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轉發】國際學人講座-ALAIN BROSSAT

本系列講座由玉山學者、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布洛薩(Alain Brossat)主講。電影不僅具藝術與娛樂功能,電影作為思考的機器會如何啟動我們的思考,這一系列講座,將以影片為觸發思考參照,規劃結合電影研究學者、跨領域學者專家共同研討辯論、發展電影哲學領域。解析電影對於群眾心理,對於整體社會精神現象的影響。

活動網頁:https://tsncku.com.tw

Read more

李亞橋│陳柏惟罷免案及其後:人民主體空間的限縮與重啟的可能

【編按】陳柏惟被罷免,中二選區近期各黨推選補選人員,加上年底的公投,這些過程中,政治人物言開必稱以人民為主,可是究竟人民主體的空間在哪?這篇文章從陳柏惟的罷免爭議談起,指出現今台灣政治的問題仍以統獨的形式鑲嵌中美的國際角力之局中,而陳柏維罷免案的戰場便由這樣的「政治─歷史」的條件所決定,當中人民主體的空間不斷地遭受壓縮。最後,這篇文章透過了紀傑克,以及洪席耶「塑造『無分之分』者的權力」,思考在這樣的政治狀態下,「人民主體」的可能性會是什麼?

Read more

朱高正│而今舉國皆沉醉,何處千秋翰墨林 :與余英時先生商榷「民主」與「民族主義」

【編按】 有「台灣第一民主戰艦」的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離開人世。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被譽為「文化史泰斗」的余英時也早於2021年8月1日過世。朱高正在1996年有過一篇批判余英時的奇文,登載在當年的《歷史月刊》。於今回顧此文,對照於後來的歷史發展,朱高正的論辯與洞見,更見其深刻。

Read more

Tatiana Cozzarelli & Otto Fors│柯林.鮑威爾:一個戰犯和帝國主義者

【譯按】2021年10月18日,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Collin Powell)因新冠肺炎併發症逝世,享年84歲。柯林.鮑威爾出身行伍,也是首位黑人國務卿,美國總統拜登於近期在公開場合悼念;台灣方面的新聞也用一定的篇幅報導此事,向這位「傑出的軍人外交家」表示哀悼。

然而,翻開柯林.鮑威爾生涯的「事蹟」,其一生作為,恰好是執行美國對第三世界一系列的侵略暴行:1960年的越戰、1980年尼加拉瓜內戰支持右翼軍隊、1989年入侵巴拿馬,以及1992年的伊拉克戰爭。左翼之聲的兩位報導者,Tatiana Cozzarelli 與Otto Fors,是紐約的中學教師,她們揭示了這段歷史紀錄,並指出「柯林.鮑威爾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他的亡故,我們無須哀悼。」

這篇報導嚴厲批判了柯林.鮑威爾,但作者也表示:柯林.鮑威爾作為帝國主義執行者,不會因為這個位置更換了一個「好人」,這些行為就會被改變,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語),這些國際行動,正是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的布局與影響;而這樣的一種制度是否還是世界政治必然的選擇,這些在全世界範圍內的鬥爭、反抗,都是需要不斷的認識以及提醒的。

原文網址:https://www.leftvoice.org/colin-powell-brought-diversity-to-war-crimes-and-imperialism-dont-mourn-his-death/

圖片來源:MSGT DON WETTERMAN, USA – This media is available in the holdings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cataloged under the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NAID) 6481483.

譯者:范振國

Read more

餘一文│《魷魚游戲》:為了活下去的「失敗者」們

【編按】《魷魚游戲》吸引了全球的關注,除了節奏明快的戲劇張力,更將新自由主義的殘酷競爭,化為由韓國童年遊戲改成的奇觀式生存遊戲。本文對照了「大逃殺」系列,特別指出《魷魚游戲》裡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無論你是誰,都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大家機會平等,當中更融入了投票制度,讓玩家在知情狀況下,能以一人一票決定去留,「自由選擇」選擇留下或退出遊戲。就在看似「人人機會平等」、「票票等值」下,生存從來就考驗著這種虛擬的孤立式的個人主義式自由,所謂平等只是抽象的形式平等,無視人之間像是體能、經驗的不平等。尤其,當玩家登出遊戲後,現實的絕望比遊戲的死亡卻更令人無法承受,他們再次主動自願進入遊戲中,凸顯了新自由主義的暴力並非僅透過暴力脅迫,更多是剝奪選擇後利用虛擬的成功幻想與弱弱相殘,讓人「主動選擇」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新自由主義的虛擬「平等」與「自由」。本文轉載自2021-10-17澎湃新聞,感謝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