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趙剛教授出版了《主體狀態——雜文散論於歷史、文學與社會理論之間》一書,書中彙集了他多年來的學術與思想歷程。在書中,作者認為:真正的普世性應在多方文明對話中誕生,而非西方霸權的產物。書中探討了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知識責任,以及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和第三世界,為學術與政治上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Read more
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今年7月,趙剛教授出版了《主體狀態——雜文散論於歷史、文學與社會理論之間》一書,書中彙集了他多年來的學術與思想歷程。在書中,作者認為:真正的普世性應在多方文明對話中誕生,而非西方霸權的產物。書中探討了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知識責任,以及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和第三世界,為學術與政治上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Read more
在過去四十年裡,巴西無地農民運動取得了顯著成就。儘管面臨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該運動憑借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組織策略,在國內外形成了強大團結,成為巴西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農民社會運動。 如今,人們認識到,農業改革不僅是無地者的需求,更是整個巴西社會的需求。本文總結了該運動的經驗,希望為全球農民運動提供借鑒。
Read more【譯者按】本文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政治系助理教授 Inés Valdez所撰。文章探討了2021年國會山莊騷亂與2024年3月凱伊橋倒塌事件之關聯,這兩件事怎樣反映帝國協議失敗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民粹浪潮。作者指出,西方民主國家的繁榮曾依賴資本與勞工的結盟,這種結盟是以對殖民地人民的剝削為基礎的;到了後殖民時代,這種剝削並未消失,而是演變成新的壓迫形式。
文章提出種族民粹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西方社會對後殖民秩序與全球化資本主義利益分配崩解所作出的反應。若要建立真正民主的世界,西方國家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思維,挑戰全球和國內的資本主義體制。
Read more
本文探討了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長期緊張關係,並指出美國對俄羅斯的敵對行為並未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在歷史上,西方曾多次透過烏克蘭入侵俄羅斯,導致幾千萬俄國人死亡。雖然美國曾承諾北約不會東擴,但這些承諾並未兌現,這進一步加劇了俄羅斯的安全憂慮。除此以外,作者亦批評美國對俄羅斯正當安全需求視而不見,並指責美國策劃烏克蘭政變,最終導致2022年俄烏戰爭。
Read more
《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龍邵瑞編著,2024年7月出版。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本書處理兩個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政治案件,龍邵瑞為台灣社會留下了珍貴無比的「左翼青春」樣貌。
Read more
本文由里昂第三大學教授暨巴黎第十大學研究員蘇哲安(Jon Solomon)所撰。作者認為,巴黎奧運會開幕典禮被視為西方幻覺日益陷入危機的象徵,典禮雖強調「自由」與「權利」,但實際上與共融理念背道而馳。這種矛盾源於西方幻覺中的自由概念——自我是查理運動後,法國的自由被潛在地賦予反伊斯蘭意涵,並且逐漸成為一種制度性的雙標。
Read more
本文作者認為喬治亞政府的政策反映出一種「避險中間派」的立場,即既不完全倒向俄羅斯,也不完全依賴西方,主要考慮國家利益。儘管喬治亞政府原則上仍致力於加入北約和歐盟,但對西方的信任已逐漸減弱,特別是在2008年喬俄戰爭後,美國未提供實質幫助。喬治亞人也質疑歐盟的承諾,認為入盟前景渺茫。喬治亞政策日益基於實用主義考量,並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尋求平衡。
Read more
日前委內瑞拉總統選舉正式結束,中華民國外交部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贏得三連任表示關切,並呼籲「委國馬杜洛政府尊重民主價值及委國人民依據其自由意志的選擇,以符合民主程序且透明方式回應人民與國際社會的質疑。」而在選舉結果公佈後,美國政府亦譴責選舉舞弊,聲稱結果不反映人民意願。然而在委內瑞拉的美國選舉觀察員則表示,選舉過程平和且透明,無舞弊跡象。到底為何選舉觀察員與西方媒體的理解有著如此大的落差?
Read more
本文作者為英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羅伯茨(Michael Roberts)。在中共「三中全會」後,中共領導人希望透過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性突破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並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支柱,推動經濟發展。作者認為,西方媒體與主流經濟學家卻不看好中國經濟,仍為中國持續陷入經濟困境。因此他以一系列的資訊圖表反駁這些觀點,更指出中國不僅碳排放強度降低,而且真正的經濟進步,是為人民生活帶來實質改善。
Read more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今年五月,提出了「加薩2035重建計劃」,包含港口、油管及鐵路等基礎設施項目。而早前(7/24)他在美國國會演講時亦闡述了他的「新加薩」願景。然而計劃背後的經濟邏輯讓人憂慮,會否對巴勒斯坦人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問題?而西方盟友們一直支持以色列以「自衛」名義持續轟炸加薩地區,更甚至將科技應用於軍事上,這些已經發生的事,不禁讓人擔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