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北│從全球化下的移工看《無主之子》

◎黃德北

【編按】民視《無主之子》改編自真實社會現象與事件,藉由無國籍孤兒(移工之子)的故事來呈現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以貼近底層的視角,呈現「無國籍的新台灣之子」的生命歷程。《無主之子》試映與座談會於6/16(二)於台北影業舉辦,與談者之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黃德北教授也透過此片,指出台灣移工制度的問題以及《無主之子》電視劇的意義。《無主之子》將於6/28 起,每週日晚間十點,共計上中下三集,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原文刊於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提供。

從1980年代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取得政 治霸權後,各國對於資本流動的管制日益寬鬆,資本流動出現全球化。配合資本全球化,生產與勞動也出現某種程度的全球化。但勞動的流動是有限的,並非完全可以進行跨境自由流動。勞動力基本上還是在民族國家的範圍內進行生產活動,只有部分勞動力因為發達國家有其特殊需要才被獲准得以進行跨境流動。

為了保證資本能夠取得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便於管理,所以跨境流動的移入國都會對進來的勞工進行分類以利其管制。基本上歐美國家對於勞工的治理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北美模式,社會融合模式,移工與移民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基本上取得居留與身分比較容易,但社會存在許多文化上的歧視,社會保障較差。另一類是歐陸模式,客工模式,勞工要取得身分非常困難,但由於歐陸各國多有很高的社會福利制度,因此客工目前所享受的待遇不低。

台灣對於移工的態度,接近歐陸的客工制度,但台灣的社會福利本來就很低,且對於客工充滿著各種社會與制度的歧視,不能享受「人」所享受的基本待遇。政府的政策處處不將移工享有與台灣人一樣的待遇,使得台灣人習慣將他們視為非我族類。既然他們是非我族類的他者,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當作非我族類或非人來看待,可以任意以差別方式對待。這種思維與做法可以追朔至16世紀新航路發現後歐洲對美洲的奴隸輸入及對黑人的迫害,因為只有不承認黑人是人,歐洲白人才能完全沒有心理壓力的壓迫黑人。

21世紀的台灣對待移工也是採取類似的做法,只是手段不再像當年那樣殘暴。台灣嚴格的將移民與移工分成兩類,分別對待。來台工作的移工又分類成好幾個類別:科技人才,白領移工,藍領移工(又分為廠工、家庭看護工與漁工三大類),最近又有一種新類型移工、但又不被視為移工,就是以建校生為名引進的學生工(類移工)。以東南亞移工為主的藍領移工與類移工是受到最不合理的對待,這些措施包括(經過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等團體的長期抗爭後,有些不合理的措施已經稍微有所改善):

  1. 限制參與國內勞動市場的自由:不得任意轉換雇主(聘僱許可與工作許可結合)。最近才稍有鬆動。
  2. 限制居住地點:除非獲政府許可,不得改變居住地點。
  3. 限制引進來源國:由政府規定少數來源國,除漁工外,嚴禁引進大陸勞工。
  4. 限制性引進:只有某些產業或職業允許引進。並對引進移工數量加以限制,但逐步調整。
  5. 時間限制:初期規定2年,得展延1年,後改為3年,得展延3年。目前時間限制為12年,最後
  6. 以延長為14年(但最終不能延長超過15年,防止移工可以領取勞保年金)。
  7. 廠工與家庭看護工分別對待:看護工不適用勞基法,台灣又未制定保障家事勞動的法制,使得家庭看護工的處境非常糟。

上述移工政策的特質使得台灣的移工政策實際上具有濃厚的奴工制度的色彩。勞資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等。

這種允許對於移工採取非人待遇的做法會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一個很壞的影響:當我們可以把社會中某一個群體不當成人來對待,並習以為常;之後我們也就可能會對其他的少數群體如東南亞配偶、大陸配偶、大陸學生都給予差別待遇。甚至對台灣社會的弱勢團體如勞工、原住民等也可以差別對待,大家都逐漸可以接受。如果我們放任這樣的做法繼續發展下去,台灣社會勢必將會不斷向下沉淪。

幸好台灣有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這樣的社運團體一直在捍衛移工者的權益。今天我們很高興看到列夫特文化公司拍攝「無主之子」這部描寫移工與無國籍子女處境的影片,尤其他們在拍攝本片時,編劇親自前往國際勞工協會及宜蘭漁工協會做田野調查訪談,導演更是非常細緻與批判地呈現這些底層的生命故事。過去十多年來,台灣已經拍攝了多部以移工為主題的影片,但我想無主之子無疑是水準最高、批判性最強的一部影片。感謝列夫特用文化行動的方式,打開台灣人民的視野,敲醒我們的良知。希望台灣社會不要再繼續沉淪下去了。

劇照來源:列夫特文化。

發佈日期:2020/06/22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