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容│冤家宜解不宜結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文章修改版本,感謝作者授權)

「緬甸局勢發展似乎愈來愈複雜兇險,西方譴責政變,卻沒有多提昂山素姬,原「因可能在於二零一二年,緬甸若開邦發生屠殺羅興亞族群的暴行,昂氏卻不承認這是一場屠殺的態度。事實上,羅興亞族已成為缅甸的燙手芋,不僅成為國內一個計時炸彈,更嚴重影響國際形象,甚至招來美國對某些緬甸官員的制裁行動。

……

獨立後緬族人同羅興亞人其實曾有一段和平相處的日子,兩個民族矛盾突然白熱化,乃是在軍方放權的二零一一年後才發生,跟著便連歷史也搬出來,極盡煽動的能事,其目的就是挑動佛教界以護教之名,爭取僧侶站在軍方一邊,以圖重及壯大建軍方權力。因此,佛教界出現排斥穆斯林的極端主義,其實這與宗教無關,卻與種族及民族主義有關,而有時這又是統治者愛操弄的手段。」

Read more

崔之元|大合流.大悖論.大覺醒:理解美國政治的三本書

【編按】2021年1月20日,美國勉強完成了總統權力的和平移交,但華盛頓特區的國民警衛隊至少要到3月份才會撤出,其官方理由是為了確保2月8日美國參議院將開始的對特朗普的彈劾的平穩進行。對已經卸任的總統還進行彈劾,雖然在合憲性上很有爭議,但其政治含義是不讓特朗普今後再有參政機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特朗普的7400萬支持者選民對美國政治的未來走向的作用。無論我們的價值立場如何,理解特朗普支持者的訴求,對研究美國政治和國際關係均有重大意義。正如布朗大學非裔美國經濟學教授Glenn Loury(https://www.brown.edu/Departments/Economics/Faculty/Glenn_Loury/louryhomepage/)所說,特朗普本人只有第二位的重要性,關鍵在於理解他的支持者代表的政治地基的「板塊漂移」(tectonic drift)。本期公號介紹三本有關著作,分別是《大合流》,《故土的陌生人》(台譯《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和《第四次大覺醒和平等主義的未來》,供讀者進一步研究參考。本文轉載自實驗主義治理微信公眾號第391期。崔教授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系助理教授,現為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教授。

Read more

鍾喬│羅伯卡帕鏡頭下的西班牙內戰: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距離現場不夠近

在這裡,我無意書寫一整個戰事,對於世界的影響;雖然,時間過去,連天的烽火與斷壁殘垣下的孩童,仍在這戰爭的殘酷與荒誕中,留下深深的印記;雖然,人們不曾忘卻,那些為正義而捐軀的士兵與將士;只是,記憶中的烽火卻漸漸退卻,宛若人在內心深處的斑剝的角落,開始塗上絲毫無法掩蓋罪刑與醜惡的瑰麗色彩。

從這裡開始,讓我們來訴說一些相關那場內戰的幾些事情;從這裡開始,我們對於法西斯在世上留下的惡行,不再以回首的方式來衡量其輕重;從這裡開始,我們以此岸的時間,將曾經淌流街頭的血,逐一盛起,返身在彼岸的暗無天日中。

(本文原登於關鍵評論網,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白元淡│《話語:申榮福的最後一門課》導讀:「脫井」與平等連帶的言約

……21世紀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反思它過去瘋狂疾走的後果,即全球敗局,反而盡力企劃「無人」的資本主義──以把不接觸經濟和不接觸社會此一非常狀況加以正常化──這終究會把世界捲入更險峻的絕望狀況。

那麼,到底如此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時間將如何流逝下去?不接觸、沒有形成關係的隔絕社會,或許讓我們面對過去被狀況主義(Situationalism)牽著鼻子走的歷程、自謀其生無法擺脫的恐懼歲月之真實。疫情大流行會成為強迫反思這些真實狀況的時候,甚至地球最後的時間終究到來的症候。因此我們不應該因全球疫情與氣候變化的恐懼而戰戰兢兢,反而需要注視世界各地的在地社會打開什麼樣的另類思維和抵抗空間,並做出與其同行的實踐連帶,尤其我們需要關注在經濟不景氣長期化而僱用條件越來越惡化的勞動現場中,解僱工人們站出來進行為生存的抗爭。

……

在此時刻引介申榮福先生(1941-2016,號牛耳,以下以「先生」尊稱)的《話語》(담론: 신영복의 마지막 강의,坡州:石枕,2015)之中譯版,就是一本極為恰當地指引那一工夫/學習之道路的書──因為《話語》即試圖導出重新認知世界與自我反思性人類認識之路徑。

(本文為《話語:申榮福的最後一門課》一書導讀,由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韓國聖公會大學中語中國學系、國際文化研究系教授,感謝交通大學出版社授權轉載)

Read more

Juan Alberto Ruiz Casado│西撒哈拉作為台灣的借鏡

從撒哈拉的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聯想到,如果台灣繼續扮演美國帝國主義霸權遊戲中維持其在亞太地區主導地位的一張牌時,台灣將會面臨什麼下場。川普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在西撒哈拉的交易中扮演了仲介的角色,他替這項交易所做的可笑辯解中就提到,從摩洛哥的力量與撒哈拉幾乎沒有機會抵抗來看,摩洛哥對西撒哈拉的主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局勢是否在東亞也似曾相識?

(原文標題為 “Western Sahara as a metaphor for Taiwan”,刊登於2020年12月14日的Invisible Armada(隱形戰艦),感謝作者授權翻譯轉載。作者Juan是西班牙學者,現為交通大學博士生,同時是《隱形戰艦》主編。)

Read more

鍾喬│左翼足球英雄馬拉度納:如果不踢足球,一定會成為革命者

在《馬拉度納》這部著名的紀錄片中,導演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會如此評價他眼中的馬拉多納。他說:「他如果沒有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一定會成為一個革命者。」這個人,終於沒有成為一位攜帶槍械的武裝革命者;然則,他的革命,卻從足球場蔓延到人心深處。特別在這充斥著不平等的全球化世代中,每當貧富問題,再次浮現於世人的日常生活感知之際,必有為數難以計算的人們,從貧窮線的紅字警戒中轉醒,重新在YouTube中翻出1986年發生在墨西哥的世界盃賽事,緊緊盯住縱橫球場的馬拉度納。

(本文登於關鍵評論,感謝作者鍾喬老師授權轉載)

Read more

陳映真社會實踐講演│陳映真談國民黨、「黨外」與美國的關係 (一)

【編案】2020年11月22日,是左翼作家陳映真先生逝世四週年的日子。同時也是臺灣社運團體上街「秋鬥」的日子。本次秋鬥有各種訴求,其中「萊(毒)豬」的食安疑慮,是大眾最為關心的議題。

「萊(毒)豬」進口事件引起的社會爭議、輿論撻伐,也具體的呈現了當前政權受制於美國的殖民性。此次「秋鬥」因國民黨的動員介入,造成社運團體內部不少的分歧。社運團體對藍、綠陣營,國、民兩黨的質疑,基本上是出於對他們相同的階級本質、親美的買辦性、反共的右傾性合理的批判。

歷史的看來,國、民兩黨政權跟美國的依附,也並非始於今日:1949年,國共內戰敗退來台的國民黨政權,因美國的扶持而得以延命至今,是眾所皆知的事。至於以「反國民黨」起家的黨外運動,自始亦與美國有牽扯不清的關係。

在映真先生逝世四週年的今日,人間學社特選刊先生於1989年2月19日,「黨外執政!黨外執政?」座談會中,「戰後國民黨與美國關係」發言。以為紀念,並向爭取社會公平的各方朋友,表示支持。

(本文轉載自人間學社臉書,感謝人間學社授權轉載)

Read more

【新國際論壇】終須一談或終須一戰?── 美國大選之後的兩岸變局

時間: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13:00-15:30
地點:左翼聯誼社 (台北市文山區景興路206號4樓之1,捷運:松山新店線景美站)

主講:黃維幸 教授
主持:顏坤泉 (左翼聯盟 召集人)
與談人:
黃德北 (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
楊祖珺 (中國文化大學大傳系教授)
吳俊宏 (政治犯,《綠島歸來文集》作者)
林深靖 (《新國際》召集人)

Read more

孫璐璐│佩里.安德森論霸權與21世紀的國際體系

【編按】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臺灣社會也相當關注,雖然美國的東亞與國際佈局方向不會有重大的差異,但是策略的差異仍會牽動臺灣作為棋子的角色與東亞未來的和平發展,而部分臺灣社會民眾(包括一些自認進步的人士)之所以表態支持川普,主因是川普口頭上明顯的反中策略呼應了其對中的政治情感,而非川普代表的政治價值,相對地不支持川普與美國者,往往就被簡化為對立面,被扣上了「不愛臺灣」、「膠」等等標籤。臺灣社會因其歷史與地緣因素而有的親美反中政治情感及意識型態,很大地影響了自身如何理解美國的國際角色,並將此投射在美國的政治人物上。然而,當代國際體係正處於深刻的演變過程之中,而臺灣的角色也深刻受到牽動,臺灣是否有有別於依附美國的冷戰式理解呢?又如何理解國際體系轉變下,美國的霸權將迎來什麼樣的命運?大國之間的協調體係是否可能?各國發生針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抗是否可以除舊立新?本文透過理解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的思想,重新探索這些問題。本文發表於《國外理論動態》2019年第12期,本文轉載自6月27日保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