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娟│從數字勞動探索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時代變遷[1]

【編按】19世紀早期,馬克思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方式提出了對現代社會本質的精辟見解。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數位時代,從社群媒體、外賣平台、行動支付、線上影音平台、線上會議等網路技術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與交往方式,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如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等也切入數位時代的勞動、勞動者與勞動關係,揭示了資本增殖的隱秘「新」邏輯,為我們理解人類在數位時代的境況設立了一個新的「錨點」。傳播政治經濟學對於理解數字時代的勞動狀況提供了哪些新認識?我們又如何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分析當今世界的變遷呢?本文作者賈文娟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講師。本文刊於《熱風學術》(網刊)2020秋季刊第18期,感謝《熱風學術》授權轉載。

Read more

滕威│為思考當下危機吸收別樣資源

【編按】「拉美思想譯叢」的第一本書《面具與烏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正式出版發行。書系主編滕威老師特別作序,指出面對西方現代話語的挑戰,第三世界的經驗和思想具有獨特的活力和創造力。這並非意味著我們要以另類的現代性重塑自我的認同,而是我們需與代表霸權資本主義的西方話語拉開一段距離,回到第三世界人民「革命建國」的歷史過程中,看到那些被掩蓋和壓抑的思想火焰,而「拉美」的經驗與思想,則提供了寶貴的參照。本文原為該書序,首登於「海螺社區」公眾號,本文轉載自保馬。

Read more

《綠島歸來文集》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實錄

「我覺得這本書有兩個子題一個母題。第一個子題是關於作者講到的轉型正義,用他的語詞大概是說,人權平反政府做得還不錯,思想平反並未做到,這當然有歷史的原因。這些年,我工作的《差事劇團》提出,白色恐怖不是用西方的標準來看普世人權價值,簡化為將威權希特勒化,我們要談內戰、冷戰的歷史背景,才能將白色恐怖肅殺談清楚。

第二個子題,是七零年代的紅色政治犯,俊宏用苦命這個詞。我發現他蠻喜歡用苦命這個詞,可能和他的人生遭遇有一定相連;但,我覺得崎嶇或曲折比較接近,看他寫這子題後,我重讀陳映真在《東亞人權會議》的國家暴力座談上,談到七零年代左翼政治犯,是經歷雙重鎮壓後的思想荒蕪狀態。……」

Read more

David Graeber│文化不是你的朋友

【編按】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於近日辭世,他出身工人階級,後來成為人類學家,著有《債:第一個5000年》、《無政府主義人類學碎片》、《狗屁工作》等書,曾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的主要策劃和行動者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我們是99%」等口號。他從不避諱當下許多令大學教授們棘手難堪的現實問題,他面向人群演講並樂意以親近的語言向他們剖析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與癥結,用直接行動原則向他們演示如何挑釁華爾街的權威,並用人類學知識向他們展示無政府主義的可能。本文是他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時於倫敦一家廉價酒吧的演講,他以幽默直白的語言向觀眾解構「文化」,他說文化自誕生以來就是一個戰場,而在資本主義世界,文化則是支撐國家機器與暴力機關的邏輯基石。這個演講由The Artist Taxi Driver (藝術家計程車司機)所策劃,演講影像放在其個人網站頭版:https://davidgraeber.industries/。本文由膊腿兒發暖嘴發翻譯,原譯文載於為信公眾號「TST Platform跳水台」,本文轉載自2020/09/10保馬公眾號。

Read more

【活動宣傳】激進1949:戰後台灣郵電工潮與他們的刊物《野草》

地點:勞工博物館(801高雄市前金區中正四路261號),高捷橘線市議會(舊址)站往愛河方向步行約7分鐘
開幕式:2020.09.05(六)下午一點半
展期:2020.09.05-2021.09.04(每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非國定假日之週日休館)
活動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527401927431904/
紅色青春.白色恐怖

主辦: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
合辦:高雄勞工博物館
承辦: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勞動人權協會、辜金良文化基金會
指導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Read more

林深靖│蔡英文:「美國優先」最用心的實踐者

【編按】日前蔡英文向全體國民報告,台灣將全面開放美牛、美豬進口,並公開做出四大保證:1. 國際標準建立;2. 科學證據累積;3. 產業基金設置;4. 清楚標示產地。然瘦肉精的健康爭議、台灣食用內臟的習慣、豬農的生計等過去既有問題仍未有具體的解決方式,也未充分讓人民與相關產業理解並溝通下,政府就貿然全面開放進口,其四大保證能夠具體落實的依據會是什麼呢?雖然蔡政府常常自居是代表「台灣人民的心聲」,諷刺的是,對照民進黨在野大力抨擊美牛、美豬進口與瘦肉精問題,如今卻貿然選擇開放,加上先前大筆對美軍購案,民進黨政府儼然是本文作者所謂「『美國優先』最用心的實踐者」。

Read more

鍾喬│面對壓殺的歷史:從《范天寒》到《戲中壁》

【編按】本文通過尋溯鐘喬老師排演《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與《戲中壁》兩部戲劇的創作理路,傳達對民眾的、第三世界的劇場實踐的思考。其中,《范天寒》勾連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與八十年代工人運動,以底層客家人民在舞台上的身體在場,將其政治訴求從紛擾的歷史長河中打撈出來;超越西方現代理論中盛行的「族群」、「人權」視野,站在苦於「冷戰/戒嚴」體制的東亞第三世界立場,展現台灣客家人生命的尊嚴,以及在此基礎上生髮出對工運、農運的關切。《戲中壁〉》則以時空交織的形式,在當下回望「二二八」時期上演的《壁》一戲,呈現台灣兩個世代戲劇創作者的「靈魂交流」;著重探討戲劇「美學性」與「民眾性」的平衡關係,作為一種激進美學的藝術形式,戲劇如何與民眾共創全新的生產關係,從而導向改造社會的文化行動。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

Read more

郭彥伯│中美角力或科技治理?閱讀科技新聞的三條線索

「一年多前,美國政府打壓華為的企圖躍上國際檯面,這場表面上的5G技術之爭,伴隨著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等事件的展開,讓人們逐漸意識到科技產業發展與國際政治局勢間的千絲萬縷,更關切美中霸權如何在科技領域上演代理戰爭。

八月初,川普政權正式發布TikTok禁令,包含微軟(Microsoft)、甲骨文(Oracle)等美國企業紛紛表態要收購該公司,此事又一次引發美中輿論爭辯。新國際將舉辦相關論壇,探問這是否是一種「強取豪奪」。要深刻地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勢必得對事件經過有些了解。

這些事件中的各方角力、不同科技商品的性質,如何與企業利益、國族主義糾纏在一起,形成我們所看見的爭議?我將藉本文分享三點頗為重要,且有其獨立脈絡的線索,掃除大家對科技議題的國族式直覺思考。」

Read more

李亞橋│他者的政治、政治的他者:從閱讀莫欣‧哈密《門》一書談起

「現實社會當中,難民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這些做為「無分之分」的難民「他者」,他們的處境究竟如何,如果從一個自我航向他者,甚至是自我與他者位置互換的過程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與反思過程?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門》提供了一幅現代高科技世界人口遷徙與流動的圖像,如同馬賽克一般,拼貼出一幅不同世界樣貌。就如同引文中所言,「就像你睡著一樣,人同時在兩個世界」,甚至可能是多個世界,透過想像、回憶與現實產生的關係,在不同世界裡面如何生存?人與人之間產生何種關係?時至今日,難民仍是社會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因應不同事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難民,前往不同國家,除了產生錯綜複雜的政治與社會關係之外,也肩負了各自不同的命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