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G. 凱利|黑色毛主義:紅色中國與黑人革命(上篇)

【編按】於東亞,社會對美國黑人運動的認知一般離不開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演說。然而,美國黑人解放鬥爭既並不能被簡化為幾位運動領袖或是幾場遊行抗議,也並不僅是局限美國以內的「平權運動」。美國黑人運動一直與第三世界解放息息相關;而其中,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革命更深受上世紀美國黑人運動者注目,毛主義從而一躍成為美國黑人解放鬥爭中其中一脈強大的傳統。於本文,美國黑人運動史學者D. G. 凱利將回顧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對黑人激進運動的影響。本文譯自《亞非:美國非裔與亞裔之革命政治及文化連帶》(Afro Asia: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Asian Americans)一書中“Black Like Mao: Red China & Black Revolution”一章。作者羅賓.D.G.凱利(Robin D. G. Kelley)任教於紐約大學歷史及非洲研究學部。本文轉載自《逆瀾》(CounterWave),感謝《逆瀾》提供。

Read more

黃子明│「斷路器」無法阻斷的選舉慾望

【編按】新加坡一度是新冠疫情防疫的模範,但隨著移工疫情爆發而破功。本文作者指出了控制疫情如何與政黨大選掛勾,而作為新加坡重要支撐的客工又如何被剝削與在疫情時如何被排除在外,凸顯了新加坡的政治與經濟問題。本文轉載自「Covid 19-跨界南島評論」,感謝授權轉載。作者黃子明為新加坡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德國文化遺產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新加坡文化史以及多元文化社會,著有《優影振天聲:牛車水百年文化歷程》一書。

Read more

吳他│「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對美國疫情的回應

【編按】5月25日,明尼蘇達州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跪壓7分鐘致死,直接引發該地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騷亂,抗議示威持續升級,已從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蔓延至全美接近20州。示威背後長期有著非裔美國人長期歷史以來面對不正義的憤怒。四月下旬RAMPANT網站邀請美國反種族主義運動者,共同參與一場關於疫情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圓桌討論,分析何以少數族裔的生命在新冠疫情之下顯得分外脆弱。由於過去歷史裡的深重壓迫和現今政策上的冷淡漠視,黑人的基本權益在全球性流行病的肆虐之下更為風雨飄搖。因結構性矛盾不得不承擔低薪工作的少數族裔無法承受不工作的損失,也沒有在家遠程工作和實現社會距離的特權;「種族隔離的嚴重程度」和「新冠致死率」之間的正相關十分觸目驚心,作者呼籲重新高揚「種族正義」。值得強調的是,少數族裔運動需要尋求更為廣泛的聯合,通過廣大被殖民者的緊密團結,為了社會中所有脆弱的群體而戰,才能最大限度地喚起政治能量。本文原載於「澎湃思想市場」公眾號,本文及圖片轉載自2020年6月1日保馬。

Read more

張翠容│黑歷史

【編按】Mikkel Bolt Rasmussen〈川普反革命:新自由主義的漫長危機與經濟問題法西斯化〉一文曾深刻地分析川普當選所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種族主義、經濟問題法西斯化如何共謀,既反應資本主義的危機,也指出為何危機帶來的是川普的右翼力量。近日美國一名非裔男子因白人警察過度執法而致死,在美國各地掀起抗議,種族矛盾繼前次Black Lives Matter之後再次爆發,背後是美國少數族裔與非裔族裔面對的歧視問題,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中,相對貧窮的非裔社區因為缺乏資源而受到巨大的衝擊。本文同樣地點出此次抗議與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社群面對的階級不公平與種族不正義,並指出即使黑奴和隔離政策取消了,但其後美國的社會政策仍充滿歧視性,這是美國的「黑歷史」。作者張翠容為知名記者,本文轉自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黃杰│疫情後的國際「新常態」

此次疫情對於國際社會從經濟的根本形態到國際關係的秩序的衝擊影響尤甚,可以說是開啟了一個「新常態」,而現在我們只是看到了這個「新常態」的開始。例如,供給側大斷鏈會否逆轉全球化的進程?各國或機構「忽然」都成為了凱恩斯主義者,以數萬億的救市計劃拯救危機中的資本主義,這會否改變新自由主義的操作方式?還有唯我獨尊(「美國優先」)的國族主義引致單邊主義的崛起,撼動了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這會否對多邊主義的協商構成挑戰?這些都是當前極為艱難、摸不清前路的一些問題,而疊加起來很有可能對世界的運作方式產生某種根本性的重構,形成一種疫後世界的「新常態」。

Read more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病毒告訴我們有能力的政府很重要

【編按】聲名卓著的諾貝爾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認為「川普經濟學」必定失敗,因為川普降低富人稅、放鬆金融與環境管制,坐視保護主義壯大,全都不利於社會公義。「人們應該從全球性的災難中學到教訓!」斯蒂格利茨期待,透過重新擬定社會契約,在更進步的資本主義中,重建一個個勇於承擔、法治自省的效能政府。而這正是疫情過後,人們最需要的重生力量。本文轉載自2020/5/7瘋範兒百家號。

Read more

大衛.哈維│面對新冠病毒的集體困境,我們需要集體地應對

【編按】大衛.哈維的這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西方左翼知識分子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中對歐美資本主義的最新思考。文章從1857年《大綱》出發,以馬克思對大機器體系和科學發展條件下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化的分析為指導,直指我們這個時代令人瞠目的技術創新與社會生產、階級鬥爭的新形式,最後,在這場全球危機中呼喚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的可能,「真正的個人主義、自由和解放的根源,是通過集體行動來滿足我們所有的需要」。當然,採取何種集體形式,達到什麼樣的自由(是哈維所說的六小時工作制還是「後浪」式的「自由探索」),只能由歷史做判斷。文中馬克思《大綱》文句並非標準譯文,有些譯法易致混淆,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88-110頁。原文 “We Need a Collective Response to the Collective Dilemma of Coronavirus” 刊於2020年4月24日Jacobin Magazine。中文翻譯刊登於城讀公眾號,本文轉載自保馬。

Read more

張泠│危機時刻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編按】美國近來在疫情之下發生了抗議「禁足令」的集會示威,雖然不乏經濟停滯導致生活艱困的原因,也有人更是為了個人生活的便利,如「我需要理髮」。紐約州立大學張泠老師在本文指出,在自由市場的推崇下,這種「個人主義」式的訴求往往被推崇為與「集體主義」的對立面,卻令人們沉湎於原子化的自我隔絕與虛幻的自由感,因而人們的共情能力普遍下降,對共同體的苦難缺乏了解甚至無動於衷。他進而主張人們應超越「個體」與「集體」的二元對立來關注未來,以全球視野和批判方法,同時意識到責任所在,積極地參與改變社會。這些行為對人們有益的同時,又不會危害個體的個性與多元性。本文原刊於「南峰山」公眾號,轉載自2020年5月1日保馬公眾號。

Read more

汪暉│革命者人格與勝利的哲學: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

【編按】後革命時代的政治是「去政治化的政治」,包括了政黨的「官僚化」、「去政治化」的現象,其中經濟主義佔上風,階級問題被懸置。尤其是,在以政黨政治為中心的政治體制陷入普遍危機的時代,不僅在國家範圍內,而且也在世界範圍內,從現實中已經存在的各種新因素、新條件中不斷地提出「怎麼辦?」的問題。今年是列寧誕辰150週年,列寧作為政黨的領袖,或者說政黨中「最具有凝聚力的要素」(葛蘭西語),曾經鼓舞和團結了政黨中的「普遍要素」,推動黨把握了形勢,動員了廣大的人民群眾走向革命道路。汪暉老師這篇文章中,將列寧置於「領袖–政黨–人民」的序列中展開思考,指出列寧所具備的「革命者人格」在推進政黨的自我更新、重建政黨與人民關係中發揮了巨大的能動性。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今天我們紀念列寧並重新回顧其政治遺產,絕不是為了倡導個人崇拜或個人作用,而是出於走向「未來」的需要,思索人民領袖如何在某些特定的時刻發揮關鍵作用,使領袖–政黨–人民之間形成緊密聯繫又互相促進的能動性關係。畢竟,真正的「現代君主」不是個人英雄,而只能是政黨本身,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原文登於《文化縱橫》,本文轉載自2020年4月23日保馬。

Read more

蔣暉|南非「一制兩國」的抗疫道路

【編按】4月20日WHO的記者會上,對於美國川普質疑WHO有所隱匿,WHO表明無任何隱匿且美國專家也參與其中,面對質疑,譚德賽更嚴肅地強調COVID-19是危險的,呼籲不要把問題簡化為數字,因為背後都是一個個生命,他指出,由於他來自的地方經歷過戰爭、貧窮、疾病,所以深刻地知道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他更批評,利用疫情來操作政治只是會惡化疫情,並呼籲,不管左中右,一國都應該一同合作,全球都應該團結起來,打擊共同的敵人,就是COVID-19。台灣社會認識WHO的框架,基本上是透過台灣能否加入國際公共衛生網絡以確認台灣缺乏認可的國家位置,近來的爭議,台灣政府與媒體輿論更延續著美(尤其是延著川普)中的對立框架,鮮少見到為何非洲領袖會支持譚德賽、為何過去批評譚德賽的專家會批評美國川普撤銷WHO資金作法的不智,以及為何G7反對美國取消資助的作法(卻被部分台灣媒體扭曲),還有Lady Gaga選擇支持譚等等的解釋。WHO有其問題,但是作為國際性的整合與建議平台,特別是對於公衛資源不足的許多非洲國家而言,卻是重要的國際支持機構,這也是為何此刻譚仍受到支持的原因之一。台灣媒體鮮少深度了解非洲與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狀態,本文所觀察的南非,政府於3月27日開始實施全國封鎖,作者蔣暉老師描述了南非社會中種族、階級、性別交織的矛盾,如何在疫情時加深了隔離,形成一國之內的兩個世界(貧與富)。帶著這樣的理解,或許4月20日譚德賽發言的意義,不僅是針對美國川普,也是對充滿矛盾與分裂對立的國家與社會,再次作出團結的呼籲。面對苦難,除了自己的傷痛,如何學習理解他人的痛楚並一起互助向前呢?原文刊登於觀察者網,本文轉載自2020年4月4日保馬微信公眾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