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讀黃志翔 「未來之憶」 三部曲的首部超長篇小說《人魔之城》

作者企圖反映這種時代症候中的人性歧義,包括人們遭遇的夢、記憶、幻想、幻見、現實,也包括人們在大他者語境中的裂變,譬如蕭遙對自我的懷疑或肯認、安婷對真相的追尋與反挫、朱志揚對正義的追求與幻滅等。作者同時也想反映這時代症候中的意識形態偏見,例如後真相與假真相(如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主義),偽善與假神聖(如故事中的「和平展望會」)。作品並以此構築正、反、合辯證發展的敘事與書寫策略,譬如,首先建立讀者對朱志揚這警探的認同與代入感,再像剝洋葱似的,逐步剝開他對蕭遙的自居正義其實隱含不自覺的偏見,那才是最辛辣的內核。

小說的另一個重點是想反映美歐軍事工業複合體及其慾望驅力,就像故事中逐步浮現的「國際霍布斯主義」,類屬資本主義的極限化運動,這種軍工複合體及其代理人,以自由、民主、和平為名,實際的作為卻與之逆反,本質上就是反自由、反民主、反和平的利維坦巨獸,視戰爭為養分,且正悄悄推動全球範圍的帝國主義復興。

Read more

張宗坤│讀《未來之憶:人魔之城》

作為野百合那一代的文藝青年,在學運激情的中介之下,轉化自己所理解的實踐理想並付諸某種藝術表現形式,似乎已是某種時代使命的命定呼喚了。有些人直白不諱,另一些策略迂迴,還有些人的工作,則隨著生涯經歷的豐厚而漸變。

起筆自列夫特文化工作室甫成立的十年以前(2011),描繪距今五年以上的近未來,我們或許應該把《人魔之城》視為黃志翔另一次新的跨越。過去對黃志翔作品的印象,多半是更接近社會寫實的文類(近期如《日蝕遊戲》,早期如《望鄉》及其改編作《春梅》);本書卻定錨於2027年,是一本關於不久後時空的輕科幻小說。預言、想像與真實在此模糊了邊界,這個模糊的不連續地帶,自然令人好奇。

Read more

范振國│人間之鏡:在「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線上會議發言稿

台灣當局以彌補供電缺口、能源轉型名目、在缺乏環評與公開聽證等合法程序、而遭到學界與環境生態保育人士質疑抗議之際,依舊罔顧視聽,悍然准許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村海域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大興土木,建港、築堤、蓋儲氣槽,嚴重破壞該海域已經存在於的全7600年以上的殼狀珊瑚藻礁生態。在多方奔走呼籲中油公司改址之議不被採納之後,長期關注護衛藻礁的當地生態團體,以潘忠政老師為代表的「珍愛藻礁聯盟」為阻止此一 野蠻粗暴傷害藻礁的惡行,於是聯合了70 多個民間團體,於2020年6 月發起真愛藻礁公投。經過三個月的收集聯署人數即達75萬份遠超過法定門檻35萬分一倍之多,預計2021年8月28 舉辦投票。面對洶洶民意,經濟部、中油公司,乃至府、院領導仍執意將其意志橫行到底,執政黨立委憑其優勢席次你合謀題相對法案干擾,御用學者以似是而非的言論為中油護航綠營網軍對公投領銜人潘忠政老師更是恣意抹黑抹紅用卑劣的手段造謠對其進行人格獵殺。就在護藻礁運動異常艱苦奮戰的時刻,2021年4月,因為執政者的輕忽自滿,曾經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爆發了嚴峻的疫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表現得荒腔走板,引起沖天民怨,是有目共睹的。在這裏就先不議論。

因為疑慮當政者會藉防疫之機,暗行攔阻或廢止8月28日反萊豬,護藻礁的公投,再加上疫情進入三級警戒不得群聚,差事劇團的創辦人鍾喬於是策畫籌辦了「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運動線上會議」。預計在2021年6月26日下午14:00-17:00及19:00-22:00進行兩場座談。我受邀參加第二場,以下是我的發言內容。

Read more

【座談】「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跨世代座談

8/28 護藻礁公投日,將應證我們「同心一命」的決心:海洋生態與環境永續,需要你的關切與參與。6/26將舉行《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跨世代座談,請共同來參與!

人間有燈火,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也反省我們可能遭遇的歧途。

時間:2021年6月26日(六)14:00-17:00、19:00-21:30
地點:ZOOM會議室
會議 ID:886 5442 0301
密碼:364441
或直接登入(可掃海報QR CODE加入):https://us02web.zoom.us/j/88654420301?pwd=dW80eFc3ZzVrR3dqYjl4UzEwQk9CUT09
(屆時請於等候室等候加入)

Read more

阿蘭達蒂.羅伊│作為「危機製造機」的政府正將印度拖入地獄

【編按】印度著名左翼作家、知識分子阿蘭達蒂.羅伊(Arundhati Roy)近日在《衛報》上刊出此文(原標題為《我們正見證著一場反人類罪行》)。隨著印度疫情急轉直下,羅伊以更切身的「人間地獄」經歷者視角,書寫著自身的恐懼及周邊人所遭遇的苦難,並控訴著莫迪政府如何集體製造著這場災難——民主制度運行所必需的每一個獨立機構都被損害和架空,導致病毒全面失控。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澎湃思想市場授權轉載。譯文經羅伊授權《澎湃新聞.思想市場》翻譯刊發,並由《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全球大學[Global U]和結繩志聯合首發,感謝全球大學的劉健芝老師促成本篇的授權。

Read more

【講座轉發】文創總批判與台灣治理失靈狀況中思想界行動連線

01場:文創大批判與思想運動
2021年6月19日(六)13:00起(台北 GMT+8)

【線上Zoom會議】
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9397249282?pwd=Zm8wUDlPOVlvajFTUG14eEdzUTBZdz09
會議 ID:893 9724 9282
密碼:821611

【應邀主講】
陳光興 段惠民 鍾秀梅 吳永毅 黃志翔 林正杰 侯孝賢 凌子婷 莫那能 朱天心 何東洪

【主辦】
Neuro-Net(NN)、杜鵑窩怪胎大聯盟
【新聞聯絡人】
黃隆秀(0958-581229;e-mail:nilongqiuqiu77@gmail.com)

Read more

【台社線上座談】我們在印度的封城雜想

疫情下的隔離措施,中斷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封城」具體切斷了人與人的連結。「封城雜想」是從我們一年多以來的經歷,想聊聊究竟到底哪裡封閉了,哪裡開放了,所謂的「隔離」與「封城」下,我們與世界正在形成什麼樣的關係?批判的傳統與運動實踐在當中又是什麼位置?歡迎大家加入,一起聊聊!

時間:2021年6月20日(日)15:30-17:00(15:20開放)
地點:ZOOM會議室

分享人:
張馨文
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研究博士,目前就讀德里安貝卡大學心理學博士班,從事精神分析。

黃詠光
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主持人:林建廷(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

主辦: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新國際

Read more

數位控制:科技巨頭是如何進入食品和農業領域的?

【編按】全台因為疫情爆發與停課,民間與地方政府等開始推銷蔬菜箱,一方面讓民眾透過網購,減少民眾外出採買,避免群聚風險;另一方面也協助原供應營養午餐的農民與果菜肉商消化過剩產。除了蔬菜網購,三餐(例如外送平台)與日常雜貨消費也更依賴於數位平台。當中,除了衍生出物流過勞與從業人員染疫風險的問題,或許在原先立意於解決疫情之下民生問題的數位消費背後,如何面對科技發展的資本如何控制壟斷民生領域與銷售的網絡,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本文即分析微軟與亞馬遜等數位網路平台開始涉及食品領域後,對於小農與當地糧食體系產生了什麼影響,並點出如果控制生產資料和消費渠道的大科技公司在食品和農業領域實現強強聯合,數位農業技術可能不會滿足於小農的實際情況與需求,而是成為權力和金錢實現壟斷控制的工具。本文轉載自2021-5-26人民食物主權。

Read more

【論壇】方艙醫院與防疫體系:台蘇視訊交流

時間:2021年6月1日(星期二),14h30-16h30

交流主題 :

1. 台灣名醫高明見醫師曾對對台灣的防疫指揮中心提出建議:「若爆發大規模感染或病毒擴散全台,現有防疫醫療體系恐會崩潰,故建議當局最好超前部署,先規劃好方艙醫院的設置,一旦需要就能立刻建置,不用浪費時間。」那麼,方艙醫院的規劃,要從哪裡開始?施作的程式,要注意那些?

2. 台灣自5月11日以來,疫情升高,確診和死亡案例居高不下,目前是蓋方艙醫院的時候了嗎?要考量那些因素?

3. 「方艙醫院」的概念從何而來?

4. 方艙醫院在疫情期間發揮了什麼作用?

5. 大陸的方艙醫院有哪幾種形式?在緊急狀態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項目?

6. 方艙醫院中的醫護人員、醫療資源如何調配?如何讓醫護人員獲得良好的保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