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盧倩儀翻譯,並獲譯者授權轉載。文章比較美國大型高科技公司與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地主,認為這些科技壟斷企業控制了全球的數位基礎設施,並向依賴它們的企業和消費者收取高額租金。
以亞馬遜為例,其向平台上的賣家抽取超過50%的收入,並利用「黃金購物車」設定價格;蘋果則對應用程式商店的所有交易收取30%的佣金,這些壟斷行為類似新封建主義。這些壟斷企業不僅控制了個別市場,還支配了數位經濟的整體架構,並扼殺了競爭。相對而言,中國的經濟則透過發展自己的數位基礎設施,避免完全依賴美國科技巨頭,成為美國在科技冷戰中的主要競爭對手。
美國大型高科技公司就像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地主。這些矽谷的壟斷企業擁有全球經濟賴以生存的數位土地,並對使用這些私有化的基礎設施的人收取越來越高的租金。
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基本上已經殖民了世界。在地球上幾乎每個國家,現代經濟賴以生存的數位基礎設施都由少數壟斷企業所擁有並控制,這些壟斷企業主要位於矽谷。
這個制度看起來越來越像新封建主義。就像中世紀歐洲的封建領主擁有所有的土地,並且將幾乎所有其他人都變成農奴,賣命為主人生產糧食。21世紀的美國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就是扮演企業封建領主的角色,控制著所有數位經濟所仰賴的土地。
所有其他公司——不僅是小企業,甚至是相對較大的企業——都必須向這些企業封建領主支付租金。根據電子商務情報公司 Marketplace Pulse 的研究,亞馬遜拿走了其平台上賣家50%以上的收入。亞馬遜持續加碼瓜分供應商的收入,從2016年的約35%穩步上升到2022年的50%多一點。
事實上,亞馬遜基本上是透過使用惡名昭彰的「黃金購物車」”buy box”來設定市場價格。如果賣家以高於其他網站平台上的價格出售產品,亞馬遜就刪除「黃金購物車」按鈕。
透過亞馬遜購物的消費者82-90%都使用黃金購物車,這數字令人震驚。因此如果企業沒有列出亞馬遜想要的價格,他們將不會獲得「黃金購物車」標示,銷售額也會因此下降。
新古典經濟學家無止盡地譴責蘇聯中央計畫的低效率,但對亞馬遜等新封建壟斷企業實際上的價格設定顯然沒什麼話要說。
20世紀的壟斷者夢寐以求想要控制一個國家某項商品——例如冰箱。但21世紀的大型高科技壟斷者更進一步,控制的是購買這些冰箱所需的所有數位基礎設施——從網路本身到軟體、雲端伺服、應用程式、支付系統,甚至宅配服務。
這些企業新封建(neo-feudal)領主不是主導「一個」市場或「幾個」彼此互連的市場,而是控制了整個市場。他們可以隻手創造和摧毀整個個別市場。
他們的壟斷控制遠遠超出一個國家,幾乎遍及整個世界。
要是競爭對手真的設法創造出了新產品,美國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可以讓它消失。
想像你是一個企業家。你開發產品、設計網站要在網路上銷售。但當你在谷歌上搜尋這個好東西時,它並沒有出現。相反的,谷歌搜尋結果推薦的是另一種類似的產品。
這不是一個假設情境;而是已經在發生。
亞馬遜也做一模一樣的事:它會在搜尋結果最頂端推薦亞馬遜Prime產品。當產品暢銷時,亞馬遜可能就來複製這個產品,製作自己的版本,讓原來的供應商面臨破產威脅。
正如路透社2021年所報導的,「亞馬遜大量的內部文件揭示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如何以系統性的方式,仿冒他人商品並操縱搜尋結果以擴大自己的產品線」。這種情況發生在印度,但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也對亞馬遜做出同樣指責。 (玩具推銷員莫爾森·哈特製作了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闡述了亞馬遜的反烏托邦壟斷力量。他採訪了小企業主,這些小企業的產品被亞馬遜這家超大公司抄襲。)
亞馬遜的權力之大,任何19世紀的強盜大亨怎麼想像都想像不到。亞馬遜向在它平台上銷售商品的供應商收取高昂的費用(那些商品被創造出來,跟亞馬遜一點關係都沒有),要是看起來賣得不錯有利可圖,就複製並製作自己的版本。
向新封建地主——蘋果——上30%的貢
這個問題比亞馬遜更嚴重。蘋果是地球上市值最大的公司(2024年8月1日的市值為3.41兆美元),它使用了許多與亞馬遜相同的策略。
雖然亞馬遜對使用它平台的賣家抽取超過50%的營收,但它至少可以辯稱這高額費用是合理的,因為要拿來支付廣告、儲存、處理、交付的成本。但蘋果卻不一樣。蘋果對透過iOS商店下載的應用程式進行的所有購買行為收取高達30%的驚人費用。
換句話說,如果iPhone、iPad或Mac用戶透過App Store下載第三方應用程序,蘋果就向這些公司收取30%租金,儘管蘋果事實上與這個業務沒有任何關係。其他公司至少還要幫忙管理交易並維護應用程式;但蘋果純粹只是新封建領主,要求大家進貢。
公眾集資網站Patreon在8月發布的一項十分醜陋的公告中透露,蘋果將向使用iOS應用程式註冊的所有新會員抽取30%佣金。
Apple完全沒提供任何重要的服務;它只不過是允許人們下載它本身並沒有在管理的應用程式。蘋果所做的只是託管應用程序,僅此而已。這是一個數位房東/地主。但由於蘋果擁有壟斷地位,就可以從Patreon上的創作者的辛勤工作抽取30%所得。
Patreon本身已經向用戶收取8%到12%的費用,現在蘋果公司又要求額外再拿走30%。誠然,我們《Geopolitical Economy Report》在這場辯論中是有利害關係的:作為獨立媒體,為了維持我們的工作,我們完全依賴讀者、觀眾和聽眾的捐款。我們使用 Patreon為我們的營運籌資。我們非常感謝支持者的慷慨解囊。
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的霸主所要求的這些強制性高額抽成對於像我們、我們的朋友以及同樣的獨立記者和創作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影響。
但蘋果的Patreon抽成費用只不過是一個嚴重問題的冰山一角,這個問題不只在美國肆虐,也在全球大部分經濟體肆虐。除非我們從根本上改變現行制度,否則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將會是未來世界的完美象徵:企業壟斷的新封建收租體系。
新封建主義
經濟學家麥可·哈德森十多年來一直警告,西方金融化壟斷資本主義正在朝向新封建主義倒退。哈德森在 2012 年題為「通往債務通貨緊縮、債務勞役及新封建主義之路」的論文中寫道:
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的最終產品會是「新包租公經濟」(neo-rentier economy)——這正是工業資本主義和古典經濟學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著手取代的經濟。金融階層取代了過去地主──一個靠特權生活的階級──扮演的角色。現在經濟體裡大多數的租金都是以利息的形式在支付。這種抽成擾亂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循環流動,導致經濟萎縮——這種動力正好與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始動力相反。「複利奇蹟」正在蠶食工業資本以及勞動回報」。
最近,經濟學家雅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將這一體系稱為「科技封建主義」,並於 2024 年出版了一本以此為標題的書。我們稍後會詳細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明白,這些壟斷企業是如何變得如此強大的?
公用事業和私有化的數位基礎設施
這一切都始於Google和Meta等美國大型高科技公司靠出售用戶資訊來提供的所謂「免費」服務。這些「免費」平台很快就成為壟斷企業,並深深嵌入經濟體中,以至於它們實際上成為數位公用事業,儘管是私有化的。
20世紀的經濟需要電網、水廠、污水處理系統、高速公路等公用事業。(當然,新自由主義者長期以來也尋求將這些公用事業私有化,並在一些國家取得成功,且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例如天價帳單和被污水污染的英國私有化供水系統。)
21世紀的經濟需要所有這些基本公用事業以及新的數位基礎設施。但問題是:我們經濟所依賴的所有必要的數位基礎設施都已私有化!包括網路供應商、Microsoft Windows、macOS、iOS、Apple App Store、Play Store、Google、Amazon、YouTub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Apple Pay、Google Pay等。
然後還有應用程式和網站所使用的雲端基礎設施,這基礎設施由少數幾家公司主導,主要是美國公司。截至2024年第一季,亞馬遜網路服務 (AWS) 佔了全球31%市場,其次是微軟Azure的25%和谷歌雲端的11%。
這三大美國矽谷公司合計控制全球67%的雲端運算市場。這對網路本身是一種壟斷鎖喉。無論你是在任何國家,沒有這些私有化的網路供應商、作業系統、應用程式商店、社群媒體應用程式、訊息應用程式等,你就沒辦法撐起現代經濟。
這種數位基礎設施現在幾乎與水網電網等公共設施一樣重要。
如果你想經營一家小企業,如果你不使用亞馬遜來銷售你的產品,不使用Apple的App Store或Google Play Store下載你的應用程式,不使用Facebook、Instagram 和 YouTube 來行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使用WhatsApp下訂單(WhatsApp在南方國家尤其普遍),那你幾乎肯定很快會破產。這都還沒有把提供網路連線的私有化ISP,或收取高額數據費的私人電信公司給算進去。
如果你的公司開發的應用程式沒有在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 Store 上架,那你就跟不存在一樣。你根本沒辦法觸及客戶,讓他們下載你開發的應用程式。
既然美國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已深深融入全球經濟結構中,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它們現在於是可以開始提高租金。這種情況到處都在發生(中國除外,我們稍後會討論)。
蘋果對於在它App Store下載的應用程式收取30%的費用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大型高科技壟斷者其實是數位房東。他們擁有建構數位經濟所需的土地。他們是中世紀歐洲封建領主的21世紀版本,他們擁有土地,上頭是辛勤工作的農奴。
現在,這些新封建企業主對那些他們曾經「免費」提供的基礎設施正在收取越來越昂貴的費用。
壟斷資本
當然,壟斷資本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幾十年來,資本主義一直處於頹廢的壟斷階段。保羅‧斯威齊 (Paul Sweezy) 和保羅‧巴蘭 (Paul Baran)在1960年代就已經開始撰寫有關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的文章。
魯道夫·希法亭 (Rudolf Hilferding) 在1910年的著作《金融資本》中描述了20世紀初期壟斷的快速增長,從而啟發了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
但進入21世紀,美國壟斷資本已走向全球,並將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殖民了。
事實上,這已經成為大多數來自矽谷的新科技公司的首選模式。
Uber 就是一個教科書案例。當優步首次出現時,它試圖透過收取非常低的費率來摧毀大城市的計程車工會。叫車服務太便宜了,優步連續多年虧損。
Uber之所以撐得下去,是因為聯準會在2007-09年金融危機後實施了零利率政策(ZIRP)。由於ZIRP政策的實施,Uber依靠大量廉價貸款生存下來,而且還能夠繼續展延債務,一路虧損仍繼續運營,卻成功在爭奪市場主導地位的激烈競爭中削弱競爭對手。
一旦優步成功摧毀了大城市(高度工會化的)的計程車行業並建立了壟斷地位,優步就開始提高費率。它基本上沒有任何競爭對手。(2023 年,Uber 佔據了美國74%市場,Lyft僅佔26%。)
Uber也將這種壟斷模式散佈到了全球,在數十個國家對計程車工會發動了焦土戰。
科技封建主義與華盛頓的對華新冷戰
所有這一切都有一個很大的例外。唯一一個沒有完全被美國大型高科技殖民的大國經濟就是中國,中國的共產黨領導人足夠明智,意識到他們必需發展自己的電子基礎設施,以保護自己的數位主權,這樣他們就不會完全受制於美國的科技巨頭。中國替代方案的存在是華盛頓對北京發動新冷戰的原因之一。
中國主要的搜尋引擎不是谷歌,而是百度。中國沒有YouTube(Google旗下),而是Bilibili。中國沒有Facebook和Twitter,有微博。除了Instagram,還有小紅書。除了亞馬遜之外,還有淘寶和京東等公司。
中國有微信來取代WhatsApp或其他通訊應用,它與支付寶一起也用於支付,作為Google Pay和Apple Pay的替代品。
當然,隨後中國創建了TikTok,這是地球上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 (儘管中國有自己的獨立版本,稱為抖音。)事實上,TikTok變得如此受歡迎——威脅到了矽谷的霸權——以至於美國政府宣布除非母公司字節跳動同意將 TikTok 出售給一家美國公司,否則將禁止TikTok。
華盛頓不會容忍它的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有任何競爭對手。
經濟學家亞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在其 2024 年出版的《科技封建主義》一書中將這種新形式的壟斷科技資本描述為「雲端資本」(cloud capital);擁有這些「雲端資本」的寡頭他稱為「雲端資本家」(cloudalists)。
瓦魯法基斯觀察到,亞馬遜不僅主導市場,而且還能透過操縱演算法,創造客戶甚至不知道存在的產品的需求。因此亞馬遜也創造(和摧毀)市場。
儘管我有時不同意瓦魯法基斯的觀點,特別是在他對中國的批評方面,但我很大程度上同意他對科技封建主義的分析。瓦魯法基斯絕對正確,推動華盛頓對北京新冷戰的因素之一是美國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希望摧毀它們唯一的競爭對手,而這競爭對手恰好是中國。正如瓦魯法基斯所觀察到的:
「隨著雲端資本主導陸地資本,維持美國霸權需要的不僅僅是阻止外國資本家收購波音和奇異等美國資本主義企業集團而已。在一個雲端資本無國界、全球性、能夠從任何地方吸走雲端租金的世界中,要維護美國霸權就必須要直接對抗唯一一個冒出頭、對自己構成威脅的雲端資本階級:中國。
我認為瓦魯法基斯錯誤的地方在於他對中國和美國一樣正在走向科技封建的說法。這兩種制度之間存在根本差異:在美國,資本控制國家;在中國,國家控制資本。
在中國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GDP來自大規模國有企業(SOEs),這些企業集中在經濟中最具戰略意義的部門,例如銀行、建築、能源、基礎設施、電信和運輸。
雖然中國的許多科技公司在紙上確實是私有的,但現實要複雜得多。中國政府在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大公司中擁有強大的「黃金股」 (官方稱為「特殊管理股」),這使其對重要決策擁有否決權。
儘管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不是完全國有的,但中國的社會主義政府確保它們的行為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僅僅是富有的股東的利益。美國的制度恰恰相反。大公司控制了政府,並幫富有的股東制定國家政策。
有些社會主義者不喜歡「新封建主義」或「科技封建主義」這些術語,因為他們擔心這會分散人們對資本主義嚴重問題的注意力。
但「新封建主義」或「科技封建主義」並不像所謂的「裙帶資本主義」或「企業資本主義」,不過是資本主義的委婉用語而已。「新封建主義」或「科技封建主義」確實存在於現實世界中。
新封建主義確實越來越像是一種完全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雖然說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時期時也幾乎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競爭,但至少那些大公司所存在的市場,仍很大程度仰賴公用事業提供服務。
沃爾瑪可以讓當地的小店歇業,但無法阻止人們到其他地區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亞馬遜和谷歌基本上可以。
絕不能忘記,與封建主義相比,資本主義最初是一種進步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寫道,「歷史上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秩序方面發揮了最具革命性的作用」。
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宣稱:「資產階級無論在哪裡佔上風,都結束了一切封建的、父權的、田園的關係」;資產階級「無情地撕碎了讓人們遭受『天生的上級』束縛的各種封建關係,使得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和冷酷無情的『現金支付』之外,不剩下任何關係。」
但資本主義的這些進步元素在壟斷時期受到的侵蝕之大,以至於那些尋租的超級大企業又將社會拖回了更原始的生產方式。
新自由主義時代的狂熱賦予了資本如此大的極端權力,以至於今天,在21世紀的新封建主義下,社會本身正在被私有化(尤其當一個使用網路的一般成年人有將近一半醒著的時間都花在由少數幾個大型高科技新封建主義者控制的網站和應用程式上)。
將數位公用事業國有化
解決方案很明確:現代經濟賴以建立的數位基礎設施必須國有化,並轉變為公共設施,就像水、電和高速公路一樣。只不過要是美國政府將矽谷大型科技公司國有化,這還是不能解決其他國家數位主權遭剝奪的問題。
如果亞馬遜、蘋果、谷歌和Meta被國有化,這仍然表示美國對那些經濟上依賴美國控制的數位基礎設施的國家擁有巨大的權力(幾乎所有國家都是如此,除了中國)。
然而由地球上每個國家創建自己獨立的社群媒體平台和搜尋引擎是不切實際的。這又會產生另外一連串的問題,使人們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與朋友、家人、同事和客戶溝通變得更加困難。
與其那樣,這些數位公用事業可以保持全球性,但每個國家可以將這些大型高科技公司的當地子公司和/或業務國有化。具體應該怎麼做,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也許可以從蘋果在愛爾蘭有趣的營運中找到某種答案。這家美國大型高科技壟斷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愛爾蘭。愛爾蘭的企業稅是12.5%,遠低於美國。
2022年,蘋果愛爾蘭子公司的利潤超過690億美元,但繳納的稅金僅77億美元。但它向加州母公司支付了207億美元的股息。如果蘋果想讓世界相信它在愛爾蘭的業務比在美國的業務重要得多,那麼它到底是一家美國公司,還是一家愛爾蘭公司?
答案當然是,蘋果就像大多數大型跨國公司一樣,純然是一家全球公司。所以這些壟斷企業所在的每一個國家都應該有權捍衛自己的主權,並將那些公司在當地的子公司收歸國有。
這是一個值得全世界討論的嚴重問題。可能有一些潛在的創意解決方案。但那將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