情感投射,這六個面向提供了歷史的、草根的方向,也批判了台灣所謂「民主」中的虛妄。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網誌,感謝丘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黃德北│追思曾健民醫師!

【編按】這篇紀念文是任教於世新大學社發所的黃德北教授於曾醫師追思會上的完整發言稿。德北老師記錄了他參與陳映真先生與曾醫師舉辦的政治經濟學讀書會經歷,以及後來曾醫師如何熱心支持德北老師與林一明、林孝信、臧汝興、林深靖等人所創立的左翼雜誌。德北老師特別憶及,曾醫師雖然如他同代的台灣男性,有著嚴肅與拘謹、靦腆的一面,但是曾醫師對年輕人,尤其是對左翼知識與台灣歷史有興趣的年輕人,特別關心照顧與鼓勵他們,常與他們一起閱讀、討論,關注他們個人的學習與成長,希望這些新芽將來能長大茁壯,與他並肩作戰,最後接下他的工作。原文刊於臉書,再次感謝德北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美霞│為社會改造的進步事業爭奪話語權的左翼戰士:曾健民醫師

【編按】今日為台灣的教師節,離開我們的曾健民醫師,不僅是許多左翼同志的同伴,也是許多人的思想老師。曾健民醫師的一生,與台灣社會改造的進步事業不可分離,其政治經濟分析與意識形態批判,均是堅定地站在弱勢群體、被壓迫群體、底層人民的立場,為他們爭奪話語權;同時,曾醫師組織讀書會,以深厚的理論視野和對社會性質的深入分析,為台灣的當代左翼思想填補不可缺失的空白,帶著大家一同深入學習與分析當前台灣的形式,如同羅盤般勤勉地校準把握當代台灣的方式,為同志和後輩留下豐沛的思想資源。曾醫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他的思想卻不會遠去,召喚著我們延續台灣進步事業的歷史使命。本文為長年推動台灣公共衛生運動的陳美霞老師所寫,談論她與孝信老師如何與曾醫師相遇,以及紀念曾醫師數十年來在保釣、在公共衛生、在社會改造的進步事業的貢獻。本文原刊於保馬,感謝美霞老師授權新國際轉載。

Read more

賈文娟│從數字勞動探索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時代變遷[1]

【編按】19世紀早期,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式提出了對現代社會本質的精辟見解。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數位時代,從社群媒體、外賣平台、行動支付、線上影音平台、線上會議等網路技術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與交往方式,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如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等也切入數位時代的勞動、勞動者與勞動關係,揭示了資本增殖的隱秘「新」邏輯,為我們理解人類在數位時代的境況設立了一個新的「錨點」。傳播政治經濟學對於理解數字時代的勞動狀況提供了哪些新認識?我們又如何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分析當今世界的變遷呢?本文作者賈文娟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講師。本文刊於《熱風學術》(網刊)2020秋季刊第18期,感謝《熱風學術》授權轉載。

Read more

滕威│為思考當下危機吸收別樣資源

【編按】「拉美思想譯叢」的第一本書《面具與烏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正式出版發行。書系主編滕威老師特別作序,指出面對西方現代話語的挑戰,第三世界的經驗和思想具有獨特的活力和創造力。這並非意味著我們要以另類的現代性重塑自我的認同,而是我們需與代表霸權資本主義的西方話語拉開一段距離,回到第三世界人民「革命建國」的歷史過程中,看到那些被掩蓋和壓抑的思想火焰,而「拉美」的經驗與思想,則提供了寶貴的參照。本文原為該書序,首登於「海螺社區」公眾號,本文轉載自保馬。

Read more

《綠島歸來文集》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實錄

「我覺得這本書有兩個子題一個母題。第一個子題是關於作者講到的轉型正義,用他的語詞大概是說,人權平反政府做得還不錯,思想平反並未做到,這當然有歷史的原因。這些年,我工作的《差事劇團》提出,白色恐怖不是用西方的標準來看普世人權價值,簡化為將威權希特勒化,我們要談內戰、冷戰的歷史背景,才能將白色恐怖肅殺談清楚。

第二個子題,是七零年代的紅色政治犯,俊宏用苦命這個詞。我發現他蠻喜歡用苦命這個詞,可能和他的人生遭遇有一定相連;但,我覺得崎嶇或曲折比較接近,看他寫這子題後,我重讀陳映真在《東亞人權會議》的國家暴力座談上,談到七零年代左翼政治犯,是經歷雙重鎮壓後的思想荒蕪狀態。……」

Read more

David Graeber│文化不是你的朋友

【編按】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於近日辭世,他出身工人階級,後來成為人類學家,著有《債:第一個5000年》、《無政府主義人類學碎片》、《狗屁工作》等書,曾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的主要策劃和行動者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我們是99%」等口號。他從不避諱當下許多令大學教授們棘手難堪的現實問題,他面向人群演講並樂意以親近的語言向他們剖析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與癥結,用直接行動原則向他們演示如何挑釁華爾街的權威,並用人類學知識向他們展示無政府主義的可能。本文是他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時於倫敦一家廉價酒吧的演講,他以幽默直白的語言向觀眾解構「文化」,他說文化自誕生以來就是一個戰場,而在資本主義世界,文化則是支撐國家機器與暴力機關的邏輯基石。這個演講由The Artist Taxi Driver (藝術家計程車司機)所策劃,演講影像放在其個人網站頭版:https://davidgraeber.industries/。本文由膊腿兒發暖嘴發翻譯,原譯文載於為信公眾號「TST Platform跳水台」,本文轉載自2020/09/10保馬公眾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