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琦 │ 《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

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在於把一個白色恐怖案件以盡可能詳細的方式還原(這在當前白色恐怖的論述和書籍多以個別受難者的故事為中心是完全不同的範式),更在於重建了1945年至1950年這段關鍵的歷史轉軌期的社會狀況。作者陳柏謙透過整理這段期間的勞資爭議和抗爭事件,雄辯地打破了過去認為戰後至戒嚴前缺乏勞工運動的迷思,進而去追問:當時台灣的社會矛盾究竟是「省籍衝突」還是「左右之爭」,可以說為當前的轉型正義注入了難得的階級視野和反思。

Read more

鍾喬 | 長河上的渡口──敬緬姚一葦老師

這裡書寫的是:一個文藝青年,在社會開啟騷動火花的1980年代初期,從島嶼的中部負笈北上;心中想的一方是,如何繼續戲劇碩士班的求學生涯;另一方卻是,決定放下寫詩的筆,跟著反抗運動者上街頭,在身體裡,翻轉著變革威權體制的行動想像,付諸執行時,以批評時政的文字與上街參與反抗的行動。多年以後,最終,導致的反思是:對於文化冷戰下的國家/社會/文化控管,開展了以戲劇的回響,做為某一程度文化行動的轉化與變身……。

這裡不是一篇論文,而是對師長啟蒙者的深切緬懷……。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圖片由作者提供)

Read more

【海潮智庫-反思戰爭論壇】烏克蘭現場實錄與反思:新冷戰的開端?

主持人:鍾秀梅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文學院教授)
主講人:張翠容 (戰地記者,國際政治評論人)
回應人:王顥中 (《苦勞網》採訪編輯,《冰角新聞》Podcast製作人)
時間:2022年6月18日(星期六),14h-17h
線上論壇:zoom 連線
加入 Zoom 會議:https://us02web.zoom.us/j/86798449046?pwd=RVozQ2lUa3BDdWRoek5UNGd5WGZ5dz09
會議ID:867 9984 9046
密碼:888226

主辦:海潮智庫 (Email:peacewave2022@gmail.com )
協辦: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學會、跨界文教基金會

Read more

黃紀蘇 │ 我為什麼關心臺灣

【編按】這幾年因著香港問題、疫情區隔,兩岸民間出現愈趨對立的言論,今年隨著俄烏戰爭,兩岸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類比,特別是從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來切入。本文是「臺灣左翼的兩個重要時刻」工作坊(2021年12月25 日)上的圓桌發言,作者黃紀蘇老師選擇嘗試從「心理結構」切入兩岸的問題,特別指出中國大陸想了解臺灣民眾,就應該瞭解日據時代以來的歷史對臺灣民眾內心世界的影響或塑造,並需要反省大陸現今普遍說不需要像臺灣學習的心態,重新回看自身的心靈史。黃紀蘇老師為學者、業餘劇作者,中國社科院退休職工,著有劇本《無政府主義者屬意外死亡,左派藝術家屬意中死亡》、《切.格瓦拉》、《我們走在大路上》、《貓和老鼠的故事》等。圖片來自網路和「臺灣左翼的兩個重要時刻」工作坊資料。 本文轉載自「謂無名」,感謝黃紀蘇老師授權。

Read more

Alain BROSSAt │ 「島嶼狂熱」的美麗

【編按】這是法國學者Alain Brossat於成功大學擔任玉山學者的演講主題之一,這篇文章以「島嶼」為「概念」,「島嶼」在一種既孤立又連結大陸及海洋的特性下,一方面處在自身之內的泡泡幻影,卻同時又是世界串聯的節點,這形成了「島嶼」因為海洋來延伸的主權狀態以及封閉的群體性,構成了當中的矛盾及問題。本文感謝Alain Brossat授權。圖取自維基百科「台灣」條目。

Read more

【台社論壇】探求新的兩岸思考空間:《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新書論壇

時間:2022年6月19日(日)14:00-17:2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HzWGp7wBC81foWFQ7
Zoom會議室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2085905939?pwd=OTZraEUzM25EdU1xektyZko1UEtvUT09
會議 ID:820 8590 5939(需密碼)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台灣史讀書會、新國際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名額有限,報名請早,以方便主辦單位統計*
*如有問題可洽:taishe.assembly@gmail.com,台社學會王宇婕秘書*

Read more

蔡志杰 │ 從黑暗中採掘光:洪瑞麟的礦工畫

洪瑞麟從黑暗中引入光、在坑道中採掘光,以光來彰顯勞動的神聖。他堅信,當我們穿透外衣之後,方能看見,耐苦、冒險、勇敢、素樸、率直、莊嚴,這些才是礦工們的本體,用洪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就是「將痛苦昇華為如此明淨的美感」(洪瑞麟1979)。而這樣的看穿與昇華、洪瑞麟礦工畫作如此對於勞動與勞動者的禮讚,皆是透過光的作用來達成。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供稿)

Read more

葉子婷、章羽、劉希 │ 從輝煌到衰敗,上海工人新村和新村裡的婦女都經歷了什麼?

【編按】在新國際前篇轉載的〈疫情下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婦女如何保衛社區〉一文中,訪談了葉子婷、章羽、劉希對於上海「工人新村」的觀察,她們看到「工人新村」的中老年阿姨們保留了集體主義的精神與生機,如何在疫情之下發揮了社區集體互助的作用。本文節選自三位作者的《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第七章《上海工人新村裡的平凡故事》,這篇文章書寫了工人新村普通中老年阿姨們的故事與研究者對於城市化、集體主義、性別等議題的反思交相輝映。從這些故事,我們進入基層婦女的日常,找尋集體主義的遺產,反思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陰面。感謝人民食物主權與三位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疫情下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婦女如何保衛社區

【編按】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台灣媒體對於疫情,多著重在醫療相關政策,而對於這次上海疫情的報導,也多著重在「動態清零」下衍生的各種問題。然而,對於實際生活於其中的人來說,究竟怎麼應對、渡過難關呢?上海「工人新村」以及生活其中的中老年阿姨們是一個例子,「工人新村」保留了集體主義的精神與生機,在疫情之下發揮了社區集體互助的作用。1952年,隨著滬西工業區(現上海市普陀區)曹楊路鑼鼓喧天、汽笛長鳴,曹楊新村也成為上海第一個為專門為工人搭建的住所,為工人提供了享受愜意生活的場所,是社會主義中國工人翻身做主、生活質量提升的真實寫照。然而改革開放後,上海國有企業改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工人新村往日的風采已不復存在。工人新村逐漸「淪落」為繁華都市裡的老舊小區——居住條件差,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居住在工人新村的人們也往往被貼上「底層」或「貧困」的標籤。可當新冠疫情來臨時,你會發現,這些看似破敗的老舊小區絕不是「治理」的對象,而在其內部蘊含著強韌的集體主義精神與生機。面對疫情,工人新村裡的人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尤其是那些曾是工廠職工現在或下崗或退休的中老年阿姨們,她們挺身而出參與維護社區運行的各種工作,努力保衛著自己、家人及社區。她們的故事值得我們知曉與珍視,更值得我們的反思。本篇訪談來自《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一書三位作者葉子婷、章羽、劉希的觀察,感謝三位作者授權,這篇訪談轉載自人民食物主權,原登於第一財經,由第一財經記者佟鑫採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