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és Valdez | 撥開帝國掐著民主的手:以反帝路線擺脫危機

【譯者按】本文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政治系助理教授 Inés Valdez所撰。文章探討了2021年國會山莊騷亂與2024年3月凱伊橋倒塌事件之關聯,這兩件事怎樣反映帝國協議失敗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民粹浪潮。作者指出,西方民主國家的繁榮曾依賴資本與勞工的結盟,這種結盟是以對殖民地人民的剝削為基礎的;到了後殖民時代,這種剝削並未消失,而是演變成新的壓迫形式。

文章提出種族民粹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西方社會對後殖民秩序與全球化資本主義利益分配崩解所作出的反應。若要建立真正民主的世界,西方國家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思維,挑戰全球和國內的資本主義體制。

Read more

吳舒潔│「第三世界」勞動主體的試探——《無主之子》觀後文

【編按】列夫特文化製作的《無主之子》,將於本日(7/12)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完結篇。本文作者指出,《無主之子》「細密編織起兩代外勞/移工(子一代是外勞嗎?)的人生故事。現實主義的敘事機制顯示出了對社會總體性的完整把握,幾乎每一個情節段落的推進,都引向了一條社會矛盾的線索,而整部電視劇,最終為我們繪製了一幅臺灣的社會生產機制如何賴以維繫的隱秘圖紙」。再次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秀蓮│選擇的條件──談電視劇「無主之子」

「列夫特文化拍攝的電視劇「無主之子」將在周日(6/28)在民視無線台播出,這應該是近年來,唯一一部以移工為主題登上無線電視台的電視劇。一年前該劇編劇在前期資料收集及田野調查時,來TIWA做過訪問,一年後看到成品其實很感動的,感動的點在於,該劇貼近事實,不煽情不說教,也未給出一個美好的答案。以移工作為故事主角的文化生產近年來算是邊緣議題裡的主流,從劇情片、紀錄片、小劇場甚至主流廣告,都大幅使用移工作為主題,但無主之子提出了不同的觀看視角,一個移工「看」台灣的視角。」

Read more

黃德北│從全球化下的移工看《無主之子》

【編按】民視《無主之子》改編自真實社會現象與事件,藉由無國籍孤兒(移工之子)的故事來呈現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以貼近底層的視角,呈現「無國籍的新台灣之子」的生命歷程。《無主之子》試映與座談會於6/16(二)於台北影業舉辦,與談者之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黃德北教授也透過此片,指出台灣移工制度的問題以及《無主之子》電視劇的意義。《無主之子》將於6/28 起,每週日晚間十點,共計上中下三集,於民視無線台播出。原文刊於作者臉書,感謝作者提供。

Read more

鍾喬│《無主之子》:聚焦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反映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連帶關係

「《無主之子》是一部描述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的影片。父親為越南移工,最早身分是海上漁工,因備受歧視與欺瞞之苦,失手在海上動了撈魚鏟子,砍向漁船雇主,成了逃跑越勞;她認識的漁市販賣魚貨的女子,後來成為他非正式狀態下的妻子,雙雙步上逃跑鄉間,在地下工廠及裝貨生產線上勞動的男女工,並且生下一子,即自始至終失落身分的《無主之子》。……透過這部影片,這位移工的飄盪年少,多少意味著發展價值觀浸漫下的台灣,較多是民間相對人道對待貧困中無望的移工,讓他們在溺斃前一刻,攀到一根浮木。(影片中的建築商夫婦即是典型案例)。然則,在國家檢視的系統控制中,卻必須排除任何認同的差異性。這是這部影片的民眾性與美學性,在與社會生產關係發生碰撞時,所激出的火花。」
(本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活動宣傳】⽂藝與社會實踐──電影《無主之⼦》座談會

■ 主辦單位:列夫特⽂化,台灣電影⽂化資產保存協會,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
■ 時間:2020 年6 ⽉16 ⽇(⼆) 16:40-18:00
■ 地點:台北影業(台北市內湖區堤頂⼤道⼀段221 號4 樓播映廳)
■ 主持人:台灣電影⽂化資產保存協會顧問 王蘋
■ 與談⼈:
⼀、《無主之⼦》的創作理念——總製作⼈ ⿈志翔,導演/編劇 簡學彬
⼆、從逃逸外勞到無國籍孤兒──台灣國際勞⼯協會 陳秀蓮
三、全球化下的移⼯──世新⼤學社發所所⻑ ⿈德北
四、⽂藝實踐與社會改造——《新國際》召集⼈ 林深靖,差事劇團 鍾喬
■ 備註:
1. 現場備有茶⽔、點⼼。
2. 防疫期間請戴⼝罩,配合現場⼈員量體溫進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