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為|一路向前行——2023台灣反戰聲明的緣起、迴響、與探問未來

【編按】本文原刊於風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至新國際。文章探討這一年多以來,發展工作網路發展的路徑。自2023年3月20日發表反戰聲明以來,該聲明經過多方討論和批評,特別是對美國操控台灣的批判,引發社會關注和學術界的支持。隨後,反戰工作網絡逐步擴展,推動多場研討會和出版活動,並與國際左翼團體合作,為台灣反戰運動帶來新的視角和連結。儘管反戰力量仍然微弱,該運動在台灣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及巴勒斯坦問題等議題。

2024年9月13日的今天,我們反戰工作網絡回到台大校友會館,為了這一兩年多來的台灣反戰的論述、論戰、與翻譯,一共出版了六本電子書,凡五百多頁,舉辦一個新書發表的記者會。我們這樣的一路走來,有時前後顛簸、有時大步疾行,我們走的怎麼樣、走了多遠?一些國內外的朋友也常問及,我們從去年的反戰聲明前後,又是如何開始的?有了哪些迴響、還有反戰的未來又是如何?這篇「一路向前行」的短文,就是要簡短回答這些問題,是個一個小回顧、也是一個向前深深的凝視。

一年半以前,2023年的3月20日,筆者還有盧倩儀、馮建三、郭力昕4人在台大校友會館開記者會,發表了我們的反戰聲明(目前有蘇哲安的英文翻譯、鈴木啓史的日文翻譯)。這篇反戰聲明,當然不是從無到有突然爆發,而是有個一兩年的醞釀期。2022是個國際多事的一年,首先是俄國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繼而是美國眾議院主席裴洛西,在中共不斷警告、美國官方不支持的背景下,悍然來台,而蔡英文政府也大陣仗接待。如此就引起了中共對台的圍台軍演,同時對台海四周發射飛彈警告,過去兩岸習以為常的海峽中線就此正式消失。在這個過程中,當然台灣與烏克蘭的危機比較,那一地是上最危險的地方,就不斷地在國內與國際上出現與討論。

同年夏初,我因為正在準備撰寫「基進知識分子」的專書,杭士基是我心目中「基進知識分子」的典型,故而籌備了一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杭士基(Chomsky)」的座談會,有許多朋友參與,特別是後來反戰聲明的另三位朋友也都積極參加了那個座談會(全文後發表於《傳播文化與政治》16期)。也因此,透過了那個座談會的多方熱烈討論,我們更熟悉了杭士基等人多年來對國際政治的分析,也更熟練了對當今東亞局勢的觀察。而更早,盧倩儀就已經出版了Surviving Democracy (2020)一書,為深入批判近年來的歐美新自由主義,奠下了基礎。所以很自然的,我們不會接受以美國官方為主導的世界局勢架構,也不會接受一切以美國白宮為馬首是瞻的台灣政府觀點。當然我們四人過去在台灣也都習於進行社會與環境批判,甚至曾長期投入反對台灣威權政府的社會運動,包括推動在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的台灣反戰論述,以及之後在台灣2003年積極推動第二次美伊戰爭的世界性反戰運動。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22年年底的美國與歐洲等地也發起了左翼的反戰運動,我們也都看到了,此時盧倩儀就建議我們也寫一點台灣的反戰文字來呼應,我也建議何不就開一個記者會,後來就由馮建三與盧倩儀來起草,郭和我再加入增色與討論,於是在2023年3月有了我們反戰聲明的初稿。同時,我們也開始尋求這個反戰聲明的連署,但在這尋求的過程中,我們的草稿也被外流,馬上引起了綠營裡不少人士的反彈。大致而言,這個反彈是因為這個聲明質疑美國企圖把台灣當作反中的棋子,質疑民進黨政府完全倒向美國、並自願作棋子來換取美國的保護,但我們卻沒有批判中國,也要求中國反戰。同時雖然我們不能原諒俄國侵略烏克蘭,但卻要追溯美國透過烏克蘭在挑釁俄國、跨越俄國紅線的後冷戰歷史,就如同美國近年來帶頭,並透過台灣以「抗中保台」不斷去挑釁中國─後者其實是促成中共對台常進行文攻武嚇的重要原因。

2022年俄烏戰爭,俄軍空襲造成烏克蘭平民慘重傷亡(AP)

正因為反彈,所以綠營及其許多網路打手,在我們開記者會之前就已經在臉書、報章、網路上開始圍剿攻擊我們,但這反而引起了社會不少的注意,讓不少人認真閱讀我們的聲明。同時,我們的連署也獲得學界一些重量級學者的支持,其中還包括列名去年連署單的講座教授,在今年倒成功地當選中研院院士,沒有受到圍剿的波及。另外當然還包括一些私下支持但卻不便公開連署的不少年輕學者或學界主管。這些連署,自然增強了我們反戰聲明的聲勢。第一波我們的學界連署,扣掉後來噤聲的一些朋友,有37人,後來再加上第二、三、四等波的連署,到2023年的夏天,總共有八九十人的連署,包括約十位左右的在台國際學者(他們也熱心地要將反戰聲明翻譯成英文,並協助刊登於東亞國際期刊Positions),但以台灣學術界的連署人為主。

在這個後續的發展中,我們從原本的四人反戰工作小組,擴大組成了一個反戰工作網絡(簡稱工作網絡),我們加緊為文投稿報章雜誌,論述台灣的反戰、強調避戰而不是備戰、要與中國交流溝通而非處處抹黑、並加強我們對國際左翼的世界政治局勢、還有東亞地緣政治的認識。同時,也有反戰朋友主動為文來支援我們的反戰聲明,如風傳媒的主筆室、如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以及苦勞網的朋友等,另外還有國際朋友如蘇哲安、黃維幸等人的遙相呼應。另方面,我們也在東亞的韓、日、沖繩、香港、乃至中國大陸,包括在美國東西兩岸等地,廣為交流,尋求可以支援與結盟的朋友,並且接受國際團體(如美國的VFP: Veteran for Peace)的訪談與交流、還有參與東亞的反戰和平各種論壇(如韓國的International Strategy Center,日本的AALA: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的論壇)。這些國際反戰和平運動的朋友,常常主動問我們說他們可以如何幫助我們?而非台灣的口頭禪 “Taiwan can help!”。例如美國VFP領袖之一的黃民有,就曾寫一封長信「致台灣和平運動的一封信」,充滿各種國際相關資訊與反戰知識,後譯成中文在台灣發表(收在我們電子書《國際反戰譯文選》)

反戰學者傅大為、盧倩儀、馮建三、郭力昕4位學者從2023年3月共同發布《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等四大訴求的反戰聲明後,2024年3月舉行周年記者會展示六本電子書成果。(反戰學者提供)

因為支援我們反戰聲明的朋友以在學術界為多,所以我們工作網絡後來辦的一些活動,也較重視思想突破、觀念發展的活動,包括舉辦戰爭與和平工作坊、並與學界合作舉辦兩岸文化工作坊等。同時還積極出版書籍,如馮建三精彩的《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2024)巨著、連署人張小虹異軍突起的《止戰》(2024)。筆者也對後者發表書評於《中外》、並在兩岸通行的《思想》雜誌中討論國際左翼與反戰(收在我們電子書《兩岸與美國》),並經營討論兩岸三地問題的「中立台灣」論述(最近發表於《傳播文化與政治》19期)。這些努力,大致是希望在台灣人文學界建構一個深化的反戰論述。當然另方面,我們也加入工作網絡中有社運傾向朋友的活動,如數次聲援被英美政治迫害的Wikileak主持人阿桑傑(Assange)、數次聲援巴勒斯坦受難人民,包括到美國在台協會(AIT)抗議美國不斷提供以色列武器作種族屠殺,也支援台灣的工人運動與青年學生的質疑活動(因為民進黨政府服從美國的要求:增加兵源、大學畢業生重新要服一年的兵役)。

另外在一些反戰論戰方面,有幾次初步的交鋒,也引起廣泛的注意。如台灣的公視(Public TV)與綠營辯論,並批評公視報導不公,請看盧倩儀被廣為流傳的「『反戰學者太天真』或有幾分道理」,另外還有郭力昕辯駁《斐姨所思》的「黨同伐異」、吳永毅銳利質疑青平台基金會的文字(前三文收在我們電子書《製造共識》)。至於筆者回覆汪浩的公開信、以及馮建三對黎蝸藤所謂「挺俄四醜」的回應,則收在我們電子書《反戰主張》。

回到我們反戰工作網絡最近的重要成果,這個反戰新書發表會的主題。它就是把我們過去在各地發表的反戰論述、還有許多的反戰翻譯集結起來,出版了前面已不斷提到的六本反戰電子書(請進入網頁並自由下載https://sites.google.com/view/antiwar2024/) : 《反戰主張》、《製造共識》、《兩岸與美國》、《俄烏戰爭》、《帝國主義》、《國際反戰譯文選》共六冊,而其中以我們的反戰譯文選的份量最大。因為台灣媒體一面倒向美國,且多年來美國的文化霸權在台灣影響深遠,左派與工運的勢力在台灣也不盛,所以台灣非常缺乏國際左翼的觀點,以及二戰以來以美帝為主導、特別是舊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歷史知識。在目前的反戰譯文選裡面我們有37篇翻譯,而且之後我們更透過朋友的幫助,又增加了約80篇翻譯。這一百多篇的翻譯,可說是個小型的國際左翼翻譯事業,我們已經廣為散發,希望有助於台灣在當今東亞、世界局勢下的另類觀點的發展。另外,遺漏在我們目前第一波反戰電子書之外,特別是關於批判美國與以色列的加薩種族滅絕議題的,周世瑀、吳永毅、盧倩儀等響噹噹的文章都還頗有一些不及收入。

2024年9月1日。在迪爾巴拉(Deir Al-Balah)一家醫院的停屍間,巴勒斯坦人哀悼一名在以色列轟炸加薩走廊時喪生的家人。(美聯社)

回顧從2023春天到今天,我們台灣的反戰活動已經走了超過一年半,雖然有些累積與串聯,但我們的力量仍然十分微小,對台灣公領域、人文社會文化場域的影響力仍然十分不足,畢竟時間尚短,且我們工作網絡的許多朋友大部分仍忙於正職。去年年底台灣大選,民進黨在政治上成為雙少數(總統得票率、國會席位),如此倒有機會讓我們反戰與和平運動在台灣有較大的政治與論述空間。雖然主導的民進黨近來不斷透過司法檢調來攻擊台灣第三政治勢力─民眾黨,但卻不一定能如其所願。總之,不論我們未來如何發展,對兩岸三地(台、中、美)未來發展的關注與研究,包括不斷去注意國際左翼論述、乃至分析美帝國圍堵與敵視中國的行動以及中國大陸的反擊,並針對去年十月以來以色列與美國對加薩巴勒斯坦人種族滅絕行動的批判,以及重新去理解香港近年來衝突發展的意義,都將是我們不斷向前行,並廣泛尋求同盟與交流的方向。

(此文緣起於筆者最近參加日本東京AALA論壇,對台灣「反戰聲明」近兩年來歷史的說明與討論的草稿修改而來)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