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讚煌│青春無悔的保釣歲月

【編按】2020年6月,石垣市議會再次提出更名議案,擬將釣魚臺列嶼更名為「登野城尖閣」,釣魚臺教育協會、台灣釣魚臺光復會、中華保釣協會共同發起,台灣十多個團體聚集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前,抗議石垣市意圖更改釣魚臺列嶼之名稱。然而,台灣的社會似乎遺忘了「保釣運動」的意義。作者為老保釣,從個人的生命經歷簡短記錄下其參與「保釣」的歷程,讓讀者看到保釣運動於左翼與民族上的意義,以及讓讀者一窺左派如何從保釣走向「統運」與如何在美串連的經歷。《新國際》特別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

趙慶雲│陸生中斷來台,是誰之過?

「日前,教育部在宣布各國境外舊生全面解禁來台後,又突然髮夾彎說要「排除陸生」,原因是「兩岸情勢」,再次顯示討論陸生問題不可能迴避政治,只談人權,否則解不了兩岸的結。
……
在陸生中斷來台之前,陸客已經不來了,下一步是影響的是台商嗎?與其簡單歸咎於大陸的政策收緊,不如好好反思兩岸形勢何以至此,正視一下台灣社會對大陸到底是什麼態度。只是意識形態對立可能還有解,民族情感沒有了也還有得討論,都不把對方當人看了,缺乏基本尊重還不時辱罵詆毀,還要厚臉皮交流下去不尷尬嗎? 要我說,暫停陸生來台,台灣方面的責任比較大。只是,多數台灣人應該也不會介意這件事情就是了。」

Read more

王智明│教育平權,全數回台

【編按】8月5日,台灣教育部宣佈對境外生解禁,讓境外生返台就學,然而就在宣佈解禁的記者會上,教育部官員神祕離席3分鐘,隨後改口解禁對象並不包含陸生,陸委會稍後的聲明更讓陸生不解。8月7日上午,境外生權益小組以「天價檢疫費用,境外生難以負擔!政治凌駕學權,教育自主堪憂!」為主題,在教育部召開記者會,批評教育部排除陸生的開放政策是政治凌駕學生權利,沒有符合基於教育專業的自主判斷。同時,記者會也指出現行作法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特別是目前存在的境外生入境檢疫費用過高問題(例如將近三四萬元的隔離住宿費用),呼籲教育部給出解決方案。本文為作者於記者會發言稿,作者為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何步正│憶老友,王曉波

「新大學網站多次聚談餐會,曉波出席,依然好辯,品性五十多年不變,是很率直可愛的性格。近多年來,顏元叔、李永平、陳少廷、王拓、楊國樞、蘇慶黎都先後仙去。近日,王曉波老友也揮手去也,不勝唏噓,謹記。反正,不知道是那一天之後,大家見面的時間,多的是。」

(本文原刊於2020年8月3日《新大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李亞橋│南鐵徵收案7月20至23日抗爭側記

南鐵案可說是當下台灣民主危機的一個縮影,也是台灣社會運動困境的一環。一個國家或政府,如果是藉由犧牲百姓的福祉、讓社會內部公民互相輾軋,甚或以各種看似強調「公共利益」卻實際上迫害在地居民與環境的開發、迫遷,藉此來換取自身利益與施政績效,那麼它同樣不會是一個好的政府。如果說社會運動阻撓民進黨政府執政與施政而被視為「不識大體」,社運者更該堅持下去,我們要更勇敢地繼續「不識大體」下去!
(作者為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Read more

蔡依伶︱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讀顧德莎《驟雨之島》

在顧德莎短篇小說集《驟雨之島》裡,沒一棟房子保得住。

〈驟雨〉的伊娃慢慢積攢、起了五個會標起來的民宿,因為921倒了。
〈他和她〉,父親離去的家不敵921,地震家毀。
〈梔子花〉主角心儀的外遇對象,在西門町的店面失火。
〈六月雨〉非法蓋在農地上的染整廠排廢問題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主角香港人老闆,工廠就要倒了。(讀到這裡,我不禁想:港人老闆沒熬到蔡英文執政,蘇貞昌一任閣揆便先拍板農地工廠就地合法!)
〈孔雀腹語〉、〈樣品屋〉是樣品屋但被憤而燒毀了。
〈娜娃的小木屋〉最後被大水沖走了。

此外《驟雨之島》還有一夕之間的天搖地動,以及,各個故事中不是颱風要來了,就是颱風來了。且伴隨土石流。由此,小說取名《驟雨之島》。隔年吳明益出版《苦雨之地》,兩者實在三觀不同。

(作者為成大台文系博士候選人,感謝作者供稿)

Read more

蘇哲安│短評葉蔭聰〈直面香港這場「不知節制」的運動〉

〈直面香港這場「不知節制」的運動〉(以下簡稱〈直面「不知」〉)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葉蔭聰試圖總結運動相關評論的共同預設與盲點,提出一些可以突破瓶頸的新穎觀點,幫助我們在一個充滿未知的轉型時代裡找出方向(恰好與本文的宗旨頗類似)。問題是,〈直面「不知」〉一文採取的突破法竟然就是劃出一份回歸過去――傳統現代性政治哲學的路線圖。

Read more

武當山|對不起,我的「含中量」有點高

「期許我們能夠從這些事件中提取新的期望,像是更警醒(拒絕遺忘)每一個時代的排外邏輯,以找到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和社會裡、歷史裡、文化裡、現實裡、地理空間裡、世界裡的歧義共處──就像目前整個世界必須聯合起來,找到與陌生病毒的相處之道,才能逐步回到原本生活的步調。而不是自顧自地活在虛假的、隨政客與媒體操弄,因恐懼而搖擺的被害者處境裡。」

(本文為《文化研究》學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舉辦的「新冠肺炎下的兩岸移動」論壇的一系列文章。前兩篇分別為:孫賀︱何以解怨:一個「前陸生」的「後陆生」體悟;以及朱凌毅|無用的兩岸關係。本文原刊於2020年6月18日《文化研究》學刊網頁,感謝《文化研究》學刊與作者武當山授權轉載。)

Read more

鍾喬│記憶如何變身於劇場?《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再次登場

【前言】且讓我以冷戰/戒嚴國家暴力 在1950 年代以降的亞洲資本主義依附發展路途上,引用韓國釜山Arts Organization C 劇團的一席話,將時間彼岸的殺戮,帶到當下記憶如殘骸的每一瞬間,<變身>在劇場中……

殉難者的死亡不是遠方他者的死亡或是瞻望的死亡,而是我們的死亡,是我們的記憶,是應該一直被蘊含在我們生命當中息息相關的。死亡與生存像一雙手一樣走在一起,如同一首詩中的詩句:「花朵凋零,我也不曾忘記你。」(韓國 釜山 Arts Organization C. 發展中劇作:生與死 )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供稿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