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暉|南非「一制兩國」的抗疫道路

【編按】4月20日WHO的記者會上,對於美國川普質疑WHO有所隱匿,WHO表明無任何隱匿且美國專家也參與其中,面對質疑,譚德賽更嚴肅地強調COVID-19是危險的,呼籲不要把問題簡化為數字,因為背後都是一個個生命,他指出,由於他來自的地方經歷過戰爭、貧窮、疾病,所以深刻地知道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他更批評,利用疫情來操作政治只是會惡化疫情,並呼籲,不管左中右,一國都應該一同合作,全球都應該團結起來,打擊共同的敵人,就是COVID-19。台灣社會認識WHO的框架,基本上是透過台灣能否加入國際公共衛生網絡以確認台灣缺乏認可的國家位置,近來的爭議,台灣政府與媒體輿論更延續著美(尤其是延著川普)中的對立框架,鮮少見到為何非洲領袖會支持譚德賽、為何過去批評譚德賽的專家會批評美國川普撤銷WHO資金作法的不智,以及為何G7反對美國取消資助的作法(卻被部分台灣媒體扭曲),還有Lady Gaga選擇支持譚等等的解釋。WHO有其問題,但是作為國際性的整合與建議平台,特別是對於公衛資源不足的許多非洲國家而言,卻是重要的國際支持機構,這也是為何此刻譚仍受到支持的原因之一。台灣媒體鮮少深度了解非洲與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狀態,本文所觀察的南非,政府於3月27日開始實施全國封鎖,作者蔣暉老師描述了南非社會中種族、階級、性別交織的矛盾,如何在疫情時加深了隔離,形成一國之內的兩個世界(貧與富)。帶著這樣的理解,或許4月20日譚德賽發言的意義,不僅是針對美國川普,也是對充滿矛盾與分裂對立的國家與社會,再次作出團結的呼籲。面對苦難,除了自己的傷痛,如何學習理解他人的痛楚並一起互助向前呢?原文刊登於觀察者網,本文轉載自2020年4月4日保馬微信公眾號。

Read more

【活動宣傳】「高雄民間防疫聯盟」新聞採訪通知

因應新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發展,高雄成立「民間防疫聯盟」。

「高雄民間防疫聯盟」由在地醫師、學者、環境生態組織者、社運工作者……共同組成,首次記者會特緊急提出以下七大訴求:

1.封城兵推
2.增強檢疫能量
3.下放篩檢標準制定權
4.左營國軍全篩加抗體
5.診所停業加成給付
6.緊急進口快篩試劑
7.增設得來速檢疫站

時間:2020年4月22日(三)14:30
地點:高雄市政府 四維行政中心大門口
新聞聯絡人:蘇偉碩醫師 ,手機:0953601421

Read more

許準、齊菁博│面對新冠病毒,美國公衛體系為何一敗塗地?

【編按】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已有66萬人染病,3萬多人死亡。美國人痛心於這場幾乎成為國殤的災難,開始反思和追責。面對新冠病毒,美國公衛體係為何一敗塗地?本文作者美國霍華德大學經濟系許準教授,追溯了美國公衛歷史上潛伏著的種族主義原罪,分析了新自由主義時期的私有化改革的現實後果。當下抗疫,作者還為我們解答了一些疑惑,比如美國領導層為什麼沒把新冠當一回事?美國的媒體有沒有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紐約州長科莫,如何成了抗擊疫病的政治明星?本文原刊於人民食物主權論壇,本文轉載自2020年4月18日保馬微信公眾號。

Read more

吳苑慈│COVID-19 下的南半球:澳洲如何因應疫情大爆發

澳洲處理新冠狀肺炎是非常資本主義式的思考。澳洲總理的「回家演說」把外國醫護人員跟看護工,以及主要農場的勞動者,太平洋島民移工計畫的外國人撇除。這些人還能在此時對澳洲的必需產業做出貢獻,因此若從事採果業的太平洋季節性移工願意留下,可延期簽證從半年變1年。 但這樣的應變政策,遭到許多在野黨批評,它們認為這些政策只有考量到資本家以及中小企業的生計,對於澳洲大量的勞動力均長期仰賴於國際學生,背包客,季節性移工,難民,甚至有部分無簽證的移民來說,十分不公平。而所謂的緩慢行政效率,即使讓拿到永居身分後的救助金等待期減免,但審核的速度依舊讓許多人抱怨連連。

Read more

【新國際】台蘇抗疫視訊交流

時間:2020年或4月16日(四)10:00-11:3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三樓,3B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自從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舉世陷入「抗疫」的艱苦奮鬥當中,台海兩岸自也不例外,在「抗疫」的過程中,都付出了重大的努力,到目前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各自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委員會於2020年1月30日召開會議,宣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我們在1月31日即召開記者會,並發佈「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的呼籲」之連署,台灣醫界、政界、學界均有眾多人士連署響應。當時,連署文中第一條即提出:

「為了強化防疫工作,讓疫情早日得到控制,讓眾生免除恐懼,我們呼籲:由於台灣、大陸、香港、澳門四地在2003年均有防治SARS 的豐富經驗,建議共同規劃召開四地共同參與的會議,讓醫療專家和防疫學者得以交換經驗,共謀良方。曾經任職於台大醫院,也曾經擔任立法委員的高明見醫師,他在17年前的SARS 防治工作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建議由他擔任召集人,儘快召開四地防疫會議。」

此一呼籲普遍得到重視,大陸江蘇省方面首先承諾,願意與台灣就抗疫工作舉辦視訊交流。

江蘇前往湖北支援抗疫的人員高達3千多人,其中醫護就有2千8百多人,迄今,所有支援者實現「零感染」,而整個江蘇省的新冠患者救治達到「零死亡」的績效,其防疫、抗疫的能力,普受肯定。

Read more

東湖│那些年輕的朋友們

【作者按】我之前在公眾號「東湖聲音」寫過五篇「小巷十年配音」,甲乙丙丁戊,祝賀我和朋友常去的監獄酒吧開張十年。本來還想再寫一兩篇,其中一部分是準備寫我這三四年在巷子裡認識的一些新朋友。有些音樂我甚至都找好了,但是好像不知道怎麼下筆,遲遲未成。在經歷了這次疫情,尤其是經歷了在武漢的這些朋友積極組織和參與下的互助自救活動後,我想我現在可以寫了。坦率地說,這些年輕的朋友們,不僅狠狠地給了本該負起更多職責的人一記耳光,也給作為他們朋友的我自己好好上了一課。他們向我,也向所有對中國大陸青年多少「霧裡看花」的人們展示出了他們自己的關懷、聰明和力量。他們不全然是苦苦背著車貸房貸,因而忘記他人和社會的自私自利的一代;他們也不都是拼命消費,沈浸在「小確幸」中的自欺者;他們也不全是跟著威武的口號聲後,四面出擊的「小粉紅」。疫情中這些年輕人的樣子,或許才是眾多中國大陸年輕人真正的樣子。

Read more

岑建興│不被看見及被看見的身體:疫情下的大馬非公民群體

【作者按】針對全球疫情下的移民群體,意大利學者Sandro Mezzadra在其命名為《全球大流行期間自由移動會如何?》(What Happens to Freedom of Movement During a Pandemic)文章中,一針見血的形容各國移民群體所處的狀況——「移民體現了環繞著允許或拒絕自由行動中最為嚴峻的矛盾及張力」,他也進一步指出「在現今趨勢中,他們不意外的傾向成為最拘束性措施中的第一個目標。」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政府前日(4月7日)先後宣佈會開始調查各自國內移民群體的聚集處,也符合他所描述的狀況。放在馬來西亞脈絡下,正如正文中會提到的,早在大馬政府宣佈以前,就已有媒體及意見人士等,形容大馬人數眾多的移民群體為「防疫漏洞」。「防疫漏洞」的說法,指示了過往看不見/忽視的事物突然間被發現的過程。也因為如此,這期間提出的「防疫漏洞」說法,實際除了類似Sandro Mezzadra指的移民群體「流動性」矛盾而產生的偏見外,也同時是移民群體在過往「被看不見」及現在「被看見」的張力。然而,這種說法及其張力是去歷史化的,無視於過往眾多移民群體很大程度被排除在大馬醫療體系外。本文將依據筆者在大馬在疫情期間對國內移民群體措施做出描述,分析過往國家如果選擇性「看不見」移民群體的醫療權利,如今在疫情下反過來選擇性「看見」 移民群體醫療權利的過程。本文也會論述此過程除沒有真正利惠到國內移民群體外,也同時是污名的連續。除此之外,本文也嘗試連接到「歐洲哲學家吵翻天」的疫情期間生命政治討論,並指出必須要有更廣大的行動以爭取大馬國內移民群體的醫療權利。

Read more

PARIS MARX│國有化亞馬遜集團

【編案】隨著新冠疫情COVID-19在全球的爆發,各地城市紛紛透過居家隔離、「封城」、「封區」等方式,試圖減緩、阻絕病毒的擴散。然而物理上的隔絕之中,柴米油鹽這類生活資料仍需每日供應。在居民減少外出之餘,彈指之間即可完成的「電子商務」,成為疫情期間蓬勃成長的消費模式。其中亞馬遜集團(Amazon)更是今日全球電子商務的龍頭霸主。在這樣一個新形態消費行為的發展之中,本文作者Paris Marx提出:如同Amazon這樣龐大的,但是具備完整物流、供應體系的私人企業,應當將其「國有化」,結合政府單位的基礎設施與行政體系,將電子商務從純粹的商品購買,轉化為對弱勢群體社會照護與物資分配,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體制實現的可能性。作者Paris Marx,加拿大籍,社會主義作家與城市主義者(urbanist),部落格「 Radical Urbanist」寫手。曾於NBC、CBC、多倫多之星(Toronto Star)撰文。Paris Marx亦曾撰文批判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與伊隆‧馬斯科(Elon Musk)的太空計畫,只是更加劇當今社會的階級矛盾與分化,是一位相當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原文 “Nationalize Amazon” 刊登於2020年03年29雅各賓網。

Read more

東湖│瘟疫蔓延時回家

【作者按】我是在今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後,才猛然意識到這趟遠跨重洋的返回武漢之旅,其實本來只是為了回家過年。這樣的恍惚,和封城後差不多一個星期內武漢和中國大陸因疫情而發生的巨大變化衝擊著我,像一陣讓我無法睜眼的強風。但正因如此,我必須睜開雙眼,仔細看看我整個一月下半段所歷經的一切。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似乎並不極端,也不例外,從未經歷過的所有震顫,都浸潤在日常的點滴中。今天,分布全球各地的60多萬人已感染新冠肺炎,他們和更多人一道在各自的日常中經受著劇烈顛簸。但我想,我這個「特地」趕回家的普通武漢人,在疫情全球爆發的初始,在既是風暴之眼又是自己故鄉的武漢所遭遇和感受到的,或許在今天仍然值得分享給大家。當全球疫情急速蔓延,分布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當武漢和中國大陸的很多人開始「喘口氣」,甚至有人覺得「厲害了我的國」時;當不少外國人,甚至是從來和中國大陸一衣帶水的港台朋友,開始熱議該如何給病毒冠名,能夠深深記住這場舉世大災,又或可以只是讓「批評」的目光轉到武漢和中國大陸上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點笨拙的記錄能超出僅僅私人記憶的範疇,哪怕只是一點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