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認為喬治亞政府的政策反映出一種「避險中間派」的立場,即既不完全倒向俄羅斯,也不完全依賴西方,主要考慮國家利益。儘管喬治亞政府原則上仍致力於加入北約和歐盟,但對西方的信任已逐漸減弱,特別是在2008年喬俄戰爭後,美國未提供實質幫助。喬治亞人也質疑歐盟的承諾,認為入盟前景渺茫。喬治亞政策日益基於實用主義考量,並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尋求平衡。
Read more
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本文作者認為喬治亞政府的政策反映出一種「避險中間派」的立場,即既不完全倒向俄羅斯,也不完全依賴西方,主要考慮國家利益。儘管喬治亞政府原則上仍致力於加入北約和歐盟,但對西方的信任已逐漸減弱,特別是在2008年喬俄戰爭後,美國未提供實質幫助。喬治亞人也質疑歐盟的承諾,認為入盟前景渺茫。喬治亞政策日益基於實用主義考量,並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尋求平衡。
Read more三月花開,燦爛鮮血迸裂,
未融的淨白雪地,倉皇雜沓的足跡,
坦克沉重結群,押送緩緩後退的路樹,
枯寒枝枒上,覆蓋著奶奶紫豔的頭巾,
剛剛爬上來的鮮嫩綠芽,在爆破聲中顫抖。
……
(【編按】這首詩發表於「阿能沙龍:『耕耘春天』詩會」。詩會於3月19日週六下午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
Read more【編按】俄國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引爆的不只是兩國之間的衝突,也激化了原本早已存在於歐亞之間、美國與敵對國家之間、不同政治立場群眾之間的對立。持不同立場者各自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同情的一方,試圖召喚自己所認同的政治主體。歷史地看,超越民族主義的社會主義遺產的流失是俄烏悲劇的根源,烏克蘭「把蘇聯看作是痛苦、恐懼的創傷經驗」;俄羅斯把「蘇聯的解體」當作「創傷、不安及依戀懷舊的來源」。我們如何找到新的語言,去描述這場戰爭並總結當中的歷史?尤其當情緒對於群眾態度、國與國之間的行為起到重要作用時,我們又如何理解地緣政治下的歷史情感。本文嘗試從歷史與情緒政治的角度,分析俄烏政治主體的歷史構成,從中思考這場戰爭的根本與和平的可能。本文澳門大學傳播系劉世鼎教授近年關注情緒政治議題,包括〈和解的障礙:中國內地與香港情感結構的比較分析〉一文,透過《十年》與《戰狼》兩部電影,分析中港矛盾的情感。本文轉載自2022-03-06 Pourmarx保馬,感謝劉世鼎教授授權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