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伶︱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讀顧德莎《驟雨之島》

在顧德莎短篇小說集《驟雨之島》裡,沒一棟房子保得住。

〈驟雨〉的伊娃慢慢積攢、起了五個會標起來的民宿,因為921倒了。
〈他和她〉,父親離去的家不敵921,地震家毀。
〈梔子花〉主角心儀的外遇對象,在西門町的店面失火。
〈六月雨〉非法蓋在農地上的染整廠排廢問題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主角香港人老闆,工廠就要倒了。(讀到這裡,我不禁想:港人老闆沒熬到蔡英文執政,蘇貞昌一任閣揆便先拍板農地工廠就地合法!)
〈孔雀腹語〉、〈樣品屋〉是樣品屋但被憤而燒毀了。
〈娜娃的小木屋〉最後被大水沖走了。

此外《驟雨之島》還有一夕之間的天搖地動,以及,各個故事中不是颱風要來了,就是颱風來了。且伴隨土石流。由此,小說取名《驟雨之島》。隔年吳明益出版《苦雨之地》,兩者實在三觀不同。

(作者為成大台文系博士候選人,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

鍾喬│記憶如何變身於劇場?《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再次登場

【前言】且讓我以冷戰/戒嚴國家暴力 在1950 年代以降的亞洲資本主義依附發展路途上,引用韓國釜山Arts Organization C 劇團的一席話,將時間彼岸的殺戮,帶到當下記憶如殘骸的每一瞬間,<變身>在劇場中……

殉難者的死亡不是遠方他者的死亡或是瞻望的死亡,而是我們的死亡,是我們的記憶,是應該一直被蘊含在我們生命當中息息相關的。死亡與生存像一雙手一樣走在一起,如同一首詩中的詩句:「花朵凋零,我也不曾忘記你。」(韓國 釜山 Arts Organization C. 發展中劇作:生與死 )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轉載)

Read more

吳舒潔│「第三世界」勞動主體的試探——《無主之子》觀後文

【編按】列夫特文化製作的《無主之子》,將於本日(7/12)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完結篇。本文作者指出,《無主之子》「細密編織起兩代外勞/移工(子一代是外勞嗎?)的人生故事。現實主義的敘事機制顯示出了對社會總體性的完整把握,幾乎每一個情節段落的推進,都引向了一條社會矛盾的線索,而整部電視劇,最終為我們繪製了一幅臺灣的社會生產機制如何賴以維繫的隱秘圖紙」。再次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秀蓮│選擇的條件──談電視劇「無主之子」

「列夫特文化拍攝的電視劇「無主之子」將在周日(6/28)在民視無線台播出,這應該是近年來,唯一一部以移工為主題登上無線電視台的電視劇。一年前該劇編劇在前期資料收集及田野調查時,來TIWA做過訪問,一年後看到成品其實很感動的,感動的點在於,該劇貼近事實,不煽情不說教,也未給出一個美好的答案。以移工作為故事主角的文化生產近年來算是邊緣議題裡的主流,從劇情片、紀錄片、小劇場甚至主流廣告,都大幅使用移工作為主題,但無主之子提出了不同的觀看視角,一個移工「看」台灣的視角。」

Read more

黃德北│從全球化下的移工看《無主之子》

【編按】民視《無主之子》改編自真實社會現象與事件,藉由無國籍孤兒(移工之子)的故事來呈現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以貼近底層的視角,呈現「無國籍的新台灣之子」的生命歷程。《無主之子》試映與座談會於6/16(二)於台北影業舉辦,與談者之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黃德北教授也透過此片,指出台灣移工制度的問題以及《無主之子》電視劇的意義。《無主之子》將於6/28 起,每週日晚間十點,共計上中下三集,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原文刊於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

鍾喬│《無主之子》:聚焦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反映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連帶關係

「《無主之子》是一部描述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的影片。父親為越南移工,最早身分是海上漁工,因備受歧視與欺瞞之苦,失手在海上動了撈魚鏟子,砍向漁船雇主,成了逃跑越勞;她認識的漁市販賣魚貨的女子,後來成為他非正式狀態下的妻子,雙雙步上逃跑鄉間,在地下工廠及裝貨生產線上勞動的男女工,並且生下一子,即自始至終失落身分的《無主之子》。……透過這部影片,這位移工的飄盪年少,多少意味著發展價值觀浸漫下的台灣,較多是民間相對人道對待貧困中無望的移工,讓他們在溺斃前一刻,攀到一根浮木。(影片中的建築商夫婦即是典型案例)。然則,在國家檢視的系統控制中,卻必須排除任何認同的差異性。這是這部影片的民眾性與美學性,在與社會生產關係發生碰撞時,所激出的火花。」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活動宣傳】⽂藝與社會實踐──電影《無主之⼦》座談會

■ 主辦單位:列夫特⽂化,台灣電影⽂化資產保存協會,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
■ 時間:2020 年6 ⽉16 ⽇(⼆) 16:40-18:00
■ 地點:台北影業(台北市內湖區堤頂⼤道⼀段221 號4 樓播映廳)
■ 主持人:台灣電影⽂化資產保存協會顧問 王蘋
■ 與談⼈:
⼀、《無主之⼦》的創作理念——總製作⼈ ⿈志翔,導演/編劇 簡學彬
⼆、從逃逸外勞到無國籍孤兒──台灣國際勞⼯協會 陳秀蓮
三、全球化下的移⼯──世新⼤學社發所所⻑ ⿈德北
四、⽂藝實踐與社會改造——《新國際》召集⼈ 林深靖,差事劇團 鍾喬
■ 備註:
1. 現場備有茶⽔、點⼼。
2. 防疫期間請戴⼝罩,配合現場⼈員量體溫進場。

Read more

李亞橋│資本主義的未來圖景:《神秘雲商城》的企業與勞資關係想像

《神秘雲商城》是一部描寫未來世界美國大型企業發展樣貌的反烏托邦小說。這部著作在資本主義大企業的未來想像之上,透過三個不同位階的人的思考與活動,構築了這部精彩的著作,思考未來大企業發展下其他異質與反抗的聲音。此外,這部作品也可提供台灣勞工文學日後創作與發展的思考。台灣的勞工文學創作數量較少,在文學技巧與內容的豐富程度上,也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現今已進入二十一世紀,近年來台灣的勞工文學越來越強調自身特定行業與專業技術的書寫。這些作品或許可以使讀者一窺台灣勞工的部分工作領域與生活經驗,但勞工文學如果要強調「文學」本身,就勢必面臨文學內容與技巧的深化,而《神秘雲商城》的翻譯本出來,也正是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藉此重新思考未來台灣勞工文學創作的可能途徑。

Read more

許仁豪│革命詩人破壁而來《戲中壁》

「《戲中壁》改編自鍾喬自己寫於1995年的同名小說。演出《戲中壁》卻不以寫實方式說書,演員時而扮演時而面對觀眾陳述,反覆出入腳色與時代,頻繁進出情節與現場,在營造時代氛圍的寫實基調下,又一再讓觀眾無法入戲。……《戲中壁》基本上保留了宋非我台語廣播劇《土地公遊台灣》的史實,此劇針砭終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民不聊生社會現象,說明了左翼劇人從反日殖政府到反新威權政府,一貫批判國家機器暴力的安那其(anarchy)精神。」

Read more

郭力昕:從紀錄片走進「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灣社會(上)

關於政治/學運/社運或抗爭的影像作品,記錄的介入或抽離,本無一定的方法,但看主題或現場的需要。但在台灣政治社會的語境下,冷靜抽離一些的觀察和記錄距離,會比熱情投入被記錄者的情境或情緒中,來得更有必要些。一方面,以全然認同、欣賞、甚至投射慾望到被記錄者的狀態,很容易成為記錄對象價值上的啦啦隊或宣傳者,從而喪失了紀錄片的提問能力。更重要的是,討論政治的紀錄片,目的不在複製、強化特定的國族主義情緒,而是要提供觀眾思考任何集體情緒背後隱含的問題。(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原文發表於國家電影中心2019年電影年鑑,感謝作者同意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