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論壇】探求新的兩岸思考空間:《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新書論壇

時間:2022年6月19日(日)14:00-17:20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HzWGp7wBC81foWFQ7
Zoom會議室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2085905939?pwd=OTZraEUzM25EdU1xektyZko1UEtvUT09
會議 ID:820 8590 5939(需密碼)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台灣史讀書會、新國際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名額有限,報名請早,以方便主辦單位統計*
*如有問題可洽:taishe.assembly@gmail.com,台社學會王宇婕秘書*

Read more

蔡志杰 │ 從黑暗中採掘光:洪瑞麟的礦工畫

洪瑞麟從黑暗中引入光、在坑道中採掘光,以光來彰顯勞動的神聖。他堅信,當我們穿透外衣之後,方能看見,耐苦、冒險、勇敢、素樸、率直、莊嚴,這些才是礦工們的本體,用洪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就是「將痛苦昇華為如此明淨的美感」(洪瑞麟1979)。而這樣的看穿與昇華、洪瑞麟礦工畫作如此對於勞動與勞動者的禮讚,皆是透過光的作用來達成。

(作者為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感謝供稿)

Read more

葉子婷、章羽、劉希 │ 從輝煌到衰敗,上海工人新村和新村裡的婦女都經歷了什麼?

【編按】在新國際前篇轉載的〈疫情下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婦女如何保衛社區〉一文中,訪談了葉子婷、章羽、劉希對於上海「工人新村」的觀察,她們看到「工人新村」的中老年阿姨們保留了集體主義的精神與生機,如何在疫情之下發揮了社區集體互助的作用。本文節選自三位作者的《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第七章《上海工人新村裡的平凡故事》,這篇文章書寫了工人新村普通中老年阿姨們的故事與研究者對於城市化、集體主義、性別等議題的反思交相輝映。從這些故事,我們進入基層婦女的日常,找尋集體主義的遺產,反思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陰面。感謝人民食物主權與三位作者授權轉載。

Read more

疫情下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層婦女如何保衛社區

【編按】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台灣媒體對於疫情,多著重在醫療相關政策,而對於這次上海疫情的報導,也多著重在「動態清零」下衍生的各種問題。然而,對於實際生活於其中的人來說,究竟怎麼應對、渡過難關呢?上海「工人新村」以及生活其中的中老年阿姨們是一個例子,「工人新村」保留了集體主義的精神與生機,在疫情之下發揮了社區集體互助的作用。1952年,隨著滬西工業區(現上海市普陀區)曹楊路鑼鼓喧天、汽笛長鳴,曹楊新村也成為上海第一個為專門為工人搭建的住所,為工人提供了享受愜意生活的場所,是社會主義中國工人翻身做主、生活質量提升的真實寫照。然而改革開放後,上海國有企業改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工人新村往日的風采已不復存在。工人新村逐漸「淪落」為繁華都市裡的老舊小區——居住條件差,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居住在工人新村的人們也往往被貼上「底層」或「貧困」的標籤。可當新冠疫情來臨時,你會發現,這些看似破敗的老舊小區絕不是「治理」的對象,而在其內部蘊含著強韌的集體主義精神與生機。面對疫情,工人新村裡的人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尤其是那些曾是工廠職工現在或下崗或退休的中老年阿姨們,她們挺身而出參與維護社區運行的各種工作,努力保衛著自己、家人及社區。她們的故事值得我們知曉與珍視,更值得我們的反思。本篇訪談來自《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一書三位作者葉子婷、章羽、劉希的觀察,感謝三位作者授權,這篇訪談轉載自人民食物主權,原登於第一財經,由第一財經記者佟鑫採訪。

Read more

格雷厄姆.默多克|新冠疫情,數位媒體與平台資本主義

【編按】從疫情記者會線上直播到健保卡註記和疫苗施打,藉由實聯制和社交距離等APP的運用來掌握足跡,以及停課時的線上課程和民眾利用購物及外送平台解決日常民生所需,數位媒體及平台在台灣疫情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當中也延伸出各種問題,包括由資本主義下演算法下帶來的訊息偏誤(或所謂風向)、假訊息、侵犯隱私的問題、能使用數位平台的能力的不公,又或者像是近日上海疫情,整個線上平台因為物流系統受到疫情影響而無法發揮作用。自從世界被數位媒體高度組織化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是人們遭遇的首例全球大流行病。疫情既凸顯了整個社會對網絡聯結日益增長的依賴,同時也由此加劇了社會中的不平等與矛盾緊張,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中持續不斷的對抗。 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這篇文章提醒,數位網絡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中立性傳播渠道,社交媒體平台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它們會更青睞那些可能持續吸引註意力的消息,以及平台資本主義如何運作。 他最後也期待,是否也能夠藉著目前的實踐,從中「推動建設新的、持久的電子絲綢之路(electronic Silk Roads),並跨越不同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邊界,傳播知識、專業技能、創新理念和實踐經驗,在承認共同挑戰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促進新的團結」。本文作者為英國拉夫堡大學傳媒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傳播學與文化研究,尤其在傳播政治經濟學方面造詣頗深。本文轉載自保馬,原文題目為〈對抗的聯結:大流行病與平台資本主義〉,載於《開放時代雜誌》2022年第1期。

本文譯者|張艾晨、杜怡蒙

Read more

【台社論壇】戰後台灣經濟的左翼分析:從劉進慶的台灣社會性質論談起

時間:2022年4月23日(六)下午3-5點(台北時間GMT+8)
Zoom會議室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5809114364?pwd=Q253ZlRDUXloemFESkdZNUJUTEhUUT09
會議 ID:858 0911 4364(需密碼)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名額有限,報名請早,以方便主辦單位統計*
*如有問題可洽:taishe.assembly@gmail.com,台社學會王宇婕秘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