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良|昨日韓國,明日台灣?民進黨內心是警總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教師,文章獲作者授權刊於新國際。文章藉由探討意大利哲學家阿岡本及德國法學家卡爾·施密特的「例外狀態」理論在台灣政治中的應用及影響。施密特提出「敵我劃分」是國家主權的核心,主權者能藉例外狀態創生法律,並以戰爭法權統合人民。此思想被某些「以獨為裁」的台灣學者及政黨借用,用以批判戒嚴時期,又作為建構國族政治的工具,形成一種「整型正義」與「政治動員武器」。

作者批評民進黨在國家安全名義下,可能滑向濫用例外狀態權力的風險,類似韓國戒嚴時期的恐怖處境。此模式將敵我劃分擴大至政治異端,形成「政治裹挾的人民」,以情感操弄及外部地緣政治支持維繫內部統治。他提醒,當例外狀態的決斷被朋黨與媒體操控,恐將帶來民間壓制、軍警服從與在野反撲無力的局面,最終可能複製南韓戒嚴的教訓,成為台灣的明日噩夢。

Read more

鍾喬|光州書寫 之一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為南韓54歲作家韓江,她也同時為南韓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本文作者鍾喬老師從韓江小說《少年來了》談起,書中描寫1980年光州事件中犧牲的少年,他們的死亡象徵救贖與無盡的影響。光州事件發生於5月18日,市民和學生為反對軍事獨裁而抗爭,但遭到武力鎮壓,導致許多人死傷。作者透過這段歷史,展現了青春的犧牲和生命的無常。文章進一步探討了南北韓分界與冷戰的遺跡,並將光州事件與台灣的「白色恐怖」相提並論,強調這些歷史事件對東亞地區的深遠影響,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痛苦記憶。

Read more

鍾喬│【紀念韓國「光州事件」】光州,母親之河

【編按】5月18日是韓國「五.一八光州事件」爆發41周年,本文作者鍾喬老師回憶起與韓國友人參觀南北軍事分界線、祭拜光州民主受難墓園、支持光州畫家藝術創作的種種,發現南韓與台灣共享著「白色恐怖」政治迫害的斑斑血痕,並指出當代韓國在數次民主化運動中已然衝決「親美」的桎梏,而台灣依舊延宕於國族主義所虛構的悲情符號之中。面對這樣的現狀,鍾喬老師創作《子夜天使》等「民眾戲劇」,引入在「光州事件」中犧牲的年輕詩人金南棟的詩歌,將台灣與光州並置為冷戰/戒嚴結構下,第三世界被犧牲體系的重要一環,以期穿透長期籠罩東亞的反共冷戰陰雲。在商業化市場化無孔不入的今天,「光州」既是一條拖曳自歷史巷道深處揮之不去的「影子」,也是溫暖鮮活引導人民走向未來的「母親」,如何將過去的苦難記憶和當下的複雜現實納為生命共同體,是東亞左翼同志不能忽視的責任。本文刊於保馬,感謝鍾喬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周鈗涏:我們之間的種族主義──武漢人與新型冠狀病毒

當危機發生時,社會中以鮮明的界線劃分你我的機制即將啟動,喚起敵對意識,割裂的力量將會起到強大的作用。 與全球化時代的超連結強度成正比,斬斷連結的反作用力也必然增強。 厭惡、歧視和排斥變得理所當然,種族主義的歧視將使得界線變得可視化和正當化。但是,我們有可能完全斷絕連結的關係嗎? 還有,如果我們是重視人權的社會,在面臨危機時,也不應該毫無思考地埋首在恐懼之中,而是應該想起鄰居遭逢的苦難,進一步思考建立連結的可能性。 截至2月11日,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病例在中國已破千例。首先,我要對受災最嚴重的湖北省地區,以及承受著苦難和死亡折磨的人們致上深切的哀悼。 於此同時,我也呼籲——我們不該只考慮自己的安全和安寧,不該嘲弄、厭惡和排斥身處痛苦中的他人,應該以維護作為共同體的生命為目標,科學地提出解決對策。並進而思考我們如何建立世界公民的連帶。 讓我們一邊疾呼武漢加油!一邊思考如何迎接新學期即將回來南韓的中國留學生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