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尼│《返校》、驅魔/招魂與幽靈經濟學

「由此,我們真正地瞭解《返校》的製作動機。表面上看,電影是設法驅除幽靈的嘗試,但實際上是一場招魂儀式。「自由、民主」與泰戈爾的詩,便是招魂的法術咒語。編導就像清明重陽的祭祀,希望駕馭這些鬼魅;《返校》變成一齣嚴格意義上的「改編」電影,因為要改寫歷史。但由於製作人員(包括電影的目標受眾)沒有勇氣如實觀照這段歷史、一切流於草草了事,那個時期的陰霾——未被理解為歷史的「記憶」——沒法被成功操縱,只會繼續糾纏下去。這種招魂戲法在現今相流行,人們妄想把不瞑目的幽靈充當扯線木偶,結果讓鬼魅般的記憶徘徊人間,揮之不去。
……
近年來,台灣當局陸續解禁戒嚴時期的官方資料,學界也持續搜索各地史料和總結新的史觀。史記的更迭,不僅是認識新出土史料和證據的機會,更重要是論者提供新的觀察角度,好讓我們爬櫛諸般多樣的史料;發現箇中不能消解的足跡,面對無法消腿的記憶幽靈,超渡在世者的執念。若《返校》的製作人能跳出「陰魂不散」的角度,不以招魂的手法改編歷史,轉用其他手法「擬仿」這段往事(重申:電影不能再現現實),或能鼓勵我們一改過去「不敢直視」、把昔日舊史視為恐怖冤鬼的態度,啟發人們勇敢地審視台灣戒嚴時期的歷史。」
(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

鍾喬│921大地震劫後餘生:石岡媽媽劇團《梨花心地》,訴說20年歲月若長河的旅程

(本文原載於《關鍵評論網》,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轉載)

1999年,921大地震,帶來巨大災難;卻也結了劇團的緣!歷經一年後的災區心靈重建,隔年,在石岡災區誕生了《石岡媽媽劇團》。於今,走過二十年歲月的一個農村社區劇場,將以戲碼:《梨花心地》訴說歲月若長河的旅程…。

Read more

鍾喬│劇場,革命與對話(全)

(本文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提供)

奧格斯特・波瓦(Augusto Boal)這個名子,在當下全球的劇場界,幾乎成了「民眾戲劇」的代表性稱呼。人們總是會問:「民眾戲劇如何被定義?」但,我們也都知道,一件充滿人的想像與現實交織而成的文化或藝術成品,當它被生硬的定義時,也就是失去真相探索的同時。也因此,在甚麼樣的特定時空與條件下,發展並生成朝向民眾為主體的戲劇,是訴說戲劇之於民眾的重點。

Read more

葉蔭聰|文化研究關鍵詞|外賣騎手——我們這個時代的「工人階級」?

據說,那位自焚的外賣騎手曾說過:「我不想活了,我活夠了,太累了」。我可以肯定,沒有人會因為被扣5000元工資而自焚,他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才不想活下去。如果湯普森還在生,他除了抗議新式的血汗工場外,他會去問,騎手的生活世界是怎樣?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丶生活丶家人及同伴?他們的道德世界是甚麽模樣?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工人?甚至他們是否覺得自己是「工人」?他們是否以及怎樣進行抗爭?外賣員的生涯到底觸碰到他甚麽生活及生命的底線所以不想活下去?在湯普森眼中,最卑微的人,也不是一顆任人棄之不顧的螺絲釘,他們不是對自己生活及生命毫無選擇的。

(作者葉蔭聰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著有《媒體識讀= Media Literacy》丶《直接行動》和《為當下懷舊: 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研究興趣包括城市研究丶當代中國研究;亦是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創辦人之一。本文轉載自「文化研究在香港」微信公眾號,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美霞|釣魚台教育工作讓保釣種子生根發芽

(本文轉載自《觀察》2020年12月第88期,作者陳美霞教授係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感謝《觀察》與作者授權)

2011年4月,為紀念保釣運動40周年,1970年代投身及關心保釣運動的一、兩百人在新竹清華大學齊聚一堂,回顧保釣歷史及其意義。當時,老保釣們反思保釣運動的傳承及影響時,顯露些許遺憾與焦慮。例如,林孝信認為相較於五四運動,海外保釣運動因為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生,所以貢獻較少;劉源俊說海外保釣運動無法成為台灣的文化運動,因為它沒有根據地;錢永祥也認為保釣運動遭到歷史斷層。

如今保釣運動已邁入50周年之際,我們這一群認同保釣、且認為台灣社會迫切需要汲取保釣歷史及精神的人,持續關注、思索老保釣10年前所憂慮的斷層問題,並願在此提出:唯有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保釣方能傳承與永續發展;我們也進一步主張:在台灣社會推動持久的釣魚台教育,方能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

Read more

何春蕤│眷村feat.性別

【作者按】這是2020年12月20日何春蕤在台中眷村文物館發表的短講,主辦單位是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作為眷村子弟外省第二代,面對眷村的物質消亡和逐漸明確的眷村文化保留行動,這篇發言企圖打開格局,跳出文物保存的懷舊框架,重新思考眷村更積極而活絡的歷史意義。謝謝中央大學李廣均教授在場的提點。本文轉載自2020年12月20日何春蕤論述資料庫,感謝作者授權授權轉載。

Read more

鍾喬│人間變革者:在思想、寫作與行動中

【編按】陳映真先生(1937年11月8日-2016年11月22日)離開我們四年了。在他的身前,有台北霓虹背後的幽暗後街,也有苗栗山間迴響的颯颯竹濤;在他的身後,是茫茫青天碧海,那條崎嶇蜿蜒的山路,依舊綿延向遠方。鍾喬老師〈人間變革者:在思想、寫作與行動中〉一文,紀念陳映真先生逝世四周年。在《人間》雜誌發行期間,陳映真先生和《人間》同仁們為了鄒族少年的遭際奔走疾呼,在鹿港反杜邦運動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時刻對社會邊緣人寄予關懷的注視;八十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疾馳呼嘯,摧枯拉朽,《人間》忠實地記述了時代巨輪轆轆碾壓下無言的車轍和泥濘的塵土。這份雜誌最後由於經濟原因終成絕響,陳映真先生遭到台灣當下社會刻意的冷落,是莫大的悲哀。鍾喬老師親受陳映真先生的教誨,在日後劇本創作中點燃陳映真先生思想的火種:理想主義的堅持,是俗世的鹽與光。作為傳燈者,「我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本文轉載自保馬,感謝鍾喬老師授權新國際刊登!

Read more

阿草│陸生作為不合時宜的景觀

「「陸生來台」從未發生過。並沒有一個先存的、本質的作為學生的陸生來到了台灣。而是兩岸的國家、國族在十年間創造著名為「陸生」的虛像或者說景觀。它凸顯的是政策,顯示的是民心,卻不能擁有自己的聲音和位置。」

(作者為境外生權益小組成員,感謝作者提供轉載)

Read more

戴錦華:面對充滿危機的世界,人文學是最好的解毒劑

「在世界範圍內,人文學的邊緣化都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我還是那句話,我覺得這不是中文系的悲哀,這是世界的悲哀。這樣一個被新技術革命、被大數據所掌控的世界,無疑是一個釀造危機而不提供解決方案的世界。我相信由中文系的各位同仁、未來學者們所堅持的人文學是最有可能有效的解毒劑。所以,如果說我期待什麼的話,我期待經由人文學,我們去想像未來和創造未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