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杰 │ 從黑暗中採掘光:洪瑞麟的礦工畫

洪瑞麟從黑暗中引入光、在坑道中採掘光,以光來彰顯勞動的神聖。他堅信,當我們穿透外衣之後,方能看見,耐苦、冒險、勇敢、素樸、率直、莊嚴,這些才是礦工們的本體,用洪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就是「將痛苦昇華為如此明淨的美感」(洪瑞麟1979)。而這樣的看穿與昇華、洪瑞麟礦工畫作如此對於勞動與勞動者的禮讚,皆是透過光的作用來達成。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供稿)

Read more

林深靖 │ 見鬼的春天

三月花開,燦爛鮮血迸裂,
未融的淨白雪地,倉皇雜沓的足跡,
坦克沉重結群,押送緩緩後退的路樹,
枯寒枝枒上,覆蓋著奶奶紫豔的頭巾,
剛剛爬上來的鮮嫩綠芽,在爆破聲中顫抖。
……

(【編按】這首詩發表於「阿能沙龍:『耕耘春天』詩會」。詩會於3月19日週六下午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

Read more

蔡志杰 │ 金智英的長輩們:我看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

《我親愛的朋友們》2016年在韓國播出時,趙南柱的暢銷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尚未出版,可這齣電視劇就像預告一般,率先揭示了稍後金智英的橫空出世。看過《我親愛的朋友們》就會知道,這根本是金智英的長輩們的故事。以下我就用自己的方式,來說說其中幾名長輩的故事。

Read more

蔡志杰 │ 勞力密集服務業的海選建教生過程:我看《失去青春的孩子》

(本文原發表於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刊物《工議》第七十四期,2021年12月出刊,作者蔡志杰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一群家庭經濟狀況及學業表現不佳的青年,試圖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來開展自己的職涯人生、衝破經濟困頓的牢籠,但勞動條件的低劣,卻使得許多人在半途就離隊另覓途徑,而維持在隊伍中的人,也不保證能夠真正習得一技之長。教育及就業體制的安排,從一開始就預設了,甚麼樣家庭出身的青年該去建教班,該去製造業生產線與服務業現場,從事最為基本但也最不被認為有價值的直接生產與服務工作。建教人生一如大社會人生,都是金字塔式的設定,建教合作中的權力與利益結構,只不過是大社會的權力與利益結構之縮影。」

Read more

李亞橋│陳柏惟罷免案及其後:人民主體空間的限縮與重啟的可能

【編按】陳柏惟被罷免,中二選區近期各黨推選補選人員,加上年底的公投,這些過程中,政治人物言開必稱以人民為主,可是究竟人民主體的空間在哪?這篇文章從陳柏惟的罷免爭議談起,指出現今台灣政治的問題仍以統獨的形式鑲嵌中美的國際角力之局中,而陳柏維罷免案的戰場便由這樣的「政治─歷史」的條件所決定,當中人民主體的空間不斷地遭受壓縮。最後,這篇文章透過了紀傑克,以及洪席耶「塑造『無分之分』者的權力」,思考在這樣的政治狀態下,「人民主體」的可能性會是什麼?

Read more

朱高正│而今舉國皆沉醉,何處千秋翰墨林 :與余英時先生商榷「民主」與「民族主義」

【編按】 有「台灣第一民主戰艦」的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離開人世。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被譽為「文化史泰斗」的余英時也早於2021年8月1日過世。朱高正在1996年有過一篇批判余英時的奇文,登載在當年的《歷史月刊》。於今回顧此文,對照於後來的歷史發展,朱高正的論辯與洞見,更見其深刻。

Read more

餘一文│《魷魚游戲》:為了活下去的「失敗者」們

【編按】《魷魚游戲》吸引了全球的關注,除了節奏明快的戲劇張力,更將新自由主義的殘酷競爭,化為由韓國童年遊戲改成的奇觀式生存遊戲。本文對照了「大逃殺」系列,特別指出《魷魚游戲》裡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無論你是誰,都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大家機會平等,當中更融入了投票制度,讓玩家在知情狀況下,能以一人一票決定去留,「自由選擇」選擇留下或退出遊戲。就在看似「人人機會平等」、「票票等值」下,生存從來就考驗著這種虛擬的孤立式的個人主義式自由,所謂平等只是抽象的形式平等,無視人之間像是體能、經驗的不平等。尤其,當玩家登出遊戲後,現實的絕望比遊戲的死亡卻更令人無法承受,他們再次主動自願進入遊戲中,凸顯了新自由主義的暴力並非僅透過暴力脅迫,更多是剝奪選擇後利用虛擬的成功幻想與弱弱相殘,讓人「主動選擇」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新自由主義的虛擬「平等」與「自由」。本文轉載自2021-10-17澎湃新聞,感謝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