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當今及未來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當今及未來的影響──弗弘索.鄔達於聯合國金融危機會議的發言(2009.8.28《新國際》)
◎弗弘索‧鄔達(François Houtart)
◎陳慧瑄 譯

【編按(2009.8.28《新國際》)】本文作者弗弘索‧鄔達神父1925年生於布魯塞爾。做為國際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他除了諸多「解放神學」論述之外,同時也是「亞拉非三大陸研究中心」(CETRI)以及《另類南方》(Alternatives Sud)雜誌的創辦人。鄔達在晚年積極投入「另類全球化運動」的組織和理論工作,是政治經濟學大師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的重要工作夥伴之一,兩人共同創立世界另類論壇(World Forum for Alternatives)。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下,他目前擔任聯合國大會世界財金體系改革理事會(Commi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World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ystem)中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代表。本文是他今年6月間在聯合國會議的發言稿,他親自電郵《新國際》編者,並囑咐譯為中文。

經濟成長具有人為、不平等的特質,加上其被證實的脆弱性,同時影響了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因此,針對經濟基礎的危機及伴隨的而來的社會問題的衝擊,已多有討論。然而,與過往的金融危機,特別是1930年代相比,現況實為眾多病症的綜合體,包括糧食、能源、氣候危機,與上述三者帶來的社會問題如就業、貧窮、移民。

失控的全球金融資本

所有問題同時爆發並非意外,自然有個簡單的歷史邏輯可以將每一個環節串連起來。週期性出現的金融危機在主流經濟體系中被視為一種自我修正的機制,如今卻因為失控的全球金融資本成長而惡化,雖然此成長為某些人帶來豐厚且快速積累的利潤。糧食危機直接受到投機性投資的影響,結構上則因為,隨著單一作物的發展,農業已成為資本累積的新管道。能源危機與石油價格的上漲有關,部分是投機因素,然而針對能源循環(從石化能源到其他的資源)的必要投資,又被龐大挹注於拯救金融體系的金錢嚴重阻礙。由於以二次大戰後的成長模式作為典範,非理性地使用自然資源,尤其是石化燃料,加速了氣候變遷的腳步。這也成為日益不平等的起源,世界人口約有20%的驚人成長,卻有超過10億的人活在非人道的貧困之中。

這樣的結果,以普遍的邏輯來說,一方面事關係到不斷上升的獲利率、另一方面是對生態與社會外部問題的漠視。在面對這些時,可以提出兩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多久來調整?為何要去修復金融貨幣體系?

關於第一個問題,19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應該可以提供一些啟發。當時,同樣地,認知到市場的自我調節是不可靠的,因此解決的辦法是制訂一系列新規則以調節市場。此即為「新政」(New Deal)和它的多樣配套政策。然而,當經濟體系正要復原(同樣多虧了戰後的重建),要求撤銷經濟管制的壓力不斷升高,直到壓力達到最高點時,建立了華盛頓共識(編按,Washington Consensus,見「新國際小辭典」),亦即是資本主義的新自由時期。如同許多的政策宣示,相同的邏輯會再次主導嗎?如果會,那麼不出幾年,我們便會再次面對同樣的結果。因此,針對中短期所要有的基本思維,應該是提出長遠的規劃,而非暫時的解藥。

第二個問題則嚴肅許多。當今提出高效率的政策無非是為了使金融貨幣體系回歸穩定運作,以期恢復成長、發展及繁榮。但這代表著什麼?難道是在重新開始、運用過去的思維、再一次導引向現狀?人們能夠繼續剝削自然資源,而不顧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金融機構在促進汽車工業的同時(即使是更環保),是否也助長了單一作物的擴張,破壞了生態多樣性、土壤、水,特別是為了號稱環保而使用農作物燃料(agrofuel)?聯合國主動倡議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編按,The Copenhagen Climate Conference,見「新國際小辭典」)如果要有實效,就必須提出非常強悍的措施,以期拯救地球,而這正與一些強而有力的經濟利益直接衝突,已經有人為此展開遊說,希望減輕決議的強度。

經濟首先是以人為本的活動

即使我們在世界的貧窮地區編列了大量的援助計畫,卻未曾對世界經濟組織的主流思維提出質疑,金融系統的恢復會不會因此再次建立於不平等的成長之上?會不會為那些旨在控制稀缺自然資源與能源供給而引發的戰爭提供資金?換句話說,這能代表「常態商業行為」嗎?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編按,見「新國際小辭典」)將會受到此次危機的影響,這點已被反覆證實,然而,這些「目標」本身就已經註定要失敗的。因為,即使目標趨近達成,富者的數量使無前例增多,到了2015年,仍然會有5億人深陷飢餓與貧窮的痛苦。譬如,很顯著的一個案例是:按照計畫,非洲或許可以獲得國際援助,但是其金額少於美國政府用來拯救通用汽車的經費。

因此,有必要對這種發展模式提出質疑。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只是經濟整治,更需要的是另類方案的想像。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何謂成長、發展、繁榮以及文明。這便涉及到人們活著的基本面向: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為生活而生產的物品與服務;社會─政治組織的建構;生命與倫常的意義。

從以上四個主軸,可以發展出「人類共同利益」的新典範。第一,以可更新且負責任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尊重大自然,而非剝削、視之為日用商品,因為自然即為生命的源頭。第二,使用價值優位於交換價值,經濟首先是以人為本的活動,生產世界上人類生活所需的物質、文化及精神等基本需求。第三,民主必須普及於所有機構及人類關係之間,包括性別的民主,最後,在多元文化的架構之下,確保所有的文化、知識、哲學和宗教都能夠參與定義地球上人類的生命與倫常。

有人也許認為這是烏托邦,但是,上述理念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確實存在,且有直接而具體的應用。某些在地的社會運動已經在實踐,某些政府將之轉化成政治模式,某些知識分子則據此建構出系統性的理論。總有一天,就如同《世界人權宣言》一樣,聯合國會宣布《人類共同利益普世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kind’s Common Good)。

上述展望正是一種迫切需要激化集體行動、鼓勵社會獻身以及實踐政治計畫的烏托邦。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展現集體活力的訊息,譬如,在非洲首腦會議中提出有關社會運動的倡議,包括農民權益憲章的提出以及其他類似的主張,也許是在經歷艱困鬥爭之後可以收獲的正義果實。而這也正是未來人類希望的源頭。

【新國際小辭典】
華盛頓共識:

1990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森(John Williamson)總結自1980年代以來被華爾街、跨國公司、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以及美國政府所奉行的政經意識形態,統稱為「華盛頓共識」。其主要信條為:降低所有商品的關稅,開放金融市場、縮減公共支出、私有化以及勞動條件的鬆綁和彈性化。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即將於2009年12月7日在丹麥首府哥本哈根開幕,由於這是金融風暴爆發以來規模最龐大的一次全球高峰會,已有許多另類全球化的國際組織密切進行聯繫和動員,意圖重現1999年西雅圖跨國群眾場外大包抄的盛景。對於許多反全球化或另類全球化組織而言,當前世界所面臨的各項危機,不管是氣候、糧食、能源、金融……,歸根究柢都反映出資本主義頑強結構的重大問題,不徹底檢討,則危機無解。在《京都議定書》即將到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大背景下,哥本哈根會議各國政府場內鬥法以及國際反全球化團體場外鬥爭的發展都備受矚目。

千禧年發展目標:

2000年9月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 (UN Millennium Summit) 通過一個由147個國家簽署,而後被189個國家採納的「千禧年宣言」(Millennium Declaration)。宣言中鄭重聲明期望在2015年達成以下八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1. 消除赤貧與飢餓
2. 普及初等教育
3. 促進性別平等並賦權予女性
4. 降低兒童死亡率
5. 改善母體的健康
6. 對抗愛滋、瘧疾與其他疾病
7. 確保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8. 促進全球合作攜手發展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