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 | 時間中,飄搖的一粒米──記楊儒門

二林,昔日是蔗農對抗日本殖民的土地與生產剝削;現今,2000年以後,轉為資本國際化的WTO傾銷盤剝稻農。在《白米不是炸彈》一書中,獄中的楊儒門曾透過大力聲援她的楊祖珺,邀約李應章在廈門的兒子——李克世先生寫了一篇堪稱傳世的序言。其中一席話如是抄寫,表達對李先生真知灼見的敬意,這句話如下:《二林事件》的領導者李應章也好,《白米炸彈事件》的白米客楊儒門也罷,其共性就是為民請命。

Read more

盧荻 | 普世價值與「普世價值政治」

盧荻老師指出,無論是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普世價值,或是更高一層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本身是值得和應該追求的目標。從負面角度看,僅以價值審視和要求現實,進而要依靠世界霸權將之付諸行動那就是普世價值政治,其結果往往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而社會主義者要有比資產階級普世價值更高的追求,不能停留在對資產階級普世主義簡單的批判。

Read more

龍紹瑞 | 代序:六十五歲感想

今年7月《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正式出版,並於8月17日在平行空間舉行了新書發佈會。本文為該書的代序,獲作者授權轉載。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了自己六十五歲的人生感想。他提到從兒童時期起,就感到台灣社會的普遍觀念是:對美國崇拜,對中國自卑。在對歷史有進一步認識後,作者了解到中國近代的復興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並實事求是地肯定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對民族復興的貢獻。最後,龍紹瑞批判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並對民進黨的親美媚日政策表示不滿。他相信中國的復興將改變全球格局,並呼籲中國人勇於承擔歷史使命。

Read more

趙剛 | 《主體狀態》自序

今年7月,趙剛教授出版了《主體狀態——雜文散論於歷史、文學與社會理論之間》一書,書中彙集了他多年來的學術與思想歷程。在書中,作者認為:真正的普世性應在多方文明對話中誕生,而非西方霸權的產物。書中探討了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知識責任,以及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和第三世界,為學術與政治上的反思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Read more

Tricontinental | 靠什麼擊敗大地主和大資本?

在過去四十年裡,巴西無地農民運動取得了顯著成就。儘管面臨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該運動憑借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組織策略,在國內外形成了強大團結,成為巴西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農民社會運動。 如今,人們認識到,農業改革不僅是無地者的需求,更是整個巴西社會的需求。本文總結了該運動的經驗,希望為全球農民運動提供借鑒。

Read more

Inés Valdez | 撥開帝國掐著民主的手:以反帝路線擺脫危機

【譯者按】本文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政治系助理教授 Inés Valdez所撰。文章探討了2021年國會山莊騷亂與2024年3月凱伊橋倒塌事件之關聯,這兩件事怎樣反映帝國協議失敗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民粹浪潮。作者指出,西方民主國家的繁榮曾依賴資本與勞工的結盟,這種結盟是以對殖民地人民的剝削為基礎的;到了後殖民時代,這種剝削並未消失,而是演變成新的壓迫形式。

文章提出種族民粹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西方社會對後殖民秩序與全球化資本主義利益分配崩解所作出的反應。若要建立真正民主的世界,西方國家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思維,挑戰全球和國內的資本主義體制。

Read more

Chip Burns | 美國如何迫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及其潛在後果

本文探討了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長期緊張關係,並指出美國對俄羅斯的敵對行為並未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在歷史上,西方曾多次透過烏克蘭入侵俄羅斯,導致幾千萬俄國人死亡。雖然美國曾承諾北約不會東擴,但這些承諾並未兌現,這進一步加劇了俄羅斯的安全憂慮。除此以外,作者亦批評美國對俄羅斯正當安全需求視而不見,並指責美國策劃烏克蘭政變,最終導致2022年俄烏戰爭。

Read more

蘇哲安 | 巴黎奧運開幕式的西方幻覺

本文由里昂第三大學教授暨巴黎第十大學研究員蘇哲安(Jon Solomon)所撰。作者認為,巴黎奧運會開幕典禮被視為西方幻覺日益陷入危機的象徵,典禮雖強調「自由」與「權利」,但實際上與共融理念背道而馳。這種矛盾源於西方幻覺中的自由概念——自我是查理運動後,法國的自由被潛在地賦予反伊斯蘭意涵,並且逐漸成為一種制度性的雙標。

Read more

Anatol Lieven | 停止將喬治亞視為美國和西方附庸

本文作者認為喬治亞政府的政策反映出一種「避險中間派」的立場,即既不完全倒向俄羅斯,也不完全依賴西方,主要考慮國家利益。儘管喬治亞政府原則上仍致力於加入北約和歐盟,但對西方的信任已逐漸減弱,特別是在2008年喬俄戰爭後,美國未提供實質幫助。喬治亞人也質疑歐盟的承諾,認為入盟前景渺茫。喬治亞政策日益基於實用主義考量,並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尋求平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