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差事劇團)
(本文曾登載於《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感謝鍾喬老師授權)
最近,一項值得一提的劇場匯演,恰策畫進行中,稱作【斷面】。這項計畫,開展已有一年以上。主要思及這麼多年來,透過劇場的民眾性,我所識得的幾些亞洲劇場團隊與工作者,如何重新反思冷戰作為東亞共同記憶的環節。項目涵蓋來自曼谷【無私劇團 Annata Theatre】的《無處之境,A Nowhere Place》,來自釜山【Arts Organization C】的《生與死》,台北【磷火鑄型所】的《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與【差事劇團】的《戲中壁》。
一如全球化時代下,都市空間的資本穿越與未來趨勢想像,讓記憶作為一種載體的街巷,逐漸失去其原初的精神與實質面貌。恰是面對這樣的反思,歷經現代化想像置入的台北,留住了一處以結合歷史記憶與當代風貌的藝術村,稱作:「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寶藏巖,是當下仍然留有碎裂空間想像的「場域」。作為「場域」,它本身就存在著空間的生命氣息——即便斷裂,更顯畸零的美學感。這是「場域」和一般「空間」的最大差異。因此,當加入身體、空間、劇場的想像後,「斷面」浮現一種帶有特殊內涵的想像。這主要引用寶藏巖藝術村後方的「歷史斷面」作為參照,形構再敘事化以後的戲劇脈絡。意圖達成以殘存空間,對照整體亞洲冷戰殘存記憶的構圖。因為,冷戰與後冷戰的歷史空間,是斷面的想像;而即將展現亞洲冷戰記憶的戲劇場域——寶藏巖,亦為一「斷面」。
將殘餘空間與表演進行連結的這項劇場行動,涉及的是:如何以美學再歷史化冷戰記憶的情境。就以泰國的演出為例,雖是兩人的對手戲,卻充滿當下的辯證性。
戲中描述一對男女,各以新郎及新娘的身份,出現在「無處之境」。他們狀似無關乎大事地、且接近無知的無聊碎口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他們的幽默對話仍吸引觀眾,直到他們各自談及彼此婚禮的時刻…遠去的朋友…歡笑的聲音…小孩還有草坪上的學生…警察與軍人…。
「是的,也許我們必須遺忘一些記憶,好讓我們活在『無處之境』(A Nowhere Place)。」戲中,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們跟著回到泰國「法政大學」的學生革命,以及軍事鎮壓、屠殺及政變的現場。泰國,軍事政變傳聞不斷的佛教國度。1976年,學生反對軍事獨裁右翼政權再度登場,佔領法政大學的校園,並在大禮堂中搬演著名政治劇場導演與詩人的作品。衝突一觸即發,不可收拾。一場以撲殺左翼共黨為名義的軍事鎮壓,形成日後右翼獨裁政權復甦的基盤。至今泰國政府仍不承認76 學運的武裝鎮壓。這齣戲,以詩意的政治劇場,讓冷戰延長線下的左翼撲殺,成為在血的迷霧與資本符碼間徘迴的光影。
前來參與「斷面」活動的泰國演員之一:Tua,身兼演員與編導於一身,是亞洲知名的民眾戲劇創作者。最早,在1995年間,因參與《亞洲的吶喊 2》的聯合匯演,與我相視,至今恰恰30年的歷史。回顧往事,Tua 說他創作這個戲,源於高中時,他在傳統舞蹈學校求學。「每天上下學,我都會經過法政大學…感受到騷動,卻相信官方封鎖校內屠殺訊息及反對共黨顛覆政府的傳聞。」Tua 回憶著當年往事,「直到多年以後,我不知為何,突而被一張從左翼地下刊物傳出的照片給震驚了!」那是一張一個孩子躺在大學門口,鮮血淋漓的照片。從而,讓他走向政治劇場的道路,並涵容泰國傳統舞蹈的款款流水感,形成日後詩意性的政治劇場美學。
這是亞洲冷戰記憶帶給一位劇場人的轉醒。接下來的Tua,在創作上,幾乎都與劇場能否改造現實的提問,不曾脫離關係。這樣的經驗,同樣驗證在來自釜山的【Arts Organization C】劇團身上。創始人田成昊與黃池鮮,繼2014年參與<差事劇團> 「新天堂酒館」、2017年參與 「解密 潘朵拉」演出以來,這回以韓國生命儀式作為創作藍圖,所展現的戲劇創作。在他們以《生與死》作為主題的戲劇構思中,表現的不是生者對死者的緬懷;也不是死者如何回魂的故事。往返生與死,另有深刻的情境,值得一再探索。
韓國當代民眾戲劇的傳承,一方面與傳統農民廣場劇(Madang Theatre)關係密切;這同時,對於在戲中引用薩滿系統(通靈),也形成當代對接傳統時,非常關鍵的一項元素。這樣子來理解,進一步可以推進到:為何劇場在訴說及政治時,總是又會回到關於殉難者的連結上。戰後韓國的民眾、民族、民主運動中,不斷出現以自身殉難來喚起共同覺醒的事件。從1970年代紡織工人全泰壹自焚以降,類似悲壯的身焚具亡以喚生之意識的案例,經常在涵帶有左翼色彩的社會運動中發生。
而在本劇中,探討的也是相關從韓戰、濟州島殺戮、光州事件與進而到世越號沈船事件中的受難者,眾多死亡的亡靈所面對的救贖問題。有一段話,在本劇的策展記述中,相當感人且值得深思,它這樣寫著:「犧牲者的死亡不是遠方你的死亡或是瞻望的死亡,而是我們的死亡,是我們的記憶,是應該一直被蘊含在我們生命當中息息相關的。死亡與生存像一雙手一樣走在一起,如同那首詩:「花朵凋零,我也不曾忘記你。」
從這裡,延伸的是冷戰記憶之於後冷戰時期,如何回返直面冷戰餘留的問題。《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以李薇為核心的【磷火鑄型所】將蘭嶼核廢料危及達悟生存與族人信念被文明侵犯的事實,以超越現實的身體意象與舞踏魂脈相結合,展現身體在個別的內爆中,鏈結當代社會的冷戰/戒嚴記憶下的水火激盪。這項演出,最初,是以作為一種回返現場的視線,在蘭嶼原鄉展開的作品;在表現中,帶有批判性地、強烈反思文明作為載體的發展觀。「表演者,以身體為載體,傳遞訊息。在死者與生者之間傳遞訊息,從邊陲傳出訊息,從弱者身上傳出訊息。」創作者李薇這麼說,「蘭嶼,蘭嶼人35年來的抗爭沒有停止過,天空燃起點點磷火,那是在白色島嶼的祖先眼睛,心痛的看顧著他們的子孫。」
最後,相關【差事劇團】的《戲中壁》演出,以1946年編寫「壁」一劇,而在中山堂轟動一時的劇作家簡國賢為背景,部分為寫實,部分為虛構的創作。劇中涉及在三義與銅鑼一帶的流亡,將以客家記憶帶進燒炭窩工人的情景。並且,扮演劇作家妻子的腳色,也將以客家身分登場,這是創作的想像部分。
以寶藏巖碎裂的記憶空間連結記憶事件,將白色恐怖年代犧牲的劇作家,再經創作手法,予以虛構化後,所創造出的文本與演出樣貌,其中正展現出:以殘存的記憶空間—寶藏巖「歷史斷面」作為劇場的表現場域,連結一段白色恐怖被壓殺的地下黨人劇作家—簡國賢的故事,形成的<環境敘事劇場>的演出。表現一段跨越閩南語客家族群,在白色恐怖年代的故事。換言之,簡國賢—一個撲倒於白色恐怖時期的劇作家,將重新在殘存的都市畸零空間,以魂魄之身作為召喚,置入客家農民與閩南劇作家相遇的經驗,再次賦予當代劇場的生命。藉此,讓「轉型正義」的劇場表現,與歷史時空下的冷戰壓殺,進行某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交會與相遇。
總體而言,【斷面】的演出風格,在空間運用上,將演員身體置放於廢棄空間的畸零上,藉以表現另一個時空的歷史,如何與當下劇場身體相遇的境況。也因此,表演將不僅限於表現人權破壞的歷史,而是進一步,在冷戰記憶的光與影之間,賦予壓殺的記憶,相關於當下殘存空間的比照。為了讓這樣的記憶空間,在觀眾自在的行動中,賦予事件另類想像,選擇寶藏巖殘存空間為創作基地。在寶藏巖,「殘存」兩個字是作為一種記憶而存在的,因為,過去底層的、違建的空間成為聚落保存的要點項目。因此,如何讓「殘存」與當下人們對記憶事件的聯想,有其特殊的表現內涵及張力。特別是這些記憶事件,分別被歷史、社會、族群爭議、性別分歧所遮蔽時,寶藏巖殘存空間的意涵,將格外被凸顯出來。
擴大介面來看,殘存的空間與劇場表現,也將促成審視亞際 “inter─asia” 劇場交流,如何在全球化年代中,既能涉入全球發生的議題,且從這些議題中,釐清亞洲作為當今全球現代化的一個環節,如何尋求自身的文化與社會對話的主體性。其重要性,既能及於韓國,也能在台灣找到與泰國的民間對話的關係!恰恰是在著樣的前提下,有了亞際之間劇場文化的相互衝激。並藉由差異交換彼此在劇場上的發展,如何被相互看見或者對於遮蔽的探尋!
演出資訊:
《斷面:跨亞際(Inter—Asia)戲劇交流演出計畫》(活動頁面請點此)
本計畫主要以「亞洲」作為整體思考的核心,重新站回冷戰的臨界點,在歷史的關照下,展開當代社會的轉型正義美學為出發點,連結亞洲各國曾與民眾戲劇產生關連的團體及個人,進行跨界連結。
差事劇團邀請來自泰國、韓國以及台灣的三個團體,在3/12~3/14連續三日於寶藏巖山城劇場及排練場帶來匯演。各演出獨立售票,詳細演出介紹與時間請見以下:
#泰國
【無處之境(A Nowhere Place)】「無私劇團(Anatta Theatre)」演出
戲中描述一對男女,各以新郎及新娘的身份,出現在一個「無處之境」。他們狀似無關乎大事地、且接近無知的無聊碎口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他們的幽默對話仍吸引觀眾,直到他們各自談及彼此的婚禮的那個時刻,那些遠去的朋友、歡笑的聲音、小孩還有草坪上的學生、警察與軍人⋯⋯
「是的,也許我們必須遺忘一些記憶,好讓我們活在『無處之境』」
戲中,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們跟著回到1976年泰國「法政大學」的學生革命,以及軍事鎮壓、屠殺及政變的現場。
◎入選 2010-2019泰國十大卓越演出
#韓國
【生與死——亡者所召喚的故事(Life and Death—the old,old story)】 「Art Organization C」演出
韓國民主化運動過程中,發生了1948年的濟州島事件,以及晚近2014年「世越號」翻船慘案等,我們至今也無法瞭解到底是什麼原因將他們逼上絕路。
亡者向生活在現在的我們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我們卻無法抓住那雙手去理解他們的死亡,到底在訴說著些什麼。他們為什麼被逼上絕路?他們的死亡在傳達著什麼?透過他們的死亡,我們又該如何生存下去呢?
犧牲者的死亡,不是遠方你的死亡或是瞻望的死亡,而是「我們」的死亡。
#台灣
【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磷火鑄型所」演出
在未被現代國家納入治理之前,人——是以之所以為人的狀態,自然的生活著。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和所有的生物一樣,與自然搏鬥/共存。
1982年台灣政府用建造魚罐頭工廠的謊言欺瞞達悟族人,將核廢料運送至蘭嶼島儲存。35年過去,核廢料從未遷出,抗爭亦未曾停止,世紀之毒核廢料的危害已在這數十年間慢慢侵襲達悟人的生活環境與健康。
蘭嶼島上的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
蘭嶼,蘭嶼人35年來的抗爭沒有停止過,天空燃起點點磷火,那是在白色島嶼的祖先眼睛,心痛的看顧著他們的子孫。
註:達悟族人稱在天空上的白色島嶼是過世者最終的歸宿。
——————————————————-
演出時間:
3/12(四)19:30 生與死——亡者所召喚的故事(韓)
20:45 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台)
3/13(五)18:30 無處之境(泰)
19:40 生與死——亡者所召喚的故事(韓)
20:50 無處之境(泰)
3/14(六)18:30 無處之境(泰)
19:40 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台)
20:50 無處之境(泰)
◎演出地點: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山城劇場
◎票價:600元(各場演出獨立售票,同日兩場合購可享八折優惠)
◎購票及相關優惠請洽:https://pse.is/M9HNA
◎請特別注意各場次開演時間,不同日期的開演時間可能有異。
◎泰國及韓國演出皆有中文字幕
*《斷面》計畫的前一週(2019/3/6(五)~2019/3/7(六)),由鍾喬擔任編劇及導演的《戲中壁》也將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劇場演出。該劇以白色恐怖被壓殺的地下黨人劇作家—簡國賢的故事為背景,以殘存的記憶空間—寶藏巖「歷史斷面」作為表現場域,帶來一段跨越閩南語客家族群,在白色恐怖年代的故事。
詳細演出資訊請洽:https://pse.is/P2BWJ
主辦單位: 差事劇團
協辦單位: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奬助單位: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 台北市文化局、文化部
本團獲得109年演藝團隊年度奬助專案
發佈日期: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