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戲中如何有《壁》?走進劇場探索白色記憶的血跡

鍾喬(差事劇團)

本文曾登載於《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感謝鍾喬老師授權)

日殖末期,以《厚生演劇研究會》為基底的戲劇人,由戰後著名的台語片導演林摶秋所執導的《閹雞》一劇,從小說作者張文環的同名小說取得靈感,在台北大稻埕永樂座演出大爆滿,劇中並因一首台灣民謠《丟丟銅仔》而出名一時,甚而引來日警的斷電禁演;此時,舞台上卻亮起手電筒,繼續在暗摸中演出一事,幾乎已成為終戰前夕台灣劇運與劇史的一項傳奇美譽。

便是這樣,從文化抗日的脈絡,延伸到戰後時空下,戲劇人的抵抗美學如何在風聲鶴唳中萌芽。228前夕,從日本筑地小劇場學成返回的劇作家簡國賢,連結了專擅民間講古的宋非我,組織了戰後標誌性劇團—《聖峰演劇研究會》,於1946年在中山堂演出《壁》一劇,贏得觀眾的滿堂喝采。就日後民間口述證實,演出前,風雨大作的中山堂廣場,人人撐傘競相買票進場,就連知名的革命女鬥士謝雪紅也在排隊行列中。這又是戰後台灣戲劇的另一項傳奇與里程。

《壁》劇本復原(製作:林育全)

多年以前的某個夏日夜晚,當我毫無邊際的享受在賈西亞、馬奎茲的《百年的孤寂》的文字世界中時,心頭再次浮現當年風雨中的廣場,人影緩緩步移、一片傘海流淌的景象。那時,便也決定在《壁》一劇的寫實基礎上,開展某種帶有魔幻色彩並經過再改編的書寫。於是,有了《戲中壁》一本中篇小說的問世,也改編成電影劇本,獲1994年最佳電影劇本獎。

我說,帶有某種魔幻色彩,應該稱不上神話或詭麗般的神奇;其實,只是增添一些想像的成分罷了!但,於我而言,這已不是那麼容易。原因必須說明:在探索貧富差距的階級問題上,《壁》在特定時空下的特殊性,恰是善惡的截然二分,有其228發生前夕的時空背景;那麼,《戲中壁》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拉出超越二分法且觸及階級問題的場域呢?始終引人且待人深思。

時過境遷,我時而刻意、時而不免是迴避地遺忘自己曾有的這件創作,將之藏進書房與心中的櫃子裡。有一種安靜,好像是獻給時間彼岸的劇作家,也是革命人;有一種孤寂,不知如何言說那種左翼人,在那樣無縫接軌的年代,身穿一件妻子寄來的汗衫,躺在沙塵覆著血跡的刑場;有一種,不如好好地看待當代,而離散於彼岸時空的心神與視線。我且將自己與《戲中壁》拉開了距離,一轉眼,便超過25個寒暑。這樣子,便是在很多的遺忘中,有一回獨自徘廻於已經熟絡有加的寶藏巖歷史斷面時,再次回想曾經在此殘餘地景中,搭起帳篷演戲的種種…。

記憶波動著些許心中的水痕,「殘餘」逐漸化作抵抗美學的符號。這符號象徵著對於發展/競逐/佔有/掠奪的抵拒;也標示著如何與時間彼岸,無論是劇場或地下黨革命事跡,遺留下的「殘餘」重新接軌的欲望。我是這樣又想起了藏匿在暗處的這個中篇小說—《戲中壁》。

排練劇照1,攝影:郭盈秀

我想將它轉化為劇作,以歷史斷面為美學象徵,讓冷戰記憶的「斷面」成為劇作的媒介,在尚有剝牆的寶藏巖戶外劇場中演出。戲劇於我,既是藝術的表現,更是文化行動;因而既是理念的,也須在生活中將理念給實現出來。就這樣,一個劇本宛若一朵從泥壁間掙扎著冒出瓣的花,在文字間輾轉後,化作舞台上的身姿與形影,讓身體說出時空彼岸的話語,且與時空的此岸產生某種辯詰性的對話。

《壁》在表現些甚麼呢?在島嶼的時間處於紛亂不堪的年代中,劇作家以劇本書寫了這樣的場景:壁,在你這層壁那邊,是堆積著和房子一樣高的米…。也是你這一層壁的這一邊,是一個遇不到白飯的惡鬼,非切斷自己生命不可的地獄。只有這層壁的隔閡,情形是這樣不同;那麼,《戲中壁》既是將當年演《壁》的核心人物給推到舞台前線,稱作 宋導的導演與稱作阿賢的劇作家,必須與觀眾謀面;然則,這樣的謀面,在真實時空的流轉中,其實是因為劇作家的妻子,在風聲鶴唳中留下了《壁》這個劇本,整個被壓殺的記憶,才有重新出土的那麼一日。

排練劇照2,攝影:郭盈秀

那是多麼噤默、又多麼灰暗的一項文件,以劇本的樣式與面貌,讓我們在百劫中挽回那差些沒入深淵的文字。文字,一句句寫在泛黃的紙張上,藏在一只包袱裡,歷經數十年的大沉默,再出土時,必須有一段嶄新的風貌吧!我這樣想著盤旋在腦際間的《戲中壁》劇本。

也這樣,透過一個女性的觀點,以劇作家妻子做為劇中備受時空折騰的腳色,將一整個被荒蕪的煙塵給埋陷的記憶,透過伊冒著生命風險保存下來的劇本—《壁》,在斷裂的時空中,打下無數個牢結,搶救下片片段段被連結起來的場景;並在新創作的戲中,打造一個又一個龕入劇場裡的意象。

《戲中壁》舞台設計,舞台設計:林育全

當然,隨著時空的流轉,我們在現今的場域舖演歷史的壓殺,如何找到與當代對話的表現方式,變得無比關鍵且具挑戰性。歷史本身必須說話,而不是腳色在融入劇情時,一味地替歷史說話;因為,這段歷史充斥著血腥與殺戮,設若歷史只是一項題材,帶來的撞擊性畢竟有限!

為了書寫這樣的對話,以讓記憶活在當代,《戲中壁》並非將化做史事的人物或主題搬上舞台;相反的,很多史事已經被重新改造,加入虛構的成分。我開始設想:如果劇作家的妻子,是將這段幾乎被湮滅的歷史,加以復甦的核心人物。如何賦予她嶄新的身分面貌,會是重要的關鍵。

很多時候,當人們說:詩的想像比歷史更真實時,劇中人物的新生命,便在這想像的詩意裡誕生了!我於是生出了 一種想法:在歷史的真實中,劇作家因著《壁》在228 前夕被禁演,從而也參與了地下黨組織,最後以喬裝身分步上流亡之途。在流亡的道途中,主要逃難於現今三義鄉鯉魚潭的酸柑湖一带,從事燒碳和割香茅的勞動。據說,這段時日,劇作家經常克服了扁平足的先天困難,努力跟上其他流亡者的步伐。

排練劇照3,攝影:郭盈秀

最重要的,這裡是客家山區,也是我童年時期留下深刻印象的故鄉。因此,如果劇作家的妻子就是這裡的客家女子,將會生產出跨越族群的另一層意涵。同時也帶出流亡的每一步路,都會是著根於妻子家鄉的象徵意涵。

這樣子寫著,將記憶加入想像的色澤,對於一段白色恐怖歷史下,一個劇作家與她的妻子和劇團導演共同完成《壁》這齣戲的前因後果,有了超出原本歷史之外的詩意,或許孕育其間,也或許已消失在一陣迷霧中…。

最後,我想用一段這戲裡發生的場景,來訴說這本重新書寫後的劇碼,對於原本戲中所關切的核心:貧富差距階級問題的提問。劇中三人,對於這項命題,在疏離(陌生化)自己的腳色後,有了以下的對話:

宋導(導演):時間不會阻饒這樣的事發生,對吧!從過去到現在…。

阿賢(劇作家):也許一直到未來!

惠子(妻子):應該會一直到未來!時間從來都是無情的…

是的。《壁》的主題,在免於二元對立的僵化處境下,被另類底處理成《戲中壁》裡,經常挑動觀眾當下觀念的一種行為。這或許是為殉難的身軀與凝重的殘血,所交奏起的一段安魂曲,也說不定!這齣戲一開始就不是為還原歷史真相而作,而是意圖經由劇場與觀眾對話;因此,一起進到劇場來探索或思考白色記憶的血跡,是一切的初衷與目的。

《戲中壁》演出訊息新聞稿

差事劇團《戲中壁》寶藏巖山城戶外劇場上演

2019年以《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入圍台新藝術獎決選的差事劇團,將在2020年3月6、7兩日,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劇場,將白色恐怖年代犧牲的劇作家簡國賢生平加以改編,形成《戲中壁》一劇,加入客家表演與樂隊演唱元素。本演出由客家委員會主辦,差事劇團導演鍾喬擔任編導,改編自其於1994年榮獲年度最佳電影獎的同名電影劇本。時隔多年,劇場版將以城市裡殘存的記憶空間—寶藏巖「歷史斷面」為劇作的媒介,連結記憶事件,結合閩南說書、客語歌謠的獨特「環境敘事劇場」,呈現白色恐怖時期受壓殺的故事。

來自高雄美濃的知名客語音樂人黃瑋傑,也受邀為本劇編寫原創歌曲並帶領樂團現場演出。

客家在轉型正義的白色恐怖歷史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腳色。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夕。中山堂門前,觀眾們撐著傘在雨中大排長龍,等待進場去觀賞一齣稱作「壁」的戲。那時,寫這齣戲的劇作家簡國賢,已經是一個頭腦冷靜的地下黨人。他的好友,也就是《壁》一戲的導演宋非我,時而還在廣播電台放送《土地公遊台灣》的講古節目,他以諧趣而嘲諷的口吻講述著來台接收專員的惡行惡狀。

這時,歐陽予倩帶著「中國新劇社」的團員在台北公演……不久以後,白色恐怖的肅殺風雲就要席捲到他們兩人的身上。

一個劇作家,一個導演。在一張泛黃的舊照中留下了黑白的身影。兩個人都有一張略顯稚嫩的臉孔:導演笑著,劇作家的眼神有些落寞。他們各自在想什麼呢?或許,都和一齣戲的開場和落幕有關吧!一張從風聲鶴唳的年代中被藏存下來的照片,難以訴說壓殺歲月中的諸多細節。只有一件事我們永遠無法忘卻,那也就是,在法西斯的恐怖獵殺行動中,他們雙雙步上流亡的道途。導演經由祕密管道潛逃到中國大陸,歷經長達四十年的滯留才又回返島嶼家鄉;而劇作家早已在一九五四年仆倒於馬場町刑場。

在島嶼的時間處於紛亂不堪的年代中,劇作家書寫了這樣的場景:「壁,在你這層壁那邊,是堆積著和房子一樣高的米…。也是你這一層壁的這一邊,是一個遇不到白飯的惡鬼,非切斷自己生命不可的地獄。只有這層壁的隔閡,情形是這樣不同」;《戲中壁》將當年演《壁》的核心人物推到舞台前線,稱作宋導的導演與稱作阿賢的劇作家現身與觀眾謀面;在真實時空的流轉中,則是因為劇作家的妻子,在風聲鶴唳中留下了【壁】這個劇本,才使得這樣的謀面成為可能。一直在戰後荒煙般的日子裡沉埋的劇本,像留聲機裡遺留著的音符一般,穿越層層蛛網的迷障,重新回到變遷的時空來。

《戲中壁》不只是一部回到過去的戲碼;而是將過去帶到我們的眼前⋯⋯因此,演員、角色與歌手,即將隨著劇情的流動,把藏匿於觀眾背後的記憶,帶到眼前,現身!

媒體聯絡人:林欣怡(製作人) 0915-767209 / hilin72@gmail.ocm

◎演出時間:2020/3/6(五)19:30、2020/3/7(六)19:30
◎演出地點: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山城戶外劇場(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捷運公館站一號出口)
◎票價:600元
◎購票及相關優惠請洽兩廳院售票網:https://pse.is/P3TNT
◎更多資訊請上「差事劇團」臉書粉絲專頁

【演出團隊介紹】

<差事劇團>簡介

2015年與 <美濃愛鄉協會>展開長達半年的「回到里山」身體行動劇場計畫。一路從國際知名的日本<大地藝術祭>回返美濃,再巡迴至高雄衛武營。並將計畫延伸至2016年的中部桃米社區與台中國家歌劇院,期間主要訴求,是以台灣民間廟會「鼓花陣」的土地「踩踏」來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里山精神」。「里山」者,重新建構與土地的對話關係。亦即,如何以劇場的身體行動展開對於生態、生活與生產的反思與再造。

<差事劇團>1996年成立以來,運用民眾戲劇(People’s Theatre)的訓練方法暨理論系統,針對現實的思考出發,融合在地的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除了常規年度性的演出外,並且透過經常性的社區/教育劇場工作坊,與學校、社區和弱勢團體間共同發展戲劇環境。

可以說,在冷戰/戒嚴的體制性延伸下,開啟了第三世界的身體行動劇場,直到25年後的今天,仍在這樣的脈絡下,以探索前行的霧之旅程,摸索著全然轉換了場景與腳色的亞洲第三世界民眾戲劇…。

差事劇團 創辦人   鍾喬

195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原籍苗栗三義客家人。17歲,就讀台中一中時,開始寫詩。1980年代初期,研讀戲劇研究所階段,受教於姚一葦老師,並因初識陳映真先生,在他的介紹下進入<夏潮雜誌>工作,建構左翼國際觀與藝術觀。1986年,在投身底層寫作的年代,進入<人間雜誌>工作,連結藝術勞作與庶民生活對等的視線。1989年,從亞洲第三世界出發,展開民眾戲劇的文化行動,1996年組合<差事劇團>,巡演兩岸及亞洲各國,進行民眾戲劇的串聯。

2017年台北市第21屆文化獎得獎人。第一屆與第二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

演出者介紹:

現場音樂- 黃瑋傑與山寮樂團

「山寮下」為客語山邊、山腳之意,來自台灣南方客庄,從山腳下出發,加入各地音樂好手融合東西方樂器,激盪出以民謠搖滾為基底的多元曲風,並致力融入傳統客家山歌以再現古老文化之美。創作多扣連自然環境與社會時事,核心關懷為人與土地細微之聲。發行過二張專輯《天光。日》、《夜色》,作品曾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客語演唱人獎、年度專輯獎,獲金音獎最佳民謠單曲獎、中國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客語專輯獎。

演員 -李明哲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畢,第八屆大學城創作歌謠優勝專輯歌手,曾任專業配音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美國邁阿密大學戲劇系客座導演、台北市立復興高中學務主任……等。現任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班召集人,期間參加劇場、影像演出。近年劇場重要演出經歷:「哈旗鼓文化藝術團」<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導演;「慢島劇團」<雲裡的女人>演員;「動見体」劇團<暴雨將至>、<病號THE UNNAMED>演員;「創作社」劇團<安娜與齊的故事>、<逆旅>演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百年孤寂>演員;楊景翔演劇團<瞎拚。幹>演員;鄧雨賢四月望雨音樂劇<舊樂新夢>導演;海馬樂團<封神外傳>導演;「親愛的劇團」<聖誕快樂>演員……等。近年開始參與影像演出,近期作品:SONY「BRAVIA」電視、大陸<I DO>鑽石、KIRIN一番搾啤酒、中華黃金豆腐、保時捷Panamera Exclusive<手工皮鞋篇>…等廣告演員;品冠<少年時代>、許茹芸<芙烈啞Freyja>MV;美麗樂<傳承畫師篇>微電影、連續劇<紡綞蟲的記憶>、國防部電視電影<佈局>…等演出。

演員- 梁馨文

視覺/表演藝術工作者。作品形式以身體表演、錄像裝置為主,常探討人的身體行為與環境間的關係。近年開始學習舞蹈並投入劇場訓練及演出。重要展演 : 編舞家 Julien Jeanne 作品<Héliogravures>及<Parade>、雷恩當代藝術雙年展OFF <Constructions>藝術計畫、香港團體 The Landscape Theatrics Troupe 的影像劇場<都市漫遊>及<鬼同你革命>、差事劇團<人間男女——幌馬車變奏曲>、<解密·潘朵拉>及<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梵體劇場<我歌我城·河布茶>、遠聚離<心的旅程>。

演員- 謝宗宜

劇場名稱KUMA。畢業於政大哲學系,喜歡劇場,希望能夠持續嘗試學習不同的東西,以多重的語彙及視角豐富哲學思考,並向哲學提問。 任教於台北醫學院通識中心。並帶領學生演出當代戲劇。 2018年,演出<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重要腳色,演出備受各界矚目。

主辦單位|客家委員會
協辦單位|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贊助單位|109演藝團隊年度奬助專案、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演出單位|差事劇團
導演、編劇|鍾喬
製作人|林欣怡
演員|梁馨文、謝宗宜、李明哲
現場音樂|黃瑋傑與山寮樂隊
劇本協力|張新
戲劇顧問|李哲宇
舞台監督|蘇懷恩
導演助理|張新
執行製作|黃顯淨、張新
宣傳與票務|宋慧昱
音樂設計與執行|李慈湄
燈光設計|張詩笛   
燈光技術指導|胡懷丰
舞台設計與執行|林育全 
舞台協力|柯德峰
服裝設計|徐英祥   
舞蹈指導|田孝慈
台語協力|陳守玉  
日語指導|王雅芳
影像紀錄|郭盈秀、黃鴻儒
平面設計|李彥
行政協力|易倩如

延伸閱讀:鍾喬:斷面,在亞洲冷戰記憶體中

發佈日期:2020/02/17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