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國│人間之鏡:在「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線上會議發言稿

緣起

台灣當局以彌補供電缺口、能源轉型名目、在缺乏環評與公開聽證等合法程序、而遭到學界與環境生態保育人士質疑抗議之際,依舊罔顧視聽,悍然准許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村海域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大興土木,建港、築堤、蓋儲氣槽,嚴重破壞該海域已經存在於的全7600年以上的殼狀珊瑚藻礁生態。在多方奔走呼籲中油公司改址之議不被採納之後,長期關注護衛藻礁的當地生態團體,以潘忠政老師為代表的「珍愛藻礁聯盟」為阻止此一 野蠻粗暴傷害藻礁的惡行,於是聯合了70 多個民間團體,於2020年6 月發起真愛藻礁公投。經過三個月的收集聯署人數即達75萬份遠超過法定門檻35萬分一倍之多,預計2021年8月28 舉辦投票。面對洶洶民意,經濟部、中油公司,乃至府、院領導仍執意將其意志橫行到底,執政黨立委憑其優勢席次你合謀題相對法案干擾,御用學者以似是而非的言論為中油護航綠營網軍對公投領銜人潘忠政老師更是恣意抹黑抹紅用卑劣的手段造謠對其進行人格獵殺。就在護藻礁運動異常艱苦奮戰的時刻,2021年4月,因為執政者的輕忽自滿,曾經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爆發了嚴峻的疫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表現得荒腔走板,引起沖天民怨,是有目共睹的。在這裏就先不議論。

因為疑慮當政者會藉防疫之機,暗行攔阻或廢止8月28日反萊豬,護藻礁的公投,再加上疫情進入三級警戒不得群聚,差事劇團的創辦人鍾喬於是策畫籌辦了「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線上會議」。預計在2021年6月26日下午14:00-17:00及19:00-22:00進行兩場座談。我受邀參加第二場,以下是我的發言內容。


主持人和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謝謝負責線上工作的年輕朋友,因為你們的專業、熱情才使得這會議能順利的召開。再次謝謝你們無私而且無償的辛勞。

剛接到老戰友,也是這次會議的召集人「鍾喬」邀約,參加這次的座談,起先感到焦慮、不安。因為不清楚可要怎麼談,從哪個方向談,才會對現下正在進行的運動,有實質上的幫助。

鍾喬提醒說:可以從「自身參與反杜邦運動,參加《人間》雜誌,以及在這段期間介入各種社會議題裡頭的經驗和心得,做一個分享。讓這次的護藻礁運動,特別是對上世紀80年代台灣社會變革運動陌生的年輕一代,有一定的歷史脈絡可循,是你發言可以參考的面向。」

以下的發言,基本上按照鍾喬提點的思路。因為能力所限,闕漏不足部分,由我自己負責。

1980年代,大潭村高銀化工排放廢水,造成村庄嚴重的鎘米汙染事件(攝影:蔡明德)

人間雜誌》與80年代

《人間》自1985年11月創刊至1989年10月停刊。共計出版47期。從創刊時算起到現在,已經過了35年,作為一本經常被人提及的「永不過期的」,當代公認的的經典文獻。身為曾經參與其中編輯工作的一份子,一方面與有榮焉;一方面也有一種非常複雜的心境。憂喜兼具的複雜心情是因為想到了魯迅《野草》的題詞:

「……我以這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為我自己,為友與仇,愛者

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吧,野草,連著我的題詞!

終身以文字為投槍的魯迅,所有戰鬥的檄文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批判。魯迅曾說:他為文除了揭出時代的病症,更希望能為這些病症尋到療癒之方」。也就是說,只要時代的病症解決了,魯迅認為他的文集也沒有流傳的必要了。

卅餘年前的《人間》雜誌,到現在還常常被人提及,當然它的文字與照片的高水平美學風格,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恐怕是卅餘年前,《人間》所揭露的社會病症,至今不但沒有得到療癒,反而益形惡化。例如今天要從卅年前人間所報告的反杜邦,來為當前的護衛藻礁運動提供經驗,就是令人心痛的佐證。

我們今天再重新回顧已成為了歷史文獻的《人間》,我忽然想到一個說不恰當,但也恰當的比喻:就是我們讀《人間》,也可像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第一卷一樣,有各種不同的讀法:有人當然按部就班地從第一章(商品)讀到最後一章;馬克思本人卻認為,第一章太過抽象,不好理解,建議從第八章(工作日)具體的事例開始,逐步認識資本主義的罪惡;而我曾經參與過蔡建仁老師的「資本論讀書會」,他則建議從倒數第二章,也就是第廿四章(所謂原始積累)開始讀起,因為那是資本主義還沒有展開之前的社會與歷史狀態。

《人間》雜誌面市的當時,因為受限於出刊時日,必須每月按順序閱讀;現在他已經是一份歷史文獻,我倒建議有興趣讀《人間》雜誌的朋友,可以從第卅七期「讓歷史指引未來」開始。這是陳映真針對資產階級的標誌性刊物《天下雜誌》第八十一期「走過從前;回到未來」的專題,從勤勞大眾的觀點,對於台灣的社會發展,提出不一樣的解釋。從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陳映真對台灣社會的發展階段都從政治經濟學的視野,給予了規定。其中,他把80年代定性為「再編組與轉變的時代」。並且分析了在美國長期扶持下,以獨裁式開發達到奇蹟式經濟成長的國民黨政權,如何在反共戒嚴體制下,因為盲目崇拜成長、恣意掠奪自然資源、犧牲勞動者權益,導致80年代不得不面對著各種民間自發的自力救濟。

此前長期被封建法西斯政權掩蓋壓抑的社會弊端,在解嚴前夕全面爆發。不論是工人、農民、族群、性別、環境、政治……等運動都勢如燎原,人間雜誌也幾乎都身臨現場,對運動的始末、訴求、參與的群眾、及其重要幹部的生命史、思想狀態……做了詳盡的報導。

當然,《人間》不僅是一個關心社會變革的雜誌,而且也是一本有著濃厚人道主義關懷的雜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說是陳映真終身繫念的台灣社會性質論,透過報告文學與報導攝影的具體實踐。

映真先生在一封給趙稀方的信中曾自述了自己文字創作的世界觀:

我個人受左派文論和作品範式的影響較深,所以一貫誠實地宣稱是一個 「意念先行」的「文藝工具論、功利論」的作家……,既「意念先行」我很自覺得把「民族在新帝國主義下的分裂」當作當代台灣史的核心。五○年代後歷史的、政治的、社會的反思和清理,台灣「族群」矛盾與和解,惡質「民粹」論撕裂民族團結,奔向法西斯族群歧視,以及中國社會主義歷史、本質和去向,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對國際壟斷資本全球化構造下的廣泛弱小民族、人民的影響,有焦慮和關切。……

我多年的理論焦慮,是建設台灣戰後資本主義性質論。從而找出變革理論在政治、社會、文學、思想、文化各領域的方針政策,付諸實踐……

映真先生生前的戰友曾健民醫師也曾說:

……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決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變革社會,改造世界的實踐。陳映真再三提出台灣社會性質論主要是希望台灣的社會主義統一派有一個思想的準備與指導。這與變革運動的性質,對像,動力等一系列問題有關,譬如要團結誰,反對誰的問題……

簡單的說:因為陳映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關係,《人間》雜誌最集中的關懷是「人」與「土地」。遭受體制欺凌、輾壓,因歷史撥弄而流離無依的底層人民生的艱苦與尊嚴。因資本永不饜足的的貪婪多慾,而飽受摧殘蹂躪的森林河海、農田山川,都是《人間》關懷的重中之重。

除了透過文字與影像對各領域的社會變革運動進行深入的的報告外,《人間》也有很多溫暖、牽動人心的「人間燈火」系列。

這次我們聚焦的大潭村,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人間雜誌關於鎘汙染的報告,共有四篇:分別是官鴻志和蔡明德,針對鎘米汙染的事件對大潭村造成傷害的報導的「再見林投花」(5期)、「鎘影幢幢的荒村」(36期);還有一篇王墨林「斷臂中升起的聖歌」(5期),是報導在內戰中受傷、斷臂的泰雅族原住民蘇守千,和他的族人,因為石門水庫興建,被迫遷村到大潭村。大潭村遭到鎘汙染之後,又要被迫遷離乖舛命運。

鎘影彤彤,大潭村廢棄的米還曾被送到彰化當作毒鼠藥(攝影:蔡明德)

另外一篇是陳列的「讓我牽著你的手」(7期)。寫一個退伍老兵蕭雲模和一位因病而迅速衰老的,比它大11歲的泰雅族婦女(漢名江美玉),攜手共度艱困人生的感人故事,其中有這麼一段淒美的文字,很值得提出來,作為《人間》雜誌高水平文字美學的一個範例:

每天,倆老六點半起床,晚上則等到蕭雲模經過七點半的電視新聞後,關起門睡覺了。他說「不去睡覺,能去哪裡?」的確,繽紛的世界很遠,那與他們無關;他們熟悉的,只是惡地窮荒。他們是在人間承受了過重的擔負、無聲無息活著的人。

但至少,他們仍然可以相濡以沫,可以在窮途末路裡堅持人對人的真摯的情誼。

關於反杜邦運動,我想讓盧思岳多談一些,我只說一下那個運動期間,我在當時的刊物《鄉情》寫過一篇文章:〈從我愛鹿港,到我愛台灣〉,主要想表達,環境運動要突破自私自利的「汙染只要不在我家後院就好」的地方意識。因此,我們也說服了當時鹿港反杜邦運動的領導人李棟樑,舉辦了幾場「反公害之旅」,聲援各地也在艱苦奮鬥的環境運動,其中第一站,就是飽受鎘汙染的大潭村。另外新竹水源里抗議李長榮化工汙染、台中反三晃農藥廠也都是我們走過的旅程。我們希望藉著這樣一個「反公害」的旅遊活動,喚醒台灣社會大眾在這塊土地上,彼此命運緊密相連,所謂「共同體」的意識。

說到共同體,我最近讀到了中研院劉紹華研究員關於傳染病防治與公衛倫理的書,裡頭有這麼一段話:

……21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全球衛生」(global health)的概念,「世界一體,健康一體」(one world, one Health)的理念口號。

這個口號倡議整合人類、動物和環境的健康關係,與生物醫學的科學知識,以促進全球一體的健康福祉。21世紀影響人類生存的新興重大傳染病,從愛滋(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SARS、禽流感、伊波拉、MERS、COVID-19新冠病毒……等。都是跨物種的變異病原,人類必重視動物和環境的存續,才能自保。……

劉紹華,《疾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春山出版,2020

在防疫期間,蔡政府喊出的「同島一命」,基本上也是抄襲了WHO的口號,但是這個一方面卯盡全力試圖進入WHO組織,以彰顯政治上的獨立主體,一方面又完全無視於WHO的疾病命名規範,直到今天還縱容親綠媒體使用「武漢肺炎」、「中國病毒」之類的汙名化用語。至於WHO提醒「人類必須重視動物與環境的存續,才可以自保」的呼籲,更是充耳不聞。我們從這次恣意要在大潭蓋三接、粗暴的破壞地球上已經存在7500年以上,有海洋生物育嬰房之美稱的藻礁,就充分的看出這個政權的無知與野蠻。

歷經四次遷村之苦的大潭村民,很多是底層的泰雅族人阿嬤帶孫流離失所(攝影:蔡明德)

小結

卅五年前的反杜邦運動,有從四面八方,自動趕赴現場的各界人士,鍾喬、蔡明德、盧思岳和我,屬於《人間》系統的人,除了在當地向人民群眾做些組織、宣傳反杜邦之必要的工作之外,也做一些打雜、清理座談演講現場、幫忙掛宣傳標語、布條……等實務工作。(我想藉這個機會和此刻已經投身第一線,或不久的將來有志與民眾共同奮戰的青年朋友,說一下陳映真對我們人間同仁在工作倫理上的叮嚀;某次映真先生在接受香港作家古蒼梧的訪談中說:「我辦人間雜誌,不是我去教育了民眾,而是很多採訪現場的民眾和生活教育了我。……不是我有愛心辦了個表現基層人民哀樂的雜誌,而是現場給了我和我的同事教育,很大的教育」;「既要做群眾的學生,但又不當群眾的尾巴。既要做群眾的老師,又要避免菁英的自大。這是毛主席的教導,更是我們在從事報告工作,或與群眾一起奮鬥時要謹記在心的誡命。」映真先生經常這樣的提醒我們。)

映真先生也常鼓勵我們,在運動現場拚戰,若還有餘力,也不要忘了搞創作,文藝比理論更能感動人心,「魯迅的一隻筆抵得過好幾個師團的兵力呢!」

鹿港反杜邦運動展開的時候還是戒嚴時期,媒體輿論的控制還相當嚴密,為了突破封鎖。我們偶爾也調動一些藝文界的朋友寫詩、寫散文的各種文藝形式,向社會大眾傳達反杜邦運動的現況。在強力對抗的街頭戰場之外,開闢另外一個文藝的戰線,用感性柔軟的方式爭取民眾的認同支持。這一次,護藻礁運動有一些進步的劇場人士,以行為、裝置的藝術,向社會傳達共心共力保護藻礁的祈願,獲得很好的回響,相信這是一個必然會被載入史冊的文化行動。

另外要特別提醒的是:反杜邦當年,我們曾經寫過一張「允不允許杜邦設廠,請交給鹿港住民公投決定」的文宣,當時因受戒嚴時期的政治限制,宣示的意義大於實際的行動;現在時空條件已經有大幅的放寬,但是執政當局以公權力的優勢,對媒體的操控,對學者的收買,種種手段,對於公投是否願意照結果執行,也在未定之天。疫情時期,無法聚眾廣為宣傳,8/28,反萊豬、護藻礁的公投,有可能被執政當局惡意的阻撓,而無法實行。希望透過這次的座談,我們能夠再度凝結民眾的意志,把這個運動推進到底。不呼喊「為了下一代」的高調,僅僅為了自保,都應該戰鬥到底。

祝,勝利成功。

END

因鎘污染而廢棄的農田雜草叢生,廟前仍置放一只烙刻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香爐(攝影:蔡明德)

【座談】「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跨世代座談

時間:2021年6月26日(六)14:00-17:00、19:00-21:30
地點:ZOOM會議室
會議 ID:886 5442 0301
密碼:364441
或直接登入(可掃海報QR CODE加入):https://us02web.zoom.us/j/88654420301?pwd=dW80eFc3ZzVrR3dqYjl4UzEwQk9CUT09
(屆時請於等候室等候加入)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