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政府

鍾喬|光州書寫 之一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為南韓54歲作家韓江,她也同時為南韓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本文作者鍾喬老師從韓江小說《少年來了》談起,書中描寫1980年光州事件中犧牲的少年,他們的死亡象徵救贖與無盡的影響。光州事件發生於5月18日,市民和學生為反對軍事獨裁而抗爭,但遭到武力鎮壓,導致許多人死傷。作者透過這段歷史,展現了青春的犧牲和生命的無常。文章進一步探討了南北韓分界與冷戰的遺跡,並將光州事件與台灣的「白色恐怖」相提並論,強調這些歷史事件對東亞地區的深遠影響,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痛苦記憶。

Read more

黃文源|記葉盛吉殉難後,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遺孀─郭淑姿及其家屬的獄外之囚

本文作者黃文源於成大台灣文學系博士班肄業,並為野薑花公民協會前理事,原文刊於風傳媒,新國際獲作者授權轉載。這篇文章聚焦於白色恐怖期間,葉盛吉的家屬和其他受難者家屬如何在「獄外之囚」的生活中掙扎。1950年葉盛吉被捕,並於同年11月29日殉難,遺下剛出生的兒子葉光毅。其遺孀郭淑姿在丈夫過世後,面對著深刻的心理與生活壓力。郭淑姿的日記記錄了她的悲痛,對時局的憤懣,以及身為單親母親的堅韌。面對丈夫殉難,她選擇堅持活下來,撫養兒子光毅並尋求心靈的慰藉。除了郭淑姿,許多受難者家屬如許強的家人,也因政治背景受到不公平對待。文章藉由日記與訪談資料,描繪這些人在白色恐怖下艱難求存的故事,反映了他們的悲傷與不屈不撓的意志。

Read more

鍾喬、鄭文琦、吳其育|返回「歷史斷面」:與鍾喬談文化冷戰、後殖民與「墾殖」

本文原刊於白浪雜誌《墾殖世》計劃專欄,獲作者授權轉載。該專欄初衷是叩問「帝國」和「工業基礎設施」如何創造新生態條件,引發人類世的家園生態議題。訪問導演的動機,一來是受訪者鍾喬長期從事劇場工作,具有獨特劇場美學和左翼土地意識,參與九二一受災戶成立的石崗媽媽劇團地方社區的培力(empowerment)工作。然而,我們也發現某些容易遭到環境衝擊的淺山地帶往往與其所關注的客家族群在歷史文本中,傾向移住、開墾的領域範圍有關。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聆聽鍾喬的意見,是否能從複合性的視野提供一些具有歷史向度的觀點,讓我們思考移民、土地、文學或劇場藝術如何交互闡連(articulate)。

Read more

傅大為|一路向前行——2023台灣反戰聲明的緣起、迴響、與探問未來

本文原刊於風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至新國際。文章探討這一年多以來,發展工作網路發展的路徑。自2023年3月20日發表反戰聲明以來,該聲明經過多方討論和批評,特別是對美國操控台灣的批判,引發社會關注和學術界的支持。隨後,反戰工作網絡逐步擴展,推動多場研討會和出版活動,並與國際左翼團體合作,為台灣反戰運動帶來新的視角和連結。儘管反戰力量仍然微弱,該運動在台灣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及巴勒斯坦問題等議題。

Read more

陳崇真|尋找他們的墓碑

文章曾獲第四屆金沙書院散文獎佳作,內容描述作者2022年參與白色恐怖紀錄片製作時,幫政治受難人趙英魁在六張犁棄葬區尋找難友墓碑,過程中回憶起自己在眷村成長的經歷,並在後來發現趙英魁感念已逝難友的背後原因,跨越生死與歲月的情誼,令人動容。作者在文中表示,眷村爺爺奶奶們的故事,趙英魁與犧牲難友們的故事,在他身上相互交迭。

Read more

鍾喬|《告別——到南方去》的召喚

在2023年,鍾喬受邀前往釜山「空間劇場」進行與切‧格瓦拉有關的讀劇工作坊,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次經歷成為《告別:到南方去》的創作契機。該劇將於2024年9月於釜山演出,隨後也將在台北登場,邀請觀眾一起思索南方這一象徵著變革與新生的旅程。本文由鍾喬所撰,講述了這次創作背後的一些概念。

Read more

鍾喬 | 時間中,飄搖的一粒米──記楊儒門

二林,昔日是蔗農對抗日本殖民的土地與生產剝削;現今,2000年以後,轉為資本國際化的WTO傾銷盤剝稻農。在《白米不是炸彈》一書中,獄中的楊儒門曾透過大力聲援她的楊祖珺,邀約李應章在廈門的兒子——李克世先生寫了一篇堪稱傳世的序言。其中一席話如是抄寫,表達對李先生真知灼見的敬意,這句話如下:《二林事件》的領導者李應章也好,《白米炸彈事件》的白米客楊儒門也罷,其共性就是為民請命。

Read more

盧荻 | 普世價值與「普世價值政治」

盧荻老師指出,無論是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普世價值,或是更高一層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本身是值得和應該追求的目標。從負面角度看,僅以價值審視和要求現實,進而要依靠世界霸權將之付諸行動那就是普世價值政治,其結果往往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而社會主義者要有比資產階級普世價值更高的追求,不能停留在對資產階級普世主義簡單的批判。

Read more

龍紹瑞 | 代序:六十五歲感想

今年7月《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正式出版,並於8月17日在平行空間舉行了新書發佈會。本文為該書的代序,獲作者授權轉載。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了自己六十五歲的人生感想。他提到從兒童時期起,就感到台灣社會的普遍觀念是:對美國崇拜,對中國自卑。在對歷史有進一步認識後,作者了解到中國近代的復興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並實事求是地肯定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對民族復興的貢獻。最後,龍紹瑞批判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並對民進黨的親美媚日政策表示不滿。他相信中國的復興將改變全球格局,並呼籲中國人勇於承擔歷史使命。

Read more

吳舒潔 | 和人民一起思想:陳映真的「認識論斷裂」與1980年代台灣的「民眾」問題 

陳映真在1980年代圍繞「民眾」問題的系統思考,可以視作一場認識論斷裂。以「民眾」這一概念為核心,陳映真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左翼思想話語,從1960年代青年時期的左翼理想主義邁入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從關注第三世界的問題到投身於民眾的文化實踐,陳映真打通文學、科學與政治這三個領域之間的聯繫,構建了一個整體性的歷史分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