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風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至新國際。文章探討這一年多以來,發展工作網路發展的路徑。自2023年3月20日發表反戰聲明以來,該聲明經過多方討論和批評,特別是對美國操控台灣的批判,引發社會關注和學術界的支持。隨後,反戰工作網絡逐步擴展,推動多場研討會和出版活動,並與國際左翼團體合作,為台灣反戰運動帶來新的視角和連結。儘管反戰力量仍然微弱,該運動在台灣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及巴勒斯坦問題等議題。
Read more
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本文原刊於風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至新國際。文章探討這一年多以來,發展工作網路發展的路徑。自2023年3月20日發表反戰聲明以來,該聲明經過多方討論和批評,特別是對美國操控台灣的批判,引發社會關注和學術界的支持。隨後,反戰工作網絡逐步擴展,推動多場研討會和出版活動,並與國際左翼團體合作,為台灣反戰運動帶來新的視角和連結。儘管反戰力量仍然微弱,該運動在台灣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及巴勒斯坦問題等議題。
Read more關於政治/學運/社運或抗爭的影像作品,記錄的介入或抽離,本無一定的方法,但看主題或現場的需要。但在台灣政治社會的語境下,冷靜抽離一些的觀察和記錄距離,會比熱情投入被記錄者的情境或情緒中,來得更有必要些。一方面,以全然認同、欣賞、甚至投射慾望到被記錄者的狀態,很容易成為記錄對象價值上的啦啦隊或宣傳者,從而喪失了紀錄片的提問能力。更重要的是,討論政治的紀錄片,目的不在複製、強化特定的國族主義情緒,而是要提供觀眾思考任何集體情緒背後隱含的問題。(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原文發表於國家電影中心2019年電影年鑑,感謝作者同意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