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的社會運動與新歷史主體

多樣的社會運動與新歷史主體(2004. 08. 22 《新國際》)
作者:弗弘索‧鄔達(François Houtart)

 

歷史上,人類一直在對抗不平等和不公義。過去,社會運動發展於階級社會中受排擠的社群裏;這些社群包括了種族群體、奴隸、農民、宗教上的少數、受壓迫的世襲種姓(castes)、和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勞動階層。今天,社會運動變得多元化和複雜,這是由於全球性經濟體系推進著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財富以可觀的20%來增長,卻把其餘的人口壓制於資本主義市場的邏輯底下,以其文化強加到全世界,損害著地球的環境氣候,破壞了人類生活的質素。

沒有購買力的人等於無用的人

目前出現的新現象是差異頗大的社會運動彙聚起來,而1999年在西雅圖的聯合反世貿運動,和2001年在巴西愉港(Porto Alegre)的第一次世界社會論壇,均把社會運動帶進了新的紀元,代表了社會運動反全球一體化(globalization)的新面向;過去十年的努力所帶來的一些主要成果便是各方的社會運動出現了反全球一體化的認知與共識,並且大家之間也產生了互相聯繫的網絡,有人說過去幾年這方面的發展是有點出現疲態,這也是對的,因為畢竟要幹的已不再是一件新事兒,但要投資進去的時間和要花的氣力都是沉重的,因此,世界社會論壇才把論壇的全球性會議從每年一次改為每兩年一次,而在沒有會議的年份則在全球各地的當天舉行在地的活動。

世界當前的危機 – 能源問題、氣候異常、食物短缺、和金融困局等,都並非出於偶然的,這些危機都是當今世界體系的邏輯的一部份,就是為著經濟的開發,對自然資源無限地剝奪,這個邏輯,也造就著不公平的社會體系和模式,要對抗世界當前的困局,便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抗爭。

新自由主義時代大大促進了世界財富的洐生,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活在這刺眼的財富增長當中;但同時,世界也出現了史無前例地龐大的貧窮人口:8.5億的人活在貧窮線之下,這個現象也是很合乎資本主義經濟的邏輯的,資本經濟為那五分之一的人口財富和生活水準提供快速的發展,令這部分的人口能消費高增值的先進商品和服務,也有助資本的快速再生產和鼓勵資本累積的過程。至於其餘的世界人口,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購賣力,對生產的增值算是毫無用處,被某些人稱為「無用的一群」,在資本累積的過程當中毫無作用。故此,今天的階級抗爭是世界性的。

這也是為何抵抗是從下而上的,這個所謂從下到上的「下」,在今天已不再單是指傳統社會運動中的工人階級,而是包括了所有受資本的邏輯所影響的社會群體,這個包含各方的社會運動的彙聚也帶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主體,這個新的主體,跟過去兩個世紀不同,已不單是與勞動階層有關,而是多元的主體:從小農到沒有土地的農民、原住民、婦女、城市中的貧苦大眾,以至那些受大型經濟發展專案所影響的,或者那些因環境被破壞導致自然災害而受難的人。他們不僅僅是龐雜的聚合群,他們是群眾的行動者,他們的共同意識和反體系態度與日俱增。

 

使用價值比交換價值重要

現今世界的體系,有各種新的狀況,尤其是在政治與文化上的一些新面向,如全球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天然資源的爭奪戰 (今天是汽油,未來便是水)、帝國主義對世界機構的控制等等。今天社會運動的抗爭,他們對未來的希望,環繞著四個原則:

第一原則是增長不應建基於對大自然的剝削,而應是能在尊重大自然和與其共生共存的前題下,維持可再生的增長。這種對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的看法,非常不同於當今的普遍概念;資本主義對未來的展望,注重直線或單向性的進步(linear progress),和注重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在這個邏輯底下,很容易便把大自然的資源看成是無窮無盡的;實際上,今天某些社會主義,儘管是為著一個整體的目標而不是為著私有利益,也折服於這個跟資本主義雷同的哲學底下。雖然在有關現代性的討論中,社會運動已不斷地對自然資源的剝削和社會建制的結構提出批判。有些人甚至跌落到後現代的態度,拒絕所有結構和系統。對於建設新全球一體化的物質基礎(資訊和通訊技術)世界經濟體系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意識型態。然而,我們還是需要把資本體制的邏輯與全球氣候惡化的關係肯定並清楚地表達出來,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第一個原則便是要集體控制(collective control)自然資源的利用,令這些資源的使用具可持續性。

第二個視角,是使用價值 (use value)應比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更為重要,這也正是為何我們反對農業的商品化和全球化,也反對公共服務的私營化;資本主義的體系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在資本主義的體系中,交換價值便是唯一得到收益和提供財富積累的途徑,因此需要把一切的東西也變成為有買賣價值的商品或者產品;故重視使用價值,把資本主義的那一套扭轉過來,所能帶來的轉變則尤其重大,比如產品的壽命會被延長、產品的製造也會變得本地化以省掉過分的交通運輸、有機農業能代替化學農業等等,這一切都意味著不同的經濟模式和經濟定義,就是說生產,不再是一個為著私人利益而作的簡單貨物增值過程,卻重新地成為人類的活動──為全世界的人類提供物質、文化上、和精神上所需所用的人類活動,而這也意味著對主要生產資源的集體控制,但集體控制卻不代表一定是國有或者是國營的,過去,偉大的社會主義傳統在這方面曾有很重要的貢獻,但後來社會主義體制開始把資本主義視為競爭對象,把國有化視為唯一的集體控制方法,慢慢地便迷失了原來的路。

 

民主概念應延伸到經濟活動上

第三個社會運動所爭取的,便是廣泛性的民主(generalized democracy),不少社會運動都出於受著從上而下層級主義(verticalism)壓制的群體,是階層主義的受害者,故此他們一個很基本的訴求便是基層的參與,也就是選舉性的民主是應該輔以各種其他形式的參與性民主的,這個民主概念也應該延伸到經濟活動上和經濟組織裏,也應該實行於所有的社會機構,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文化機關,以至宗教組織、工會、和政黨;最後,性別之間的關係也應建于男女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

最後一個原則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相互性(interculturality),就是不再視西方文化為獨一的現代文明進路,所有的人類的文化、知識、哲學、和宗教,都可能在不同的主軸上有所貢獻,這些機會應該受到保障。

以上四個當今社會運動的基本的方向,可被看作為某個集體計畫的可操作的烏托邦(operating utopia),這烏托邦不是一個幻想,卻是一個儘管今天不存在,卻能出現于明天的烏托邦。這些方向成為我們行動的動機。在這方面,社會運動的彙聚正面臨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去達成這些目標呢?單是有集體的意識確實是不夠的,就算是為具體行動而組成的聯繫網路也還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更進一步的聯合行動,所以政治層面實屬關鍵。

在這方面,我們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反對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運動是一個例子。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是美國倡議的,要從北美最北端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假如實施了,便會把拉丁美洲的經濟融合到北美的經濟當中,這註定會讓拉丁美洲的經濟處於弱勢的一方。一個由各方組成的大聯盟,包括各社會運動團體、活躍的非政府組織、教會、政黨、甚至某些拉丁美洲政府,一起成功地反對了這個計畫的實行。而整合各社會運動成為實質政治結構的新倡議也正在進行中。 就是「玻利瓦替代發展計畫」(ALBA,The Bolivarian Alternative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計畫分組成了三個會議:元首級、國家部長級、和社會運動界。到目前為止,這一類政治性的社會運動聯盟還只是出現在拉丁美洲,可是對於未來的實現,這些事件很重要。目前,似乎這類事情只是在局部的地區上才可行,但是下一步便是朝向全球層面。

這一切全球化的抗爭、闡釋新的邏輯、整合具體行動、以民主建設新的機構,這就是全人類未來的挑戰。(2004. 08. 22 《新國際》)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