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 Lindisfarne、Jonathan Neale │ 認識阿富汗:帝國、塔利班、窮人、女權

【編按】911紐約雙子星事件地有著紀念碑,媒體哀悼著20年前的悲劇,提醒著親人與愛人的逝世。然而才在不久前,美國結束了長達20年佔領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這片大地仍正在經歷的苦難與掙扎,戰爭留下的傷害已被淡忘、也沒有紀念(因為苦難仍是進行式),僅剩媒體上阿富汗人民逃難的奇觀(更諷刺的是,911的哀悼已經取代了奇觀)。如同其他戰亂與災害,以及超過一年以上的疫情,第三世界往往只是第一世界的一個註腳,甚至什麼都不是。

「我認為問題在於我們是在與這個國家的人民作戰。我們不是在與恐怖分子作戰,我們是在與那些真正生活在那裡、並且不喜歡我們出現在那裡的人們作戰。」

911中的他者:塔利班,是報導中的恐怖份子,奇觀式的逃難更加強了這樣的印象,然而美國軍隊以近乎宣告失敗的樣貌撤出後,塔利班於數日內奪取全國政權而收尾,世界媒體嘩然,社交媒體也眾說紛紜。關於阿富汗,關於塔利班,我們有很多疑問:塔利班在阿富汗是否有民眾基礎,有怎樣的民眾基礎?塔利班反抗美國佔領,是進步的力量嗎?又如何看待塔利班在性別問題上的立場?

Nancy Lindisfarne和Jonathan Neale是深耕阿富汗社會的兩位人類學者。他們以毫不留情的態度批判美國佔領帶來的災難,指出「拯救阿富汗婦女」的說辭被廣泛用於為美國佔領辯護,實質上導致了女權主義的悲劇。他們以同情的筆觸描述歷經43年內外戰爭的阿富汗民眾對和平和發展的渴望。更讓人讚賞的是,他們從阿富汗底層民眾的視角,分析為什麼多數民眾站在了塔利班這一邊,描述了塔利班自身(1996-2001執政)在過去2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兩位作者並不簡單地歌頌或譴責,而是釐清歷史脈絡,既把握歷史的、現實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又毫不猶疑地表明自己批判或同情的立場。

我們提出商榷的是,兩位作者認為美國的20年佔領,以此種方式終結,會使得美國民眾對美帝國有深刻反思。這或許有些太樂觀了。儘管如此,這篇長文對我們認識阿富汗有非凡的參考價值。

(本文翻譯轉載自人民食物主權,編按第一段為新國際所加,感謝人民食物主權授權轉載。)

翻譯│侯怡 阿菜 於同 丁卯
責編│丁卯
後台編輯│童話

Read more

【人權十日譚】之二 │《人權與和平》對話錄:川普的外交遊戲傷害了誰?── 西撒哈拉做為台灣的借鏡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遊戲中,台灣是否就只不過是其手中的一張牌?在殘酷的外交牌局中,台灣將會面臨什麼下場?

時間: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晚上 19h-21h3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3A會議室
主談:
Alain Brossat (法國哲學家,交通大學特聘玉山學者)
Juan Alberto Ruiz Casado (西班牙學者,知識網站《隱形的戰艦》(https://invisiblearmada.web.nctu.edu.tw/ )主編)
主持:林深靖(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 召集人)
主辦:無國界人權觀察團;協辦:和平路線圖研究會

Read more

Juan Alberto Ruiz Casado│西撒哈拉作為台灣的借鏡

從撒哈拉的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聯想到,如果台灣繼續扮演美國帝國主義霸權遊戲中維持其在亞太地區主導地位的一張牌時,台灣將會面臨什麼下場。川普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在西撒哈拉的交易中扮演了仲介的角色,他替這項交易所做的可笑辯解中就提到,從摩洛哥的力量與撒哈拉幾乎沒有機會抵抗來看,摩洛哥對西撒哈拉的主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局勢是否在東亞也似曾相識?

(原文標題為 “Western Sahara as a metaphor for Taiwan”,刊登於2020年12月14日的Invisible Armada(隱形戰艦),感謝作者授權翻譯轉載。作者Juan是西班牙學者,現為交通大學博士生,同時是《隱形戰艦》主編。)

Read more

陳映真社會實踐講演│陳映真談國民黨、「黨外」與美國的關係 (一)

【編案】2020年11月22日,是左翼作家陳映真先生逝世四週年的日子。同時也是臺灣社運團體上街「秋鬥」的日子。本次秋鬥有各種訴求,其中「萊(毒)豬」的食安疑慮,是大眾最為關心的議題。

「萊(毒)豬」進口事件引起的社會爭議、輿論撻伐,也具體的呈現了當前政權受制於美國的殖民性。此次「秋鬥」因國民黨的動員介入,造成社運團體內部不少的分歧。社運團體對藍、綠陣營,國、民兩黨的質疑,基本上是出於對他們相同的階級本質、親美的買辦性、反共的右傾性合理的批判。

歷史的看來,國、民兩黨政權跟美國的依附,也並非始於今日:1949年,國共內戰敗退來台的國民黨政權,因美國的扶持而得以延命至今,是眾所皆知的事。至於以「反國民黨」起家的黨外運動,自始亦與美國有牽扯不清的關係。

在映真先生逝世四週年的今日,人間學社特選刊先生於1989年2月19日,「黨外執政!黨外執政?」座談會中,「戰後國民黨與美國關係」發言。以為紀念,並向爭取社會公平的各方朋友,表示支持。

(本文轉載自人間學社臉書,感謝人間學社授權轉載)

Read more

孫璐璐│佩里.安德森論霸權與21世紀的國際體系

【編按】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臺灣社會也相當關注,雖然美國的東亞與國際佈局方向不會有重大的差異,但是策略的差異仍會牽動臺灣作為棋子的角色與東亞未來的和平發展,而部分臺灣社會民眾(包括一些自認進步的人士)之所以表態支持川普,主因是川普口頭上明顯的反中策略呼應了其對中的政治情感,而非川普代表的政治價值,相對地不支持川普與美國者,往往就被簡化為對立面,被扣上了「不愛臺灣」、「膠」等等標籤。臺灣社會因其歷史與地緣因素而有的親美反中政治情感及意識型態,很大地影響了自身如何理解美國的國際角色,並將此投射在美國的政治人物上。然而,當代國際體係正處於深刻的演變過程之中,而臺灣的角色也深刻受到牽動,臺灣是否有有別於依附美國的冷戰式理解呢?又如何理解國際體系轉變下,美國的霸權將迎來什麼樣的命運?大國之間的協調體係是否可能?各國發生針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抗是否可以除舊立新?本文透過理解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的思想,重新探索這些問題。本文發表於《國外理論動態》2019年第12期,本文轉載自6月27日保馬。

Read more

金寶瑜 │ 《中國革命的道路》作者序: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所看到的近四十年來美國左派的具體抗爭中,顯示出他們的力量相較於資產階級是多麼薄弱。儘管他們在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上,憑著正義感堅決反對美國資產階級的荒唐作為,但是整體來說,他們並無法對美國的資本主義提出有效的挑戰。美國的左派敗退到今天的樣子,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美國左派除了20世紀初期到中期短暫興起的工人運動之外,他們並沒有一套相對完整、得到多數工人支持的政治信念,更沒有真正能夠代表絕大多數工人階級根本利益、世界觀與政治主張的政黨。……反過來看,中國左派有自己的革命歷史。中國革命的歷史是無數前輩革命家與革命群眾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寫下來的,是我們極為珍貴的遺產。中國革命豐富的歷史經驗提供了世界各國左翼運動思考未來發展的依據。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將我所了解的中國解放後實行社會主義的歷史寫出來,好提供大家思考未來道路時做為參考。」

Read more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病毒告訴我們有能力的政府很重要

【編按】聲名卓著的諾貝爾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認為「川普經濟學」必定失敗,因為川普降低富人稅、放鬆金融與環境管制,坐視保護主義壯大,全都不利於社會公義。「人們應該從全球性的災難中學到教訓!」斯蒂格利茨期待,透過重新擬定社會契約,在更進步的資本主義中,重建一個個勇於承擔、法治自省的效能政府。而這正是疫情過後,人們最需要的重生力量。本文轉載自2020/5/7瘋範兒百家號。

Read more

張泠│危機時刻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編按】美國近來在疫情之下發生了抗議「禁足令」的集會示威,雖然不乏經濟停滯導致生活艱困的原因,也有人更是為了個人生活的便利,如「我需要理髮」。紐約州立大學張泠老師在本文指出,在自由市場的推崇下,這種「個人主義」式的訴求往往被推崇為與「集體主義」的對立面,卻令人們沉湎於原子化的自我隔絕與虛幻的自由感,因而人們的共情能力普遍下降,對共同體的苦難缺乏了解甚至無動於衷。他進而主張人們應超越「個體」與「集體」的二元對立來關注未來,以全球視野和批判方法,同時意識到責任所在,積極地參與改變社會。這些行為對人們有益的同時,又不會危害個體的個性與多元性。本文原刊於「南峰山」公眾號,轉載自2020年5月1日保馬公眾號。

Read more

許準、齊菁博│面對新冠病毒,美國公衛體系為何一敗塗地?

【編按】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已有66萬人染病,3萬多人死亡。美國人痛心於這場幾乎成為國殤的災難,開始反思和追責。面對新冠病毒,美國公衛體係為何一敗塗地?本文作者美國霍華德大學經濟系許準教授,追溯了美國公衛歷史上潛伏著的種族主義原罪,分析了新自由主義時期的私有化改革的現實後果。當下抗疫,作者還為我們解答了一些疑惑,比如美國領導層為什麼沒把新冠當一回事?美國的媒體有沒有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紐約州長科莫,如何成了抗擊疫病的政治明星?本文原刊於人民食物主權論壇,本文轉載自2020年4月18日保馬微信公眾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