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杰│從《血汗超商》到《萬能店員》:超商作為低薪過勞職場的縮影

(本文原發表於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刊物《工議》第七十三期,2021年9月出刊,作者蔡志杰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資本集團在門市所進行壓縮勞動成本與轉移雇主責任的舉動,在其他部門也會一樣採取,超商只是作為低薪過勞職場的縮影。當我們要探究零售業的勞動條件時,就必須放大將商品與服務的整個供應鏈都納進來看,這樣更能看清其商業模式,以及其中互相牽連的勞動關係。這就是筆者我在《血汗超商》序言中提到的,資本的集中化與勞動的破碎化同時發生的現象,或者說,資本的集中與壟斷,正是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加速進行的元凶,也是當代資本集團得以維繫獲利的重要途徑之一。

Read more

魏玓│死亡數字的意義

【作者按】上週參加了「大眾葬文化行動祭」活動,這個行動重新開啟(也可以說是解封)了疫情以來,關於生命、社會和政治的重要課題。關於這個行動祭,可以參考活動臉書專頁「大眾葬文化行動祭」 。為了紀念疫情以來死亡的八百多位國人,活動開闢了一個共創墓誌銘網頁,裡面有很多感人的文字:新冠Covid-19墓誌銘。我參與的是8/31晚上的座談場次,該場次主題是從蔣渭水的大眾葬紀錄片談疫情下的大眾葬,同時與談是老前輩也是我的老朋友井迎瑞教授,另外還有台大的廖咸浩教授。

「跟今天播放的蔣渭水大眾葬紀錄片相關,從我的專業出發,這次疫情爆發以來,我感受最深的,也最遺憾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是疫情資訊的官方壟斷與宣傳化。第二件是死亡與染疫者的去人性化(數字化)和無感化。」

(本文作者魏玓為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Wang Meiqin │ The Ongoing Mass Burial Cultural Action 大眾葬文化行動祭!

(WANG Meiqin 王美欽,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rt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USA)

Mass Burial is a contemporary reenactment of the historic public protest honoring the death of Jiang Weishui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s chief organizer Youngie Wuo promises this 9-day cultural action to be the most remarkable art event in Taiwan this year. Surely, it can be seen as a daring and illuminating example of Taiwan’s artivism (art + activism) that I have learnt during my past six-months’ field work in the island.

Read more

大眾葬文化行動小組-20210817新聞稿

悼念新冠疫情文化行動,要去汙名求真相。
追思亡者邀請民眾致意,不忘錯誤政策輕送生命。

本土新冠(covid-19)疫情自5月中爆發以來,累計已有821人染疫死亡。文化界人士與社會團體今(17)發起大眾葬文化行動祭,將自 8月28日下午14時起至9月5日,於 自由廣場 公開追思悼念新冠受難者。

covid-19網路墓誌銘 https://covid-19taiwan.info/

Read more

鍾喬│《戲中壁X》:以堪稱魔幻寫實的演出形式,書寫島嶼白色恐怖的共同記憶

(本文轉載自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提供)

「革命者選擇自己的死亡,是為了理想;卻為他劇本裡的主角,選擇了悲劇性的死亡。」

上述是《戲中壁X》這齣戲的核心命題;然則,這命題在戲劇中或現實裡,終究都只能是時間的長河裡,深入的探索,而不是命題的解答。

《戲中壁X》便是以此構想而誕生,而且加入一個核心的人物X。X是誰?他是寫這劇本的當代劇作家,和戲中的革命劇作家與戲劇人物,隔著一個平行或偶而交錯的時空,發生著類似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言的「共時性」對話。

Read more

陳瑩恩│訪談鍾秀梅:八〇年代後期的台灣農民運動

【編按】本訪談選自台灣國立交通大學陳瑩恩碩士學位論文《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民運動的人民民主路線:社運工作室與農民聯盟為線索》附錄部分。受訪者鍾秀梅現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她出身台灣美濃小農家庭;大一那年父親吸入農藥身亡,她自此離開校園,開始參與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等社會改造工作;其間受夏潮影響,曾參與(前方)雜誌編輯。90年初期,回到家鄉參與文化調查工作;92年開始,她組織鄉親對抗政府和財團粗暴規劃的「美濃水庫」;97年起赴香港、澳洲進修,直至取得社會人文博士回到台灣,旋即參與教育公共化運動,訴求「反對教育商品化,落實教育公共化,反對高學費政策」。曾著《發展主義批判》、《美濃鍾、宋兩家族客家婦女研究》、《尋找社會力》等書。本訪談梳理和討論了八〇年代後期台灣農運人民民主路線的實踐方法與思想內涵。聚焦點在於當時的社運工作室、農民聯盟(簡稱農盟)、民主學生聯盟(簡稱民學聯)在農運歷程的行動,及作為組織與行動基礎的歷史觀。本文轉載自食物天地人,也感謝鍾秀梅老師分享。

Read more

范振國│是科幻,是寓言,更是現實-推薦《人魔之城》

(本文原載於2021年6月24日兩岸犇報,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其實我不甚同意把志翔的書歸為「輕科幻」的分類,雖說這歸類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以為用「科幻寫實」來描繪,更符合志翔這本小說的本質。(當然這是仿效拉美的「魔幻寫實」之名,並且參考了此中巨將馬奎斯自稱:「我書裡的每一故事章節都有現實基礎」的名言,得到的靈感)。

志翔小說的寫實性,有左翼圈熟悉的資本帝國主義批判,藉懸疑情節的逐層剝落,掀開資本全球化時代,帝國主義在世界各地無惡不作並且日益精致的偽裝。……//

Read more

江迅│讀黃志翔 「未來之憶」 三部曲的首部超長篇小說《人魔之城》

作者企圖反映這種時代症候中的人性歧義,包括人們遭遇的夢、記憶、幻想、幻見、現實,也包括人們在大他者語境中的裂變,譬如蕭遙對自我的懷疑或肯認、安婷對真相的追尋與反挫、朱志揚對正義的追求與幻滅等。作者同時也想反映這時代症候中的意識形態偏見,例如後真相與假真相(如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主義),偽善與假神聖(如故事中的「和平展望會」)。作品並以此構築正、反、合辯證發展的敘事與書寫策略,譬如,首先建立讀者對朱志揚這警探的認同與代入感,再像剝洋葱似的,逐步剝開他對蕭遙的自居正義其實隱含不自覺的偏見,那才是最辛辣的內核。

小說的另一個重點是想反映美歐軍事工業複合體及其慾望驅力,就像故事中逐步浮現的「國際霍布斯主義」,類屬資本主義的極限化運動,這種軍工複合體及其代理人,以自由、民主、和平為名,實際的作為卻與之逆反,本質上就是反自由、反民主、反和平的利維坦巨獸,視戰爭為養分,且正悄悄推動全球範圍的帝國主義復興。

Read more

張宗坤│讀《未來之憶:人魔之城》

作為野百合那一代的文藝青年,在學運激情的中介之下,轉化自己所理解的實踐理想並付諸某種藝術表現形式,似乎已是某種時代使命的命定呼喚了。有些人直白不諱,另一些策略迂迴,還有些人的工作,則隨著生涯經歷的豐厚而漸變。

起筆自列夫特文化工作室甫成立的十年以前(2011),描繪距今五年以上的近未來,我們或許應該把《人魔之城》視為黃志翔另一次新的跨越。過去對黃志翔作品的印象,多半是更接近社會寫實的文類(近期如《日蝕遊戲》,早期如《望鄉》及其改編作《春梅》);本書卻定錨於2027年,是一本關於不久後時空的輕科幻小說。預言、想像與真實在此模糊了邊界,這個模糊的不連續地帶,自然令人好奇。

Read more

鍾喬│《惡水真相》:解密傳奇攝影師尤金史密斯與「水俁症」悲劇

(本文轉載自2021年5月13日《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本文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轉載)

終於,拍成電影了。這是在看到《惡水真相》電影預告時,心頭的一陣驚呼。當然,必得是劇情片;因為強尼戴普(Johnny Depp)飾演的尤金史密斯(E. Eugene Smith)這位報導攝影家,以聖徒的德性與修養,在主觀的執著中所成就的客觀留影,並帶有強烈自我譴責式的沉淪生活,根本上,幾乎沒有拍成紀錄影片的任何可能。

但,回到客觀的事實來看,《惡水真相》無疑是下得很好的電影名稱。因為,惡水如何帶來汙染,汙染如何讓人體在共同恐懼中,陷入疾病與死亡的威脅與苦慟中,這是人類世界在二戰以後,格外感受到的發展神話背後所帶來龐大代價。

這項代價,以攝影的真相暴露在世人面前,無疑以尤金史密斯於日本熊本縣小漁村中,拍攝 「水俁症」 事件,作為一種逼迫世人重新去面對:發展神話導致犧牲體系的龐大問題。尤有甚者,這不僅僅是涉及社會性介面的汙染照片故事;更深地,碰觸著人性深處的黑白與善惡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