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社會實踐講演│陳映真談國民黨、「黨外」與美國的關係 (一)

【編案】2020年11月22日,是左翼作家陳映真先生逝世四週年的日子。同時也是臺灣社運團體上街「秋鬥」的日子。本次秋鬥有各種訴求,其中「萊(毒)豬」的食安疑慮,是大眾最為關心的議題。

「萊(毒)豬」進口事件引起的社會爭議、輿論撻伐,也具體的呈現了當前政權受制於美國的殖民性。此次「秋鬥」因國民黨的動員介入,造成社運團體內部不少的分歧。社運團體對藍、綠陣營,國、民兩黨的質疑,基本上是出於對他們相同的階級本質、親美的買辦性、反共的右傾性合理的批判。

歷史的看來,國、民兩黨政權跟美國的依附,也並非始於今日:1949年,國共內戰敗退來台的國民黨政權,因美國的扶持而得以延命至今,是眾所皆知的事。至於以「反國民黨」起家的黨外運動,自始亦與美國有牽扯不清的關係。

在映真先生逝世四週年的今日,人間學社特選刊先生於1989年2月19日,「黨外執政!黨外執政?」座談會中,「戰後國民黨與美國關係」發言。以為紀念,並向爭取社會公平的各方朋友,表示支持。

(本文轉載自人間學社臉書,感謝人間學社授權轉載)

論戰後國民黨與美國關係

主席、葉啟政教授,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接著葉教授之後,我想在這裡報告,從戰後史、戰後的社會變化,幾個經緯方面,來看國民黨跟黨外的發展。

1941年至1950年的國民黨與美國──從放棄到視為同盟

先從國民黨講起:我們所講到的國民黨,當然是國民黨有很長的歷史,可是我們今天講的國民黨,就是戰後的國民黨。就是跑到台灣來以後,經過激烈的內戰以後,帶著一大家子:政府、黨、政、軍、客,通通跑到台灣來以後的國民黨。這個國民黨,就跟過去的國民黨,發生很大的變化。變化之一,就是美國跟國民黨的關係,關係非常密切。

因此,我在第一個小部分,要講到1949年以前,也就是1941年到1947年國民黨跟美國之間的關係。這段期間美國跟國民黨關係非常不好。1941年,美國開始從太平洋反攻,當時就挑台灣作為美國跳島戰略裡面的一個站點,想要登陸台灣,因此開始研究台灣。從此以後美國政府就進入了軍部白宮的檔案裡面研究台灣。

隨著國共內戰的激烈化,以及國民黨形式的逆轉,美國對國民黨越來越沒信心。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特別是1947年徐蚌會戰以後,世界的兩極對立的形式逐漸形成,因此美國打算,台灣這個島不能給國民黨,因為國民黨整個大陸都丟了,這個小島他非丟不可。根據美軍已經解密的文件,美國想著各種各樣的方案,想要佔領台灣:要不就用「美軍佔領」;要不就用聯合國的名義佔領台灣;或者,促使台灣的居民和仕紳,進行所謂「自決」,或者是「獨立」,或者是「聯合國託管」的運動。因此,所謂「自決」或者是「獨立」──託管現在沒有人在講──其實並不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早在1941年以後就有了。

那時候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想要讓蔣介石壽終正寢、國民黨到此結束。重新整備台灣,作為封鎖中共大陸的基地。

沒有想到,1950年韓戰爆發,爆發以後世界冷戰托到了最高峰,以全地球的規模,蘇聯跟美國對立起來。這個大的對立救了國民黨一命。美國在遠東地區馬上拉開了非常強大的戰線:從阿留申群島、日本列島、韓半島、台灣島,以及菲律賓群島,這個島鏈畫下來,變成一個半月型的,對亞洲大陸的兩個共產政權:中共和蘇聯的封鎖線。恰恰在這個封鎖線最前線,我們台灣佔一個基地的地位。這樣的一個國際形勢的變化,是整個美國對台灣起的很大的變化。美國開始給予台灣經濟和軍事的援助。特別在美國的導引下,要求台灣和日本簽訂「中日和約」,在合約裡面,特別說明了「台灣地位未定」。

為什麼這樣的說明?我們知道,從「中美協防條約」的簽訂,到戰後層層疊疊國際關係的改變下,國共內戰的對立,跟世界冷戰的對立互相重疊,使得國民黨在台灣不但轉敗為勝,而且變成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政權,就是剛剛葉教授所說的「權威」、「專制」的政權。

我們都曉得,在來台灣以前,國民黨壞是壞,不過從來沒有統一過中國,從來沒有全軍聽從過他的命令。只有到台灣以後,黨、政、軍、商、特在那個時候才過好日子。為什麼有這個好日子?就是跟國際冷戰結構和內戰結構重疊,使他加強這種權威統治的力量。

1950年到1972年的國民黨──獨佔體系與海外支援

接下來,1950年韓戰爆發,接著台灣也進行非常隱密的政治肅清。那就是大概有三千個人被殺、三千個人被判長短不一的徒刑。這件事情,美國當然是知道的,當時是暗地支持的。

從1950年到1972年,美國改變對華政策的這段期間。美國和日本老實說很夠朋友,年年在聯合國幫台灣撐代表位置。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每年都在等那一天,通過了才敢安心去睡覺。每年在聯合國的席次合不合法,就要通過一次這樣的表決。這是1950年以後的狀況。

國民黨在台灣統治的基礎在哪裡?我想必須指出的是,1949年一個龐大的結構,攜家帶眷,疊床架屋,幾個部會、中央……全來了,在這麼大一個黨、政、軍、商、特,這麼龐大的從大陸一次革命裡面被掃出來的集團,他的開銷是非常大的。為了支應這個開銷,國民黨必須在社會跟經濟上,必須有非常強大的獨佔。從這個獨佔的體制,包含經濟獨佔的體制跟政治的獨佔,來攫取高額的剩餘,才能支持黨、政、軍、商、特這麼大的一個結構。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兩個獨佔體系。

中央,比方說國家的金融單位,像「銀行」,都是國民黨的。有一些大的工商、大的企業,大的資本結構,也都是屬於國營跟黨營的,這個是在中央的獨佔。在地方,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從金融、土地、營造、色情、交通……,都分給台灣當地的,土著的地方資產派系,來構成他的獨佔。成為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地方基礎。

所以從省籍的問題看起來,至少從地方上看,這種所謂台灣地方自治選舉之後,造成派系──所謂紅派、林派、白派、黑派──這些派系之間可以兩三代彼此不講話,到底在爭著什麼?爭得是政見嗎?爭的是理想嗎?都不是,爭的是這種獨佔的利益。

比方說,地方的民意代表、地方的派系,他可以獨佔農會,農會大概是地方的農業金融的中心。第二個是土地,為什麼呢?因為地方的派系、地方的政治家知道,哪個地區國家要劃歸成都市計畫,在還沒有計劃以前,這些兄弟就兩三個人互相商量,把那塊地買下來,等到都市計畫,土地漲價,他們就賺到錢了;另外是營造,有越來越多的稅收,分配到地方,要營造道路、各種公共工程,那麼公共工程誰來包呢?就是由地方的派系、地方的民意代表,由他們來轉包,又是一筆錢;另外是色情,包娼包賭,這個大家在地方都曉得;另外就是交通,各個地方縣市的交通巴士,客運系統,長期以來,都是由當地的派系、當地的資產階級所獨佔。所以從中央到地方,構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獨佔體系,成為國民黨在台灣,所為權威統治的社會基礎。

這兩大獨佔,就像台大的夏鑄九說的,還犧牲了「國家公共設施的不投資」。比方說「沒有捷運系統」、「公共設施不足」……等等的問題。另外就是「社會福利的不投資」,以及其他對環境、對勞動者的剝削,來增加他的超額剩餘,才能支持這樣一個龐大的國民黨黨、軍、政、商、特的結構。

我們還要問:為什麼那麼大的結構他會存在?這個就要回過頭來談,五○年代以後,因為國際冷戰結構,兩大霸權的鬥爭,以及國共內戰後,以海峽為界的冷戰的對立、民族的分裂。這個分裂和所有的架構,形成一種至高無上的命令,那就是「反共」、「戒嚴」,國家安全體系高過一切的情形。

如果各位不相信,我們幾十年來,一切剛剛說的總的結構,支配著我們四十年來的政治、社會、文化、精神的生活。如果在過去,像葉教授這樣關心社會的老師,一定馬上說這是匪諜,為什麼是匪諜呢?因為剛剛說到,國安體系是最高的。學生那個看什麼比較進步的書籍,一定會完蛋;工人想要和老闆爭公道,一定是匪諜;那個教授跟校長發牢騷,一定是匪諜。這個情況變成國民黨權威支配體制的,一個厲害的結構性的背景。

在接下來,1950年以後,國民黨與美國是又團結、又鬥爭的局面。怎麼講呢?美國在聯合國很打拚,替國民黨保持席位,不斷的給予龐大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的貸款;雖然國民黨抓了人,但美國還是沉默。台灣近幾年來的幾個政治事件,像是孫立人事件,跟美國是有關係的;我個人知道的彭明敏事件,是跟美國有關係的;林水泉案,是跟美國有關係的;張憲義案,更是和美國有關係的(註1)。

美國支持國民黨,另外一方面又在背後搞國民黨的鬼。比方說「中台國」的提出,從1950年到1970年,「兩個中國論」、「一中一台論」、對台灣獨立的支持、對黨外自治論或是獨立的支持,這個就是美國在全世界各地,都是這種兩手策略。

不只是在台灣,在其他地區,比方說我們菲律賓親愛的馬可仕總統(Ferdinand Emmanuel Edralin Marcos),最後垮臺兩分鐘前,美國信誓旦旦還要支持他,可是他實在支持不下去,他就把手伸給柯拉蓉總統(Maria Corazon “Cory” Cojuangco Aquino),說:Cory, We are friends. We have you friends。到處都是這樣。

再過來看看。國民黨統治的40年裡面,五○年代,有一次全面性的鎮壓,剛剛所說的「政治肅清」,那麼大概連死、連坐牢、連逮捕,大概有六千個人。1947年的民眾攻擊(二二八事件),保守估計也五千人以上;1960年代,是中國自由主義的運動,在台灣的死灰復燃最後的一個,推動的人比方說像雷震、胡適之、蔣廷黼、傅正先生……這些人,以及台灣當時的仕紳階級結合起來,在所謂「自由中國運動」的號召下,因為大陸垮了,現在美國開始要支持亞洲的政府,可是不能支持一個專制的政府,應稍微像樣一點的,更有美國意識形態的,美國式自由的政府。在這種氛圍下,蔣介石跟陳誠之間出現一個非常微妙的關係,兩人形成一種虛構的對立下面,想要逐漸的改造蔣介石過去在大陸的形象,逐漸在台灣走入美國式的民主。蔣介石也答應了,可是答應歸答應,後來還是把「自由中國」這個案子給鎮壓下去了。

1970年至當代的國民黨──台灣社會與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到七○年代,美國的外交政策起了很大的變化,這個等一下再報告。在這個變化當中,另外一方面,台灣經過加工出口工業的起飛,新興的中產階級興起,在外交的挫折,以及新興資產階級興起的兩重條件下,七○年代中後起以後的民主化運動,蓬勃的展開。在美麗島事件以前──那時我剛從綠島回來──有個宜蘭事件,1975年的「宜蘭事件」,就是郭雨新的一個選舉不公的運動;另外一個就是「中壢事件」,就是許信良的選舉;然後是1979年的高雄美麗島事件。特別是美麗島高雄事件之後,還發生了兩個非常悲傷的事件,那就是陳文成慘死的案件,以及林義雄的兩個孿生(雙胞胎)跟一個祖母被殺的事件。以及接著下來的是國民黨的紕漏,江南事件(江南案),或者十信案件,整個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混亂的局面。我個人認為,這是國民黨對於新興台灣中產階級,地方資產階級民主化運動一個對決的時期(註2)。

可是,時局發展的很快,國民黨也在美麗島事件很明顯的學習了經驗。我個人記得很清楚,在美麗島以前,凡是在大選前一定會有一個匪諜案件被破獲;可是美麗島事件之後就沒有了,很明顯的是學了功課,避免台灣社會再出現大的動盪。1980年,台灣的政治跟社會整個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個人看法,就是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管理化國家」的形成,台灣戰後資本主義還不到成熟的階段,剛剛葉教授所說的──國民黨從來沒有叫人來包裝,叫外國的marketing的公司、或者是廣告公司來包裝。這種「管理化的黨」、「管理化的國家」的形成,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管理化的黨、國家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戰後,台灣資本主義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管理化成為日常生活的方法之後,反映到黨的生活跟國家生活的一個結果。這種情況,跟目前的韓國,很相類似,不過韓國的品質,比我們好一點。

第二點,是第二代的獨佔資產階級的崛起,就是剛剛所說的獨佔的政、黨、官、商、特的第二代已經形成,這個第二代的,雖然是「田僑仔」,可是不可諱言,其中也有不少,算是菁英分子。他們讀哈佛、留了學;沒有去玩女人、玩車子,他們玩電腦、玩管理。這些人因為父母的餘蔭,特別是李登輝體制上台以後就很明顯,就是「貴重公子階層留美系統」的「貴重公子內閣」的形成,這是整個國民黨蛻化的一個標誌。這個黨,跟1949年逃難到台灣來的黨,已經逐漸變成兩個不同的黨。

另外一個問題,特別是李登輝這個體制登台以後,國民黨的所謂「現代化」跟「土著化」,或者是「本土化」,使得他解決了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就是剛剛葉教授所說的「類群的」、「地域的」特性。換句話說,隨著國民黨的土著化、現代化、管理化的趨勢,國民黨的當地的階級性格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形成indigenous consensus nature。換句話說,剛剛所說的中央跟地方的獨佔,過去還有類群的色彩、過去還有派系黨派的色彩,隨著今後、1980年以後的發展,就明明白白的,是台灣,不管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的,這個獨佔的,資產階級的黨,他的色彩會越來越明顯。

在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戰後沒有的變化:總統也是台灣人、黨中央執委會的台灣人從來沒有那麼多過,然後就是內閣的台灣人增加──要是軍部也來個台灣人的國防部長就嚇死人了。但這種情形是可能的,不是因為國民黨改頭換面、心變善良了,而是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然。

另外一個就是剛剛報告過的,整個國民黨中央的美國化、買辦化,另外一個就是地方獨佔利益的開放化,怎麼講?因為我們的社會財富積累越來越多,那麼,剛剛所說國民黨地方派系所獨佔的,中央到地方所的利益,逐漸開放。這個開放代表很大的麻煩,原因在於:民意代表、地方勢力,為了運作、互相制衡,好像是我們書本上看到的民主政治,就是反對派就是要反對到底、要監督你,可是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反對,實際上變成是一種賄賂,要求錢的一種手段。這個情形我們不覺得特別丟臉,全世界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多多少少都有這種內在的個性在。

換句話說。過去黨外在地方獨佔利益的結構裡面,要很小心,不敢去碰;另外一種就是國民黨會用這個獨占利益來收買你:「不然這一攤給你,我們一起喝一杯,看你敢不敢拿」,你如果敢拿,那我們就是好朋友,你當你的黨外,表面上我們對立,但是我們都拿了這個錢,以後大家都要妥協。這種情況,我想從地方上來的經濟利益,特別清楚。縣議員,黨內黨外,都「鑲」在一起,就是這種利益的問題。

但是這個也很難說就是為了「利益」,議員的紅白帖子、競選要有錢,他的錢從哪裡來?因此這是一個結構性的腐敗,我們不能從黨外的道德形象或是良心來看這個問題,而是因該從結構的問題來看:比方說跟軍部做生意的有特別幾個立法委員,中央級的工程、中央級的什麼……就一定,當然是國民黨佔絕對大多數,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就是為什麼打死不退,選舉三、四億這樣的花,為民服務大概不會這麼的熱情。這種結構性的意義的開放,使得黨外面臨了很大的誘惑、試煉,最近的榮星案,就是一個令人相當遺憾,悲傷的實例(註3)。

另外一個就是這種階級的明顯化,跟整個改組的過程。過去「外省人」等於「國民黨」,過去不管是中下層,為了保衛國民黨的存在,常常說「國民黨垮了我們外省人就垮了」,現在這種情況改變了,這種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外省人從黨的鐵票脫離情況的越來越明顯;換句話說,從類群的、地域的編成,已經越來越鬆垮,回歸到這個社會原則的,一種階級的構成。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國民黨本身面臨了一些矛盾,比方說他幾十年來是靠著冷戰構造存在的,整個冷戰構造的失效後,國民黨面臨整個組織構造的失效和混亂化。另外就是,隨著台灣社會的自由化和國際化,這個社會的獨占化和兩極化會越來越明顯,在這個獨占化跟兩極化過程當中,國民黨外省人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脫離。這是他的另外一種矛盾。

第三個就是國民黨的發展,在工業升級、台灣面臨工業升級的時候,國民黨沒有辦法解決下面三個矛盾:第一個是他所獨占的、他的獨占體的開放,比方說他不能黨營事業、國營事業開放民營,他一開放他的權力基礎就沒有了,可是不開放工業沒有辦法升級,他也不能開放銀行,可是不開放銀行,台灣的資本主義就沒有辦法升級;第二個是勞動的民主要提高,這樣才能配合自由化跟民主化的進程,可是國民黨不肯開放勞動的民主化;另外有關台灣前途的問題,國民黨沒有辦法解決台灣的資本的長期投資,或者高級化的投資沒有辦法進行。像這個都是他所面臨的相當大的矛盾。

另外就是在本土化的過程當中,傳統的大陸人派;跟本省人國民黨派系間的矛盾。另外就是他表面上主張統一,可是實際上他要搞「他的台獨」,可是他又壓過別人的台獨,這也變成一個特殊現象。他現在為了台灣的經濟上的出路,經濟上,他對台灣的國界比較放鬆,比方說台灣海峽,睜著一隻眼,隨便你去好了;可是政治上,他要嚴守海峽的國界,(所以)國界變成兩重的國界,一個是經濟的國界,一個是政治的國界。同樣是台灣海峽,經濟上,這個國界要放鬆,可是軍事和政治上,這個海峽要抓緊,這個也變成國民黨很大的矛盾。

另外一個就是我所要講的,隨著80年台灣資本主義的獨斷發展,反對黨的黨外民主運動,跟國民黨的開明派的改革運動,他們同質性會越來越高。比方說目前立法院跟國民大會,已經有超黨派的,為了選區的利益跟個別的利益,所組成的什麼會、什麼會,哥倆好。實際上他們的意識形態都是反共、親美、發展資本主義,或者是跟中國保持一定距離。像這些觀點上面,很像、差異性不大。這種雷同性的產生,不見得是壞事,可是這種對立局面,會模糊化。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矛盾。

總結的說起來,國民黨應該在1949年就結束的,可是因為冷戰結構,他偶然的發展延長,他在台灣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獨占體系,也內包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面對著民族的分裂,跟民族分裂歷史終結這樣一個時代的轉換,國民黨面臨的問題相當的徬徨。

「黨外」發展與戰後台灣社會、美國之間的關係

再來我們談到黨外,台灣黨外發展的歷史,也跟美國有很深刻的影響和關係。

剛剛我們已經報告過了,從1941年到1949年,美國駐台領事、美國在台灣領事的情報官員,以及美國參謀首長聯軍會議,以及白宮,各種各樣已經解密的文件裡面,已經可以看出,徐蚌會戰以後,看到國民黨會垮了,所以他開始籌備要佔領台灣。可是要佔領台灣,畢竟是非法的行為,他必須要把他合法化,所謂合法化,就是聯合國託管、美軍佔領,以及敦促台灣人出來搞自治、獨立,像這種。他的共同的特性是反共、反蔣、反蘇(聯)。這種資料已經有很多了,1949年以前的第一個反對運動、反蔣的、親美的民主化運動,是當時台灣的仕紳階級,跟當時在台灣領事館的美國官員,像是George Kerr…等人,都跟這個事情有關係。這是第一個階段。

因此,這形成台灣戰後民主化運動的共同特點,這個特點有幾個因素,第一個就是親美,這是美國非常關切的,一定要親美,對美國非常友善;第二個就是反共,在當時還要抗俄、反蘇,另外就是跟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從獨立到保持距離;然後反蔣,特別在反蔣顯現出台灣的民主化性格。我們可以從雷震的案件、殷海光先生的事件,一直到戰後,長期以來,一直到目前為止,反對派的民主化運動,都有這個共同的特色。這兩個是台灣民主化運動、反對運動很大的特色。

再過來我們看1950年到1971年為止的,美國兩手政策下的黨外運動。在這一時間點美國確立了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他用中日和約、中美協防條約、第七艦隊協防,來干涉台灣海峽的事務;他用中日和約,套製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現在在1972年已經取消了;美國支持釣魚嶼的獨立運動、支持各種各樣的、各種形式的兩個中國、台灣獨立運動。所以美國政府的確曾經跟孫立人將軍見過,想要叫他起來做點什麼事。另外1950年,廣泛的共產黨員的肅清運動,可是在另外一方面,我剛剛也報告過了,美國支持國民黨,金援、軍援、肅清、鎮壓、戒嚴專制,以及幫助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及幫助台灣在國際上立足,這個都是另外一面。在這個時期,我們有一個「自由中國運動」,他是由剛剛所報告的,大陸的民主人士、台灣的仕紳階級,一起搞起來的運動。在這個時候六○年代,也形成了剛剛所說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獨佔體系裡面,黨外在其中,也佔了非常非常邊緣的地帶。第三個方面就是1972年美國開始轉變對中國的政策,改為有條件的不干涉中國事務以後,在宜蘭、中壢、高雄產生了巨大的民主化運動,剛剛的報告也提到過。

另外,從「後美麗島」──就是美麗島事件以後,大概江南案、十信案,台灣的民主運動起到了比較本質上的變化,就是開始和台灣獨立運動合流。黨外民主化運動產生龜裂,如同剛剛葉教授所報告的,分成兩派,一個是革命派,一個是世俗論。世俗論認為政治不應該那麼純潔,不應該一直搞革命。產生這樣的一個結果。

解嚴以後,黨外面臨著構造改良的威脅,另外就是解嚴以後階級的敏感化跟國民黨革新派性格的同質化;另外一個就是解嚴以後,金權政治威脅到黨外運動的純潔性跟道德性發展,另外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就是黨外運動缺少一個做為一個反對的vision,一個理想,一個反對的文化、一個反對的知識。
最後一點我要講的就是「黨外運動面臨的矛盾」。黨外運動的第一個矛盾是:一方面中小企業、資產階級支持黨外運動,可是開放大陸的來往以後,他的經濟利益跟階級關係的矛盾,本來在政治上支持中小企業,可是在政治上,這個黨外不太贊成跟大陸來往,主張台灣跟中國分離。所以商業利益又跟政治主張產生矛盾。

另外一個是,很多支持黨外運動的,特別是中下階層,一些城市貧民。這些人非常熱烈的支持黨外,可是黨外的政治主張,卻又是比他們更高的資產階級主張,換句話說,政治的主張跟階級上的支持產生了矛盾。

最後一個:在階級上跟意識形態上,黨外跟國民黨有同一性,就是剛剛已經報告過的,例如:親美、反共、台灣獨立,以及對勞工階級、環境、少數民族的不關心,這跟國民黨很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黨外進一步發展所要面對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加入黨外,有點猶豫這也是相當大的問題。另外就是他和國民黨一樣是長期依附在戰後冷戰結構,寄生在戰後冷戰結構,同一個culture出來的一個。這兩個同質與矛盾,也值得大家注意。


註解:

1、先生在本段報告提及的政治事件,編者概略整理如下:
(1)、孫立人案:指1955年,國民政府指控孫立人將軍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以次為由宣稱孫立人「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將其革職軟禁,郭廷亮亦遭到逮捕、刑求。
(2)、彭明敏案:指台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於1964年9月,與學生魏廷朝、謝聰敏共同擬定《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傳單印製後尚未發放,即遭警備總部待補師生三人。彭明敏與魏廷朝處有期徒刑8年;謝聰敏處有期徒刑10年。
(3)、林水泉案:1965年,台北市議員林水泉,與呂國民、張明彰、林中禮、許曹德、陳清山等人組織「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主張推翻國民政府,並且派人前往日本會晤史明、辜寬敏等人,遭調查局線民滲透,於1967年以意圖台獨、密謀從事顛覆等罪名,判處15年有期徒刑。
(4)、張憲義案:台灣知名核子工程師張憲義,1967畢業於陸軍理工學院物理學系,並於同年參與台灣核武研發,並在日後晉升中山科學院的一研究所上校副所長。調查指出1982年起,張憲義被美國CIA吸收,陸續將台灣核武研究機密偷偷帶出,交付美國。
1988年1月初,張憲義全家出境赴美,滯美不歸,涉及「軍中逃亡」罪。經國防部發布通緝。2000年7月。因追訴權時效完成,撤銷張憲義通緝案。

2、先生在本段報告提及的政治事件,編者概述如下:
(1)宜蘭事件:1975年,宜蘭縣立委郭雨新參與第二次增額立委選舉。卻在選區中出現10萬張「廢票」,因而落選。日後宜蘭民眾在馬路修繕過程,發現馬路中埋藏大量郭雨新的選票。引起宜蘭民眾上街抗議,幾乎暴動。
(2)中壢事件:1977年,時任台灣省議員許信良與國民黨籍參選人歐憲瑜,角逐桃園縣縣長。但在1977年11月19日投票日當天,被民眾發現開票過程中,監選主任范姜新琳以拇指沾上印泥,將許信良的選票壓成廢票。引起民眾不滿,並與投票所駐紮的警方人員爆發衝突。衝突之間警方將范姜新林帶回中壢分局保護,民眾也陸續前往包圍中壢分局,並發生激烈暴動。暴動自下午3時延燒到晚間11時。此次事件造成中壢分局建築、設備遭到嚴重破壞,兩名學生在警方開槍鎮壓時中槍身亡,一人重傷,中壢市區外圍也遭軍警封鎖。
(3)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美麗島雜誌社成於與其他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遊行、演講,訴求民主自由。卻遭不明人士朝演講者丟雞蛋挑釁。外圍鎮暴部隊則將民眾包圍,並施放催淚瓦斯、照射強力探照燈進逼民眾,最後爆發警民衝突。其後逮捕如施明德、姚嘉文、陳菊……等眾多人士。是台灣在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警民衝突事件。
(4)陳文成事件:1981年,留美博士陳文成在5月20日自美返國探親,7月2日遭警總人員約談。7月3日清晨被人發現陳屍於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陳文成在美國求學、執教期間,多次捐助台灣民主運動人士,以及美麗島雜誌社務。後世質疑陳文成是因此而遭遇不測。
(5)林義雄滅門血案:1980年2月28日,台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在台北市住家中,六十歲的母親游阿妹及七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被利刃刺殺身亡,九歲長女林奐均則身受重傷。
(6)江南案: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江南(本名劉宜良),在美國加州,遭台灣竹聯幫黑道份子刺殺身亡。殺手則是由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吸收以行刺。具家屬與友人表示,可能是因江南撰寫《蔣經國傳》,涉及當時諸多國家機密,才慘遭殺害。
(7)十信案:1985年,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爆發超貸、侵占、背信,與偽造文書等多起經濟犯罪案。

3、榮星花園弊案:1988年,榮星花園開發案被揭發涉嫌官商勾結與索賄,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轟動。涉案人士包含當時的民主進步黨台北市議員周伯倫,與中國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陳俊源在內的多位政界與商界名人。此案至2003年方判決定讞。

發佈日期:2020/11/26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