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面對壓殺的歷史:從《范天寒》到《戲中壁》

【編按】本文通過尋溯鐘喬老師排演《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與《戲中壁》兩部戲劇的創作理路,傳達對民眾的、第三世界的劇場實踐的思考。其中,《范天寒》勾連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與八十年代工人運動,以底層客家人民在舞台上的身體在場,將其政治訴求從紛擾的歷史長河中打撈出來;超越西方現代理論中盛行的「族群」、「人權」視野,站在苦於「冷戰/戒嚴」體制的東亞第三世界立場,展現台灣客家人生命的尊嚴,以及在此基礎上生髮出對工運、農運的關切。《戲中壁〉》則以時空交織的形式,在當下回望「二二八」時期上演的《壁》一戲,呈現台灣兩個世代戲劇創作者的「靈魂交流」;著重探討戲劇「美學性」與「民眾性」的平衡關係,作為一種激進美學的藝術形式,戲劇如何與民眾共創全新的生產關係,從而導向改造社會的文化行動。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

Read more

李亞橋│他者的政治、政治的他者:從閱讀莫欣‧哈密《門》一書談起

「現實社會當中,難民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這些做為「無分之分」的難民「他者」,他們的處境究竟如何,如果從一個自我航向他者,甚至是自我與他者位置互換的過程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與反思過程?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門》提供了一幅現代高科技世界人口遷徙與流動的圖像,如同馬賽克一般,拼貼出一幅不同世界樣貌。就如同引文中所言,「就像你睡著一樣,人同時在兩個世界」,甚至可能是多個世界,透過想像、回憶與現實產生的關係,在不同世界裡面如何生存?人與人之間產生何種關係?時至今日,難民仍是社會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因應不同事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難民,前往不同國家,除了產生錯綜複雜的政治與社會關係之外,也肩負了各自不同的命運。」

Read more

瓦礫│變色的強人

「他(李登輝)把一切反對聲音吸納為權力旗手的能力,確實是經歷多年無人出其右,這卻不是什麼偉大的政治洞見,僅是權力者操作歷史記憶與遺忘機制的熟練。他的威望除了建立在政敵身上之外,始終有個用來吸納批評用髒即丟的前台:總統前期是已經死透的特務頭子蔣公子,後期是連戰馬英九宋楚瑜陳水扁;卸任初期是拉出國民黨殘部硬說成綠營的台聯,拋棄台聯後著意接近世代換了一半的民進黨,很快又轉往各小側翼。他可以堅定地支持中國統一,打造台灣新中原,也可以意味不明地後設性支持台獨建國,但始終不曾明確地將制憲建國當成遠程目標,在外界看來是伺機而動,對我來說不過是隨波逐流。他也可以在政治路上,毫不猶豫地帶起陳哲男蔡英文劉泰英等等幕僚技術操作員,分別掌握政商關係、黨國金脈、保守主義政治論述等等曾被認為是台灣民主化最大阻力的各種權力體系,如今這些體系都慢慢被所謂進步政治勢力洗白,甚至不少代表人物還讓本來與黨國體制敵對的民進黨一個一個誠心收納,乃至於掌握中樞。」

(本文修改自作者臉書,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

蔡依伶︱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讀顧德莎《驟雨之島》

在顧德莎短篇小說集《驟雨之島》裡,沒一棟房子保得住。

〈驟雨〉的伊娃慢慢積攢、起了五個會標起來的民宿,因為921倒了。
〈他和她〉,父親離去的家不敵921,地震家毀。
〈梔子花〉主角心儀的外遇對象,在西門町的店面失火。
〈六月雨〉非法蓋在農地上的染整廠排廢問題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主角香港人老闆,工廠就要倒了。(讀到這裡,我不禁想:港人老闆沒熬到蔡英文執政,蘇貞昌一任閣揆便先拍板農地工廠就地合法!)
〈孔雀腹語〉、〈樣品屋〉是樣品屋但被憤而燒毀了。
〈娜娃的小木屋〉最後被大水沖走了。

此外《驟雨之島》還有一夕之間的天搖地動,以及,各個故事中不是颱風要來了,就是颱風來了。且伴隨土石流。由此,小說取名《驟雨之島》。隔年吳明益出版《苦雨之地》,兩者實在三觀不同。

(作者為成大台文系博士候選人,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

鍾喬│記憶如何變身於劇場?《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再次登場

【前言】且讓我以冷戰/戒嚴國家暴力 在1950 年代以降的亞洲資本主義依附發展路途上,引用韓國釜山Arts Organization C 劇團的一席話,將時間彼岸的殺戮,帶到當下記憶如殘骸的每一瞬間,<變身>在劇場中……

殉難者的死亡不是遠方他者的死亡或是瞻望的死亡,而是我們的死亡,是我們的記憶,是應該一直被蘊含在我們生命當中息息相關的。死亡與生存像一雙手一樣走在一起,如同一首詩中的詩句:「花朵凋零,我也不曾忘記你。」(韓國 釜山 Arts Organization C. 發展中劇作:生與死 )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轉載)

Read more

吳舒潔│「第三世界」勞動主體的試探——《無主之子》觀後文

【編按】列夫特文化製作的《無主之子》,將於本日(7/12)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完結篇。本文作者指出,《無主之子》「細密編織起兩代外勞/移工(子一代是外勞嗎?)的人生故事。現實主義的敘事機制顯示出了對社會總體性的完整把握,幾乎每一個情節段落的推進,都引向了一條社會矛盾的線索,而整部電視劇,最終為我們繪製了一幅臺灣的社會生產機制如何賴以維繫的隱秘圖紙」。再次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秀蓮│選擇的條件──談電視劇「無主之子」

「列夫特文化拍攝的電視劇「無主之子」將在周日(6/28)在民視無線台播出,這應該是近年來,唯一一部以移工為主題登上無線電視台的電視劇。一年前該劇編劇在前期資料收集及田野調查時,來TIWA做過訪問,一年後看到成品其實很感動的,感動的點在於,該劇貼近事實,不煽情不說教,也未給出一個美好的答案。以移工作為故事主角的文化生產近年來算是邊緣議題裡的主流,從劇情片、紀錄片、小劇場甚至主流廣告,都大幅使用移工作為主題,但無主之子提出了不同的觀看視角,一個移工「看」台灣的視角。」

Read more

王顥中 │ 反骨男孩「塗黑臉」?淺談跨文化交流的的基本問題意識

「反骨男孩Wackyboys的影片,是否涉及歧視?……他們的確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但是這距離美國本土語境下的歧視,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台灣當然也有種族歧視的結構,不必多說,太多英語補習班,寧願聘請一開口就有濃厚歐洲口音的白人當英文老師,也不願意聘請母語就是英語的黑人……。然而,當美國黑人社群已經明確釋出訊息,指認出這樣的作品可能聯繫的種族歧視歷史傷痕,填補了原先可能稀缺的知識,這時候如果還繼續堅持作品,才會觸及道德的問題。……〔同時〕美國人也必須反思一件事情:什麼地方的禁忌,才有條件成為一種普世的禁忌,通常反映了全球尺度的不平等問題。」

Read more

黃德北│從全球化下的移工看《無主之子》

【編按】民視《無主之子》改編自真實社會現象與事件,藉由無國籍孤兒(移工之子)的故事來呈現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以貼近底層的視角,呈現「無國籍的新台灣之子」的生命歷程。《無主之子》試映與座談會於6/16(二)於台北影業舉辦,與談者之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黃德北教授也透過此片,指出台灣移工制度的問題以及《無主之子》電視劇的意義。《無主之子》將於6/28 起,每週日晚間十點,共計上中下三集,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原文刊於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

鍾喬 │「疫情不會歧視人,而資本會歧視人」:透過合作,住宅如何共生?

【編按】疫情蔓延一方面更加凸顯了資本主義的問題與國家疆界的圍籬,但另一方面也強制中斷日常的運作,讓人類暫停下來思索不同於資本主義運作生活方式的可能。疫情趨緩下,我們要再次回到過去的模式,還是思索其他的可能?台中的「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透過住宅合作的嘗試來探索共生的可能,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本文原刊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提供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