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李亞橋,新國際獲作者授權轉載。文章描述台灣聲援巴勒斯坦的遊行背景及國際局勢。2023年10月,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後,以色列對加薩及黎巴嫩展開大規模報復,引發人權危機,傷亡慘重。台灣民間團體於10月13日發起「從河到海、反抗同在」聲援活動,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等團體共同呼籲台灣政府拒絕協助以色列軍事行動,並彰顯「人權」價值。
本文反思以色列的行動,指出其對巴勒斯坦的壓迫行為形同「種族滅絕」,已遭聯合國譴責。本文強調當代資本主義在全球衝突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造成更多戰爭和壓迫。台灣被提醒應關注國內外的邊緣群體,不應在國際關係中扮演「不義戰爭」的幫凶,應維護真正的自由與民主。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之後,以色列大規模攻擊加薩進行報復。至今已經釀成數以萬計的人民傷亡,其中包括大量的婦女和孩童。以色列之後也對黎巴嫩真主黨進行攻擊,包括轟炸黎巴嫩南部和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以及近日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10月26日,以色列攻擊伊朗軍事目標,以色列並稱軍方已「全面動員」進攻與防禦能力。在這一波波中東的戰火當中,是繼2022年烏俄戰爭全面開打之後,最為嚴重的區域性衝突。
戰火摧毀無數家庭與生命,不單只是侵犯人權,更是過去冷戰以降的遺緒。二戰後快速形成美蘇冷戰的結構,將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現今幾乎成為資本主義主宰的世界。過去社會主義國家或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國家難以抗衡,同時也受到國際諸多封鎖與限制。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下午1點,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舉辦「從河到海、反抗同在」的聲援巴勒斯坦遊行,在台北西門站集結。此次各公民團體集結,展現出不分黨派、不分色彩的狀況。在政黨方面,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勞動黨。公民團體方面,比如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移工團體比如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印尼團結連線、平行政府,以及國際社會主義前進、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等不同組織成員前來聲援。
此次行動的口號是「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從河到海,反抗同在」,「給我大西瓜,不要大屠殺」等。在訴求上,則是呼籲台灣不應該成為以色列的幫兇,無論台灣或國際,都應拒絕提供任何武器零件給以色列。此次行動台灣官方應積極表態,展現出「捍衛人權」。
後/新冷戰與全球衝突這幾年開始急遽升溫,是資本主義世界製造的新一波危機。從歐美陷入烏克蘭戰爭的泥淖,俄羅斯至今仍未停止攻打烏克蘭領土。在烏俄戰爭之際,葉門在紅海對船艦進行武裝攻擊。隨後從哈瑪斯(Hamas)發動對以色列的攻擊為始,以色列遂針對加薩走廊進行大規模轟炸,以及之後的黎巴嫩及其首都貝魯特,現今則是和伊朗處於緊張狀態。區域性衝突不斷升溫,在亞洲各地蔓延。歐美世界的政治領導人物或許在這一場場戰事當中各有不同的表態,但他們不斷將大量資金與武器投 入烏克蘭的絕望戰場,以及針對巴勒斯坦與其他中東國家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當中。
以色列已經違反基本「人權」,在針對哈瑪斯與黎巴嫩真主黨的報復行動當中,傷及更多平民與老弱婦孺,製造更多的戰爭難民。「人權」做為普世價值,這也是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甚至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等團體關注的焦點。而美國長期不遺於力地支持以色列,一再突顯出「自由」與「民主」資本主義世界領導者的欺罔性:一方面,是否「自由」與「民主」成為國際政治上用以區分敵我的說辭。另一方面,則是在國內用各種手段來消滅異議。這些可以從這1年多來世界各地的抵制運動或學生紮營抗爭見到。
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民眾發起「抵制運動」(boycott),抵制協助以色列軍方的相關產業。此項運動呼籲西方企業和以色列軍方之間的經濟投資與合作關係。比如網路影片抵制National、WALL’S、PEPSI、Nestlé NIDO、KFC、McDonald’s、always、ARIEL、LUX、L’Oréal Paris、Coca-Cola、GARNIER、Lifebuoy、Oreo、PAPA JOHN’S、LU、Rafhan、TANG、PANTENE、Pampers、Dove、Lay’s、NESCAFÉ、Lipton、Colgate等知名品牌【1】。這是從「消費者」端的抵制活動,在高度資本主義全球化、商品化的年代中難以真正發揮成效,但至抵制運動明確給予這些企業一個警示,以及將消費者不滿的聲音傳達出去。
世界各地大學生過去半年來聲援巴勒斯坦,發起校園佔領行動與抵制運動。學生透過在校園紮營(encampment)的方式,呼籲青年學生聲援巴勒斯坦、抵制以色列。在校園中紮營抗爭期間,學生被警方逮捕,甚至冠上「反猶主義」的帽子【2】。抗爭學生甚至被公司企業抵制,失去未來工作機會【3】。青年學生聲援巴勒斯坦之外,在歐美民主國家也具有「捍衛言論自由」的深刻意義,同時也見證了資本主義體系當中,政府和企業聯手,不斷嘗試打壓與消滅異議,並對異議者實行制裁與懲罰。
過去的受害者如今已經轉變為加害者。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受納粹大屠殺,是一部悲劇的歷史。然而,戰後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後,猶太復國主義者不斷壓縮、摧毀巴勒斯坦人的家園,奪走無以數計的生命。以色列不斷強調政治與軍事行動合理性,殘酷鎮壓巴勒斯坦人,已可說是一場「種族滅絕」的行動。
聯合國批評以色列種族滅絕的行徑,引發國際的關注。聯合國巴勒斯坦領土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艾班尼斯(Francesca Albanese),在「種族滅絕剖析」(Anatomy of a Genocide)報告中指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行徑符合「種族滅絕」行為、並涉及「種族清洗」,南非也已向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指控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違反種族滅絕公約【4】。今年5月中央社報導指出,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表決同意讓巴勒斯坦人在聯合國享有更多權利,支持他們爭取正式會員資格,而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則在台上用碎紙機絞碎聯合國憲章【5】。現今黎巴嫩為了消滅真主黨領導人物與軍隊,用大量砲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以及南部狂轟濫炸。以色列要求聯合國維和部隊退出黎巴嫩南部,維和部隊則是拒絕以色列的要求,相關人員留在所有陣地【6】。
以色列近乎「種族滅絕」的行徑,是多年來對加薩「集體懲罰」(collective punishment)的最殘酷手段。洪上凱在《加薩日記》當中指出:
在看關於加薩的報導時,常會看到collective punishment這個字眼,集體懲罰,這是國際人道法中明確禁止的,但對於超過兩百萬人口的加薩而言,不但是大到難以承受的連坐,也是加薩人已承受了十幾年的日常。【7】
台灣過去習慣從以色列來借鏡自身如何在敵國環伺的條件下生存,如今更該重新審視國內外的條件與處境:在國內,如何更為善待邊緣與少數族群或群體。在國外的國際關係當中,如何在強調自身是自由與民主國家的同時,不去做一場不義戰爭的協力者。或許現今台海局勢緊張,戰備與民防的口號甚囂塵上,無論是如何重新思考自身如何在國際關係當中斡旋,或是重新看待台灣軍事潛在的各種危機,包括少子化導至兵源不足,或是軍事單位本身就是一個不平等的「犧牲體系」(往往是弱勢族群或群體從軍,或是在緊急狀態試圖徵調年輕人入伍或協助戰爭等)。在資本主義社會呼喊自由與民主、抗中保台,卻往往失去一個人應具有基本的、關懷弱勢與不平等的價值。
註解:
1.抵制企業的影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reel/1227377501804786
2. 王穎芝,〈變調與撕裂的抗議:美國校園聲援巴勒斯坦,成為捍衛言論的戰場〉,「聯合報」轉角國際,2024年5月3日。網址: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7939884
3. 侯姿瑩譯,嚴思祺核稿,〈美大學生挺巴勒斯坦 遭知名律師事務所撤銷工作機會〉,「中央社」,2023年10月18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0180335.aspx
4. 張曉雯譯,陳亦偉核稿,〈聯合國專家指以軍在加薩行徑符合種族滅絕 以色列駁斥顛倒事實〉,「中央社」,2024年3月26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3260071.aspx
5. 曾依璇譯,盧映孜核稿,〈聯大壓倒性支持巴勒斯坦入聯 以色列大使批憲章遭濫用當眾絞碎〉,「中央社」,2024年5月1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5110043.aspx
6. 周辰陽,〈無視以色列再三呼籲撤退 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堅持留「所有陣地」〉,「聯合新聞網」,2024年10月15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777/8294132
7. 洪上凱,〈生在加薩〉,《加薩日記》,台北市:玉山社,2024年3月,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