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芝|福島核災十二週年:攜手並肩伸張生態與社會正義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感謝作者劉健芝老師授權轉載。作者劉健芝老師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生態文化部主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全球大學創始成員,全球和平婦女協會理事,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委員會成員。編著書籍十多部,文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多年來,我嘗試與同學一起梳理現代主義、「科學至上」的暴力歷史,勾連形形式式的社會不公和生態不義,拒絕站在主流精英的角度來看世界,而是有意識地關懷邊緣社群的存活條件,聆聽其文化哲理。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感情用事」不是羞恥的,反之,情感的衝擊,觸動倫理關懷,突破所謂「理性」的框框,不僅可以帶來對事物更為深刻的認知,也讓我們開拓各種可能性,以培育感知、思辨、自主、行動的能力,迎接開放的生命歷程。

Read more

老田 | 社會正義在「狂飆」式發展中瓦解——《請好人舉手》讀後感

【編按】近期中國正熱門的電視劇《狂飆》是一齣刑偵掃黑犯罪劇,講述的是2000年以來20年的黑社會進化史,而作為其「前史」的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形態,則開啟了21世紀初期的狂飆故事。與《狂飆》的故事背景相似,於2021年過世、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有深入觀察的作家曹征路,也曾寫過短篇小說《好人請舉手》,講述的也是90年代國企改革,群眾退出社會秩序的維護後,社會關係發生的巨大變化。《請好人舉手》通過中學生洪亮的視角描述了在下崗潮背景下,家人和朋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放棄了對社會正義追求的故事。透過這兩個文本的閱讀,本文作者老田提出,當熟人社會被拆解,群眾不再參與社會秩序的維護之後,公檢法機構和人員迅速膨脹,而基層治安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他認為,基層社會治安和正義的維護過程,不能夠完全依賴公檢法這樣的高大上機構的專業化服務,任何時候都不能夠缺少群眾的自覺參與。在台灣,雖然政治民主化促進了各種司法改革與人權訴求,群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公眾事務,但隨著都市化消費社會的影響,常常這些政治參與所依據的是專業化服務的邏輯,政治與法律僅是侷限在個人利益上的選票和專業法條意見,重視的是服務好不好,反而忽略了整體社會改變的視野,削弱了人的政治參與能力。這篇文章提醒了,如何思考群眾不將自己依託於專業化的政治市場,而是能提升自覺的參與並重奪自己作為社會的主體,是思考社會改變與政治重要的問題。本文原標題:轉型時期基層社會秩序生產邏輯的瓦解及其初步體驗:《請好人舉手》的讀後感​​​​,轉載自食物天地人。

Read more